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首任軍長傳奇》輯錄了解放軍第二野戰軍11位首任軍長(第十軍軍長杜義德、第十一軍軍長曾紹山、第十二軍軍長王近山、第十三軍軍長周希漢、第十四軍軍長李成芳、第十五軍軍長秦基偉、第十六軍軍長尹先炳、第十七軍軍長王秉璋、第十八軍軍長張國華、第十九軍軍長劉金軒、第五十八軍軍長孔慶德)人生歷程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故事,是一部文史俱佳的通俗作品。
基本介紹
- 書名:二野首任軍長傳奇
- 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 頁數:226頁
- 開本:16
- 品牌:解放軍出版社
- 作者:葉青松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332500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二野首任軍長傳奇》寫作風格活潑而嚴謹,融真實性、趣味性於一體。每位首任軍長單獨成章,章章可讀,篇篇精彩
作者簡介
葉青松,浙江青田人,1987年11月入伍,曾在福建基層部隊工作12年和南京軍區政治部編研部研究黨史軍史15年,現為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人民武裝部政治委員,上校軍銜。著有第一軍征戰紀實《虎嘯萬里》、第十二軍征戰紀實《利劍出鞘》、第六十軍征戰紀災《藏九地、動九天》、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話《永不褪色的紅飄帶》等。代表作有《一野旨任軍長傳奇》、《二野首任軍長傳奇》、《二野首仟軍長傳奇》、《叫野首任軍長傳奇》、《華北軍區首任軍長傳奇》。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河南省《黨史博覽》雜誌連載66位“首任軍長”系列紀實作品。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安徽省《黨史縱覽》雜誌連載12位“從民國將軍到共和國軍長”系列紀實作品。《作家文摘》、《戰略參考》、《讀者參考》、《人物匯報》、《揚產晚報》等數十家報刊轉載“兩系”紀實文章。多次獲多項獎。參與編纂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史《南京軍區》和《福州軍區》卷,以及南京軍區英模譜《時代的豐碑》、《永恆的精神之樹》、《輝煌從這裡開始》等人型系列叢書。
圖書目錄
前言
引子第二野戰軍11位首任軍長的由來
第一章第十軍首任軍長杜義德
節一毛澤東對杜義德說:我們的原則永遠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允許槍指揮黨!
節二鄧小平對杜義德說:學校一切教育都是為了對敵作戰,都是直接為革命鬥爭服務!
節三六縱的老人們說:杜義德是率領六縱千里躍進大別山後才當上了首任軍長的!
節四上甘嶺戰役最困難的時候,杜義德對王近山說,把我們的老部隊拉上去
節五南方有戰事,鄧小平說:廣西有許世友,雲南有楊得志,海上有杜義德,我很放心
第二章第十一軍首任軍長曾紹山
節一舊城城外搬救兵
節二打破日軍“囚籠政策”
節三率部參加解放重慶
節四“讓敵人低下頭來”
第三章第十二軍首任軍長王近山
節一急中生智:幾句話嚇退敵人一個旅
節二因禍得福:養病期間戀愛
節三猛虎掏心:打襄陽一反常規
節四戰場失利:毛澤東親自調查王近山
節五最後傳奇:人死還當顧問
第四章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
節一一次談話
節二二張路條
節三三位女人
節四四個兒子
節五五洋捉鱉
第五章第十四軍首任軍長李成芳
節一在決死縱隊的日子裡
節二上黨戰役立大功
節三殲滅“天下第一旅”
節四在廣東戰役中創造傑作
第六章第十五軍首任軍長秦基偉
節一“秦大刀”不知電話機是個啥
節二秦賴支隊的誕生與秦向支隊的歸宿
節三秦基偉在鄭州的得意之作
節四在坑道里當“老虎”,在毛澤東面前說“謊話”
節五五五年的中將,八八年的上將
第七章第十六軍首任軍長尹先炳
節一殲滅日軍士官訓練隊,嶄露軍事才能
節二劉伯承教尹先炳用一班同敵人一個軍打仗
節三軍長這一柞,又是一百八十里
節四劉伯承面授尹先炳:“不要五個指頭按跳蚤”
節五入朝作戰前,毛澤東諄諄教導尹先炳
節六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第八章第十七軍首任軍長王秉璋
節一王秉璋帶人衝上酒樓,拉開了寧都暴動序幕
節二一命救一命,王秉璋和熊伯濤互救性命
節三沒趕上平型關戰鬥,歷史照片上為何有王秉璋的身影
節四甘當小配角,成了兩大野戰軍有力配合和團結的紐帶
節五王秉璋成為最先任命的三位空軍將領之一
節六王秉璋起初不願到飛彈部門工作
節七王秉璋成了“飛彈元勛”
