二長棘鯛

二長棘鯛

二長棘鯛,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南部。體長130~230毫米。棲息於近海水深20~70米的沙泥底水域。其主要食物有魚蝦類、沙蠶類、幼小軟體管蛸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二長棘鯛
  • 拉丁學名:Paerargyrops edita(Tanaka)
  • 別稱:紅立國、立魚、立花、生仔、板立、長旗
  • :PERCIFORMES鱸形目
  • :Sparidae鯛科
  • :Parargyrops二長棘鯛屬
  • :edita
  • 分布區域:印度尼西亞, 朝鮮, 日本,中國南海、 台灣海峽、東海
  • 英文名:crimson seabream;Blood porgy
產地產期,生活習性,形態特徵,漁業利用,食性研究,

產地產期

暖溫性底層魚類。為南海經濟魚類。每年的3~4月,是二長棘鯛和四長棘鯛(以下稱長棘鯛)繁殖生長期。沿海一帶淺海域、內灣幾乎都有長棘鯛的蹤跡,雖然個體不大,但其種群龐大、數量極多,頗受垂釣者青睞,每年的3~4月釣手們紛紛攜竿前去垂釣。

生活習性

長棘鯛系洄游小型魚類,季節性很強,在淺海逗留時間短,約在5月間就銷聲匿跡、潛入深處。
暖溫性底層魚類,棲息於近海水深20-70米,底質為沙泥、沙礫、岩礁或貝藻叢生的海區

形態特徵

體側扁,呈橢圓形,體長13~23厘米、體重200~500克、背緣狹窄、弓狀彎曲度。口小、前位,上頜前端犬牙4枚、下頜犬牙6枚,兩頜兩側各具臼齒2列。前鰓蓋骨後平滑。鰓蓋骨後緣具1扁棘。背鰭連續無缺刻,背鰭第1和第2鰭棘很短小但第3和第4棘突出延長如絲狀,故而得名二長棘鯛,尾鰭叉形。體被弱櫛鱗,背部鮮紅色,腹部較淡,胸鰭及腹鰭色較淺,體側有若干藍色縱帶、側線明顯、微彎。背鰭、臀鰭金黃色。

漁業利用

我國近年來鯛科魚類的增養殖發展較快,人工育苗正大規模推開。早在 1974---1979年廈門水產學院就進行真鯛、平鯛、黃鰭鯛及二長棘鯛等的養殖試驗,通過這幾年的成功試養,真鯛、平鯛生長較快。黃鰭鯛次之,二長鰭鯛生長最慢,而且掙食很兇。鯛科魚類在我國除進行網箱養殖外,還進行室內外水泥池及室外土池養殖,除了進行海水養殖外,還可進行低鹽度地區養殖。

食性研究

1根據胃含物分析,本研究發現北部灣二長棘鯛在各水層中廣泛攝食,其主要攝食魚類(麥氏犀鱈,小公魚等),其次為棘皮類(長尾類,海百合、海參),甲殼類(對蝦類,蟹類,毛蝦類,橈足類,枝角類,磷蝦類,糠蝦類、輪蟲,端足類,瑩蝦類),軟體動物(頭足類,雙殼類、腹足類),還攝食少量的多毛類,毛額類,原生動物等類群。其中鑑定到種的餌料生物有23種。
2二長棘鯛的食性組成隨著體長的增大發生著很大的變化,隨著二長棘鯛體長的增加,游泳動物取代了易消化的浮遊動物,大型餌料取代了小型的餌料,營養級高的餌料生物取代了營養級低的餌料生物。經聚類分析表明二長棘鯛在體長達到60 mm時有明顯的食物轉換現象,體長在30-60mm的二長棘鯛主要以小型餌料生物浮遊動物(橈足類,枝角類)為食,而體長大於60mm的二長棘鯛則主要以大型餌料魚類(麥氏犀鱈,小公魚)和底棲無脊椎動物(蝦類,蟹類,頭足類等)為食。空胃率有顯著的體長變化(Χ~2=67.82, p<0.05),依IFI有顯著的體長變化(Χ~2=96.13, p<0.05),隨體長的增加而逐漸變大,大魚IFI的明顯高於小魚。Shannon-Wiener指數H’沒有顯著的體長變化(Χ~2=7.09, p>0.05),均勻度指數J’(Χ~2=3.4, p>0.05)也沒有顯著的體長變化。
3二長棘鯛的食物組成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Χ~2=2.32,p>0.05),都是以魚類為主要攝食對象。空胃率有顯著的季節變化(Χ~2=12.19, p<0.05)。IFI(Χ~2=7.55, p>0.05)則無顯著的季節變化。
4二長棘鯛的食物組成伴隨其性腺的發育沒有顯著變化(Χ~2=7.37,p>0.05),都是以魚類為主要攝食對象。IFI伴隨二長棘鯛的性腺發育有顯著的變化(Χ~2=30.04, p<0.05),空胃率伴隨二長棘鯛的性腺發育有顯著的變化(Χ~2=2.27, p>0.05)。
5雌性和雄性二長棘鯛的食物組成沒有顯著差異(Χ~2=7.37,p>0.05),都是以魚類為主要攝食對象。雄性二長棘鯛的IFI和空胃率都大於雌性二長棘鯛。
6北部灣口捕獲的二長棘鯛主要攝食蝦類和魚類。北部灣捕獲的二長棘鯛攝食的餌料生物種類明顯少於北部灣二長棘鯛攝食的餌料種類,很多在北部灣捕獲的二長棘鯛攝食的餌料生物種類在北部灣口捕獲的二長棘鯛並不攝食,如發光鯛、粗紋鰏、帶魚、枝角類、雙殼類、腹足類、多毛類等。北部灣口二長棘鯛的食物組成與北部灣二長棘鯛的食物組成有顯著的差異(Χ~2=8.91,p<0.05)。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