第九章第十八軍首任軍長張國華
節一“地主”張國華受命領軍進藏
節二人稱張國華為“佛光將軍”
節三“佛光將軍”堅決保衛菩薩
第十章第十九軍首任軍長劉金軒
節一前頭捉了張輝瓚,後頭劉金軒當紅軍
節二進軍陝南,劉金軒立志“九進九不出”
節三攻打襄陽,劉金軒所部率先衝進康澤司令部大院
節四考證劉金軒“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校長”之任職說
節五愛“侃大山”的劉金軒退休之後侃《辭海》
第十一章第五十八軍首任軍長孔慶德
節一參加了紅軍不就是加入了共產黨了嗎
節二這個美國佬!一個人還要一個營護送他
節三河南軍區恐怕就不會再打仗了
節四你們在場的一個也跑不掉
節五“革命是自願的,不願乾的可以走。”
附錄重要文獻
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
中央軍委關於改變野戰軍番號致各軍區、各野戰軍電
中原野戰軍關於部隊番號改編的命令
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首任軍長名錄
後記
參考書目
引子第二野戰軍11位首任軍長的由來
第一章第十軍首任軍長杜義德
節一毛澤東對杜義德說:我們的原則永遠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允許槍指揮黨!
節二鄧小平對杜義德說:學校一切教育都是為了對敵作戰,都是直接為革命鬥爭服務!
節三六縱的老人們說:杜義德是率領六縱千里躍進大別山後才當上了首任軍長的!
節四上甘嶺戰役最困難的時候,杜義德對王近山說,把我們的老部隊拉上去
節五南方有戰事,鄧小平說:廣西有許世友,雲南有楊得志,海上有杜義德,我很放心
第二章第十一軍首任軍長曾紹山
節一舊城城外搬救兵
節二打破日軍“囚籠政策”
節三率部參加解放重慶
節四“讓敵人低下頭來”
第三章第十二軍首任軍長王近山
節一急中生智:幾句話嚇退敵人一個旅
節二因禍得福:養病期間戀愛
節三猛虎掏心:打襄陽一反常規
節四戰場失利:毛澤東親自調查王近山
節五最後傳奇:人死還當顧問
第四章第十三軍首任軍長周希漢
節一一次談話
節二二張路條
節三三位女人
節四四個兒子
節五五洋捉鱉
第五章第十四軍首任軍長李成芳
節一在決死縱隊的日子裡
節二上黨戰役立大功
節三殲滅“天下第一旅”
節四在廣東戰役中創造傑作
第六章第十五軍首任軍長秦基偉
節一“秦大刀”不知電話機是個啥
節二秦賴支隊的誕生與秦向支隊的歸宿
節三秦基偉在鄭州的得意之作
節四在坑道里當“老虎”,在毛澤東面前說“謊話”
節五五五年的中將,八八年的上將
第七章第十六軍首任軍長尹先炳
節一殲滅日軍士官訓練隊,嶄露軍事才能
節二劉伯承教尹先炳用一班同敵人一個軍打仗
節三軍長這一柞,又是一百八十里
節四劉伯承面授尹先炳:“不要五個指頭按跳蚤”
節五入朝作戰前,毛澤東諄諄教導尹先炳
節六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第八章第十七軍首任軍長王秉璋
節一王秉璋帶人衝上酒樓,拉開了寧都暴動序幕
節二一命救一命,王秉璋和熊伯濤互救性命
節三沒趕上平型關戰鬥,歷史照片上為何有王秉璋的身影
節四甘當小配角,成了兩大野戰軍有力配合和團結的紐帶
節五王秉璋成為最先任命的三位空軍將領之一
節六王秉璋起初不願到飛彈部門工作
節七王秉璋成了“飛彈元勛”
第九章第十八軍首任軍長張國華
節一“地主”張國華受命領軍進藏
節二人稱張國華為“佛光將軍”
節三“佛光將軍”堅決保衛菩薩
第十章第十九軍首任軍長劉金軒
節一前頭捉了張輝瓚,後頭劉金軒當紅軍
節二進軍陝南,劉金軒立志“九進九不出”
節三攻打襄陽,劉金軒所部率先衝進康澤司令部大院
節四考證劉金軒“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校長”之任職說
節五愛“侃大山”的劉金軒退休之後侃《辭海》
第十一章第五十八軍首任軍長孔慶德
節一參加了紅軍不就是加入了共產黨了嗎
節二這個美國佬!一個人還要一個營護送他
節三河南軍區恐怕就不會再打仗了
節四你們在場的一個也跑不掉
節五“革命是自願的,不願乾的可以走。”
附錄重要文獻
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
中央軍委關於改變野戰軍番號致各軍區、各野戰軍電
中原野戰軍關於部隊番號改編的命令
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首任軍長名錄
後記
參考書目
後記
一
美國知名導演史匹柏在一部電影中,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二戰老兵們的心境:“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
在參與編纂《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名錄》工作中,我看到過一位志願軍戰士,在犧牲前寫給家人的一封信。信中有這么一句話:“我們不怕無名,不求有聞於世,也無悔於葬身異國的山野。然而,我們害怕冷寂苦久後的遺忘。”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統一編制時,那些戰功顯赫的首任軍長們,如今人們似乎都想不起他們的名字了。這不是我個人的猜想,而是我在許多刊物上見到的。比如,2002年,有一本發行量很大的傳奇類期刊,發表了一篇《建國前後的軍長》,裡面的軍長自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軍長。通觀全篇文章,首任軍長占絕大多數,但卻混雜了一些不是首任軍長的軍長。一些首任軍長被遺忘了。
如果說這本傳奇類雜誌不是專業刊物,弄錯了還情有可原的話,那么,作為國家級的研究黨史軍史的核心期刊搞錯的話,就十分不應該了。比如,某軍史核心期刊2()05年第4期刊發的文章,在編者按語中寫道:“吳瑞林將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二軍首任軍長”。其實,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二軍是1948年11月7日,由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改稱的,首任軍長是萬毅。
遺忘比死亡更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軍隊,一個個體,忘記過去就等於忘本,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為了忘卻的紀念,我產生了寫首任軍長的衝動。
歷史是很難忘卻的。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歷史人物一般都在重複、繼承、發揚前人走過的成功道路,推進歷史巨輪前進。《六韜·上賢第九》言,“無智略權謀”,“王者慎勿使為將”,意思是說,對於沒有智略權謀者,君主千萬要慎重,不能用這種人做將帥。寫作過程中,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能不能從首任軍長身上提取將才成功要素,為立志成為將才的讀者朋友提供歷史智慧、歷史韜略、歷史思路、歷史方法、歷史經驗呢?拿破崙說過:“工兵和炮兵軍官的戰術與科學,或許可從書本中學到,但是將才的養成,卻只能通過經驗和對歷史名將作戰的鑽研才能做到。”本著這樣的目的,我開始了為期6年時間的寫作,鑄成本書。
二
小時候,下軍棋,知道棋盤上的“軍長”是個挺大的官。除了“總司令”挨炸彈死了要依例翻“軍旗”外,軍長是最有戰鬥力和威懾力的。沒有想到,長大後,我卻與首任軍長打起了“交道”,並把他們寫了出來。
與軍長“打交道”的日日夜夜裡,收穫真不少。
軍長劉飛“告訴”我,學習是一個人一輩子的事。劉飛當兵時,連自己的名字被文書改了都渾然不覺,“蘿蔔”兩個字都認不得、寫不來。到後來,他自己能夠親自起草文電、撰寫文章。更讓我感動的是,劉飛將軍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學習識字,是以打死一個敵人,文書教識一個字為條件學來的。有一仗他消滅了10多個敵人,文書果真教他10多個字。寫劉飛時,我懂得了人不學習是不行的,學習就要克服困難,持之以恆。
“萬歲軍”軍長梁興初和在長征中被遺棄的滕海清軍長“告訴”我,人生要有志向。在“肅托”運動中,梁興初被抓起來,五花大綁在廟宇的大柱上,在即將砍頭的時候,他仍懷著對黨一片忠心,一直堅持到被羅榮桓趕到救走。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曾下過一個“受傷的營以下幹部就地疏散”的命令,滕海清因身份是“排長”,最終被遣散在長征途中,但滕海清不改初衷,硬是頑強地跟隨隊伍走完長征,最終成為一名出色的軍長。軍長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一個淺顯的道理:縱然一千次被擊倒,也要一千零一次地站起來,實現自己的志向與理想。
第四軍首任軍長王世泰“告訴”我,為官做人不講政治不行。當年,王世泰去給毛澤東匯報國共合作期間平息國民黨安定縣縣長蓄意製造的瓦窯堡摩擦事件時,毛澤東問政治誰負責?軍事誰負責?王世泰一一回答後,當毛澤東再問政治軍事誰負責時,王世泰被問得答不上來。毛澤東說:政治問題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從此,王世泰在政治上不斷成熟起來,走向了更高的領導工作崗位。
而第三軍首任軍長許光達卻用“讓銜”的故事“告訴”我,人的一生,對名呀、利呀、官呀、位呀不必太講究,要講究的是“踏實”兩個字。踏實做人,踏實為官,踏實做學問。
在與軍長們“打交道”的日子裡,似乎一位位慈祥的老人、一個個威嚴的將軍,在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做人!
三
其實,一個人的一生就那么幾個精彩片斷,首任軍長也不例外。因此,我在書寫過程中,擇其精彩片斷,串其一生經歷。比如,愛“玩”的十五軍首任軍長秦基偉,二十五軍首任軍長成鈞的“膽量”,一生講“信念”的三十七軍首任軍長張世珍等等,我都盡我所能地去挖掘軍長們的資料,讓他們的音容笑貌,鮮活地“站”到讀者面前。
本書能夠寫成,除了感謝解放軍檔案館、總政治部檔案館、南京軍區檔案館、瀋陽軍區檔案館外,我首先要感謝的是《黨史博覽》雜誌社的副社長秦相啟先生和編輯鄭國偉、江融冰、栗春雷先生,是他們支持並率先在《黨史博覽》雜誌,自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進行了長達5年多時間的連載。
其次,我要感謝當事人和為當事人整理留存文字資料的作者和出版者。我一直秉持一個觀點:從事黨史軍史研究工作,不管是撰寫紀實作品,還是編纂史料文獻,都要銘記和感謝當事人。因為所有歷史,都是當事人親力親為的。沒有當事人,就沒有史實可言。這是其一。其二,撰寫和編纂都離不開前人留下的文字,即前人的勞動成果,他們是歷史的第一見證人。有了他們的勞動成果,才有後人的續寫、研讀和編纂。為了感謝他們,我專門把參考過的書目,單獨錄入作者和出版者等,以表示衷心的感謝。在成書過程中,得到了南京軍區政治部首長和編研部領導、浙江省軍區首長和金華軍分區領導、解放軍文藝出版社領導張良村、編輯部領導丁曉平和本書責任編輯錢慶國先生、軍事科學院丁偉研究員等老師、朋友的指導、幫助和關愛,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最後,我要感謝我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的厚愛是我寫作的動力。我期待著與你們交流。
還需要說明兩點的是,一、本書為個人研究題目,在財力、物力、精力上投入有限,寫作以占有資料的多寡而決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肯定不少,敬請黨史研究者、知情者和讀者朋友批評指正。二、對重大事件(文中不便展開的)、重要人物(非主人公)等做了必要的腳註。儘管腳註會影響閱讀進度,但對了解更多內容是有所幫助的,望讀者朋友見諒。
作者
2014年4月於金華
美國知名導演史匹柏在一部電影中,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二戰老兵們的心境:“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
在參與編纂《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名錄》工作中,我看到過一位志願軍戰士,在犧牲前寫給家人的一封信。信中有這么一句話:“我們不怕無名,不求有聞於世,也無悔於葬身異國的山野。然而,我們害怕冷寂苦久後的遺忘。”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統一編制時,那些戰功顯赫的首任軍長們,如今人們似乎都想不起他們的名字了。這不是我個人的猜想,而是我在許多刊物上見到的。比如,2002年,有一本發行量很大的傳奇類期刊,發表了一篇《建國前後的軍長》,裡面的軍長自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軍長。通觀全篇文章,首任軍長占絕大多數,但卻混雜了一些不是首任軍長的軍長。一些首任軍長被遺忘了。
如果說這本傳奇類雜誌不是專業刊物,弄錯了還情有可原的話,那么,作為國家級的研究黨史軍史的核心期刊搞錯的話,就十分不應該了。比如,某軍史核心期刊2()05年第4期刊發的文章,在編者按語中寫道:“吳瑞林將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二軍首任軍長”。其實,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二軍是1948年11月7日,由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改稱的,首任軍長是萬毅。
遺忘比死亡更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軍隊,一個個體,忘記過去就等於忘本,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為了忘卻的紀念,我產生了寫首任軍長的衝動。
歷史是很難忘卻的。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歷史人物一般都在重複、繼承、發揚前人走過的成功道路,推進歷史巨輪前進。《六韜·上賢第九》言,“無智略權謀”,“王者慎勿使為將”,意思是說,對於沒有智略權謀者,君主千萬要慎重,不能用這種人做將帥。寫作過程中,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能不能從首任軍長身上提取將才成功要素,為立志成為將才的讀者朋友提供歷史智慧、歷史韜略、歷史思路、歷史方法、歷史經驗呢?拿破崙說過:“工兵和炮兵軍官的戰術與科學,或許可從書本中學到,但是將才的養成,卻只能通過經驗和對歷史名將作戰的鑽研才能做到。”本著這樣的目的,我開始了為期6年時間的寫作,鑄成本書。
二
小時候,下軍棋,知道棋盤上的“軍長”是個挺大的官。除了“總司令”挨炸彈死了要依例翻“軍旗”外,軍長是最有戰鬥力和威懾力的。沒有想到,長大後,我卻與首任軍長打起了“交道”,並把他們寫了出來。
與軍長“打交道”的日日夜夜裡,收穫真不少。
軍長劉飛“告訴”我,學習是一個人一輩子的事。劉飛當兵時,連自己的名字被文書改了都渾然不覺,“蘿蔔”兩個字都認不得、寫不來。到後來,他自己能夠親自起草文電、撰寫文章。更讓我感動的是,劉飛將軍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學習識字,是以打死一個敵人,文書教識一個字為條件學來的。有一仗他消滅了10多個敵人,文書果真教他10多個字。寫劉飛時,我懂得了人不學習是不行的,學習就要克服困難,持之以恆。
“萬歲軍”軍長梁興初和在長征中被遺棄的滕海清軍長“告訴”我,人生要有志向。在“肅托”運動中,梁興初被抓起來,五花大綁在廟宇的大柱上,在即將砍頭的時候,他仍懷著對黨一片忠心,一直堅持到被羅榮桓趕到救走。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曾下過一個“受傷的營以下幹部就地疏散”的命令,滕海清因身份是“排長”,最終被遣散在長征途中,但滕海清不改初衷,硬是頑強地跟隨隊伍走完長征,最終成為一名出色的軍長。軍長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一個淺顯的道理:縱然一千次被擊倒,也要一千零一次地站起來,實現自己的志向與理想。
第四軍首任軍長王世泰“告訴”我,為官做人不講政治不行。當年,王世泰去給毛澤東匯報國共合作期間平息國民黨安定縣縣長蓄意製造的瓦窯堡摩擦事件時,毛澤東問政治誰負責?軍事誰負責?王世泰一一回答後,當毛澤東再問政治軍事誰負責時,王世泰被問得答不上來。毛澤東說:政治問題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從此,王世泰在政治上不斷成熟起來,走向了更高的領導工作崗位。
而第三軍首任軍長許光達卻用“讓銜”的故事“告訴”我,人的一生,對名呀、利呀、官呀、位呀不必太講究,要講究的是“踏實”兩個字。踏實做人,踏實為官,踏實做學問。
在與軍長們“打交道”的日子裡,似乎一位位慈祥的老人、一個個威嚴的將軍,在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做人!
三
其實,一個人的一生就那么幾個精彩片斷,首任軍長也不例外。因此,我在書寫過程中,擇其精彩片斷,串其一生經歷。比如,愛“玩”的十五軍首任軍長秦基偉,二十五軍首任軍長成鈞的“膽量”,一生講“信念”的三十七軍首任軍長張世珍等等,我都盡我所能地去挖掘軍長們的資料,讓他們的音容笑貌,鮮活地“站”到讀者面前。
本書能夠寫成,除了感謝解放軍檔案館、總政治部檔案館、南京軍區檔案館、瀋陽軍區檔案館外,我首先要感謝的是《黨史博覽》雜誌社的副社長秦相啟先生和編輯鄭國偉、江融冰、栗春雷先生,是他們支持並率先在《黨史博覽》雜誌,自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進行了長達5年多時間的連載。
其次,我要感謝當事人和為當事人整理留存文字資料的作者和出版者。我一直秉持一個觀點:從事黨史軍史研究工作,不管是撰寫紀實作品,還是編纂史料文獻,都要銘記和感謝當事人。因為所有歷史,都是當事人親力親為的。沒有當事人,就沒有史實可言。這是其一。其二,撰寫和編纂都離不開前人留下的文字,即前人的勞動成果,他們是歷史的第一見證人。有了他們的勞動成果,才有後人的續寫、研讀和編纂。為了感謝他們,我專門把參考過的書目,單獨錄入作者和出版者等,以表示衷心的感謝。在成書過程中,得到了南京軍區政治部首長和編研部領導、浙江省軍區首長和金華軍分區領導、解放軍文藝出版社領導張良村、編輯部領導丁曉平和本書責任編輯錢慶國先生、軍事科學院丁偉研究員等老師、朋友的指導、幫助和關愛,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最後,我要感謝我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的厚愛是我寫作的動力。我期待著與你們交流。
還需要說明兩點的是,一、本書為個人研究題目,在財力、物力、精力上投入有限,寫作以占有資料的多寡而決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肯定不少,敬請黨史研究者、知情者和讀者朋友批評指正。二、對重大事件(文中不便展開的)、重要人物(非主人公)等做了必要的腳註。儘管腳註會影響閱讀進度,但對了解更多內容是有所幫助的,望讀者朋友見諒。
作者
2014年4月於金華
序言
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曾擬正式使用70個軍的番號,是如何決定的昵?
眾所周知,1948年之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上對國民黨軍發起更加猛烈的進攻,作戰規模不斷擴大,部隊開始了跨區域作戰,不同戰略區的部隊逐步進行戰役協同。比如,1948年8月,華東野戰軍主力、華北軍區一部已實現跨區作戰。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部隊總兵力也由原來的127萬人發展到280萬人。整體作戰態勢表明,解放軍更大規模的跨區作戰和不同建制部隊之間的戰役協同成為發展趨勢,這就迫切需要統一指揮、統一編制,更要建立統一的後勤保障體系。這一點,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早已瞭然於胸。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明確提出建軍500萬,在解放戰爭第3年開始實行正規化建設任務。
中央軍委根據中共中央要求,在1948年11月1日頒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這是一份非常珍貴的文獻。檔案中說:“根據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指9月8日至1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關於戰略任務更進一步地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的要求,中央及軍委關於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特作下列各項的統一規定,通令全軍,一體遵行。”
檔案規定:“我軍目前組織,一般地分為三類,即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游擊部隊。”“野戰部隊應實行正規編制,統一稱號,縱隊改稱為軍,師和旅統一稱師,不再稱旅。”
檔案對於野戰軍規定分為四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兵團在原以地名、人名或番號區分,統一改為番號排列,同時“增加十二個兵團的番號,以待將來建立,共定二十個兵團的番號。其次序為,西北為第一至第二兵團;中原為第三至第六兵團;華東為第七至第十一兵團;東北為第十二至第十七兵團;華北為第十八至第二十兵團。各兵團的正式名稱,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某兵團”。
對於縱隊改稱為軍,檔案明確規定,“番號排列數目增加至70個軍210個師,內中空額,留待今後建立新的軍和師時補足”。這就是解放軍歷史上70個軍的番號由來。
需要說明的是,在電文來往中,中央軍委最早明確全軍“統一組織和番號”的時間是1948年10月29日,比正式檔案時間1948年11月1日早3天。這份早3天的電文是,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回復華東局的電報。電報原文稱:“饒(漱石)、粟(裕)、譚(震林)並華東局:感巳電悉。中央及軍委關於解放軍統一組織和番號的規定即將發出。吳化文軍編入華東野戰軍序列,排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五軍。其所轄之三個師,排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三師、第一。四師、第一。五師。吳軍改編後的軍師番號,即由新華社公開發表。其關防、委令,即將由軍委送達。同意何克希任吳軍政治委員,吳憲任該軍政治部主任。軍委、總政。”
電文中的感巳電,指1948年lO月27日,饒漱石、粟裕、譚震林關於吳化文部改編事項致中央軍委電。主要內容是:“該部究應編何種番號?如編縱隊,則應稱十四縱為宜,如編軍,則不便稱第一軍。另派何克希(原一縱副司令員)為吳軍政治委員,吳憲(野政聯絡部部長)為該軍政治部主任。”
從上面兩份文獻可能看出,在全軍統一番號使用前,到底使用“縱隊”還是使用“軍”番號,連野戰軍的首長都不知道。
二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正式使用了多少個軍的番號,70個軍的番號至今尚未使用的有幾個昵? 從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施統一番號,全軍使用了51個軍番號。3月,又使用了6個軍番號。這樣,先後使用了57個軍番號。後來又使用了10個軍的番號。它們是:1950年2月,新疆民族軍改編成解放軍第五軍;1949年12月,新疆國民黨軍起義部隊改編成解放軍第九軍;1949年5月,陝南軍區部隊組成解放軍第十九軍;1950年1月,綏遠起義的國民黨軍董其武部隊改編為解放軍第三十六軍和第三十七軍;1949年8月,金口起義的國民黨軍張軫部改編為解放軍第五十一軍;1949年11月,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改編為解放軍第五十二軍和第五十三軍;1952年10月,解放軍原第四十四軍和四十五軍合編組成解放軍第五十四軍,不久改稱志願軍五十四軍,參加抗美援朝;1952年11月,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改編為解放軍第五十五軍。
所以說,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正式使用了67個軍的番號,70個軍的番號至今尚未使用過的有3個,它們是:第五十六軍、第五十七軍和第五十九軍。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最早使用“軍”番號是東北野戰軍所屬部隊,但指揮機構的“第四野戰軍”的番號使用卻是在第一、第二、第三野戰軍之後。為了清晰看出四野(東北野戰軍)的整編脈絡,先看一份電報:
林(彪)羅(榮桓),並告東北局,及各軍區,各前委:
林羅世十四時半電悉。中央及軍委戌東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指中共中央、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日發出的《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已開始發出,內中規定我野戰部隊在縱隊改稱為軍,師旅統一稱師後,一般的均採用三三制,特殊地亦得採用軍轄兩師,師轄兩團,團分為大團小團的臨時編制。現林、羅提議將十二個獨立師編入各縱隊,使每個縱隊都轄四個步兵師,這樣既便於帶領各獨立師增強戰鬥和工作鍛鍊;又便於各縱在戰場使用,減省建立新縱的直屬人數。根據東北野戰部隊現在的環境和各種補充情況及今後的作戰任務,我們認為東北野戰各軍可以特殊地採用每軍轄四個師的編制,而暫不增加軍的番號。師的番號仍按一軍三師制順序排列,獨立師的番號也仍按戌東規定從第一百五十一師排起。除上述十二個獨立師外,其餘六個獨立師,也同意以一個獨立師編入第十一縱隊,拆散並加強原來的三個師;一個獨立師編入鐵路縱隊;其他四個獨立師排成統一步兵師的番號後,暫不編軍。東北的地方衛戍部隊,至少應該有兩個警備旅,方夠南滿幾個大城市哈爾濱衛戍之用。
軍委
戌江
中央軍委的這份電報是針對林彪、羅榮桓此前給軍委的電報而發的。1948年10月31日14時30分,林彪、羅榮桓給中央和軍委發電報。電報說:瀋陽、錦州收復後,準備從北滿14個、熱河4個共18個獨立師中,以13個師編入各縱隊,因十一縱人數太不充實和有1個師戰力不強,所以以2個獨立師編入十一縱隊,使每個縱隊都轄4個步兵師。這樣既便於戰場上的使用,又能減去大批直屬機關。其餘5個獨立師,以1個獨立師編入鐵道縱隊,按原計畫編成3萬人;以兩個獨立師留營口、錦州一帶擔任防務;以1個獨立師留熱河地區活動;另1個獨立師王家善部繼續改造。此外,以原東北警衛團及總直屬機關及各軍區的一部分衛戍部隊編成1個警衛師,由東北局、東北軍區直屬使用。
顯然,從電報中看出,林彪和羅榮桓對部隊編制問題的考慮是提前了,儘管他們還沒有考慮到使用“軍”這個番號概念。東北野戰軍根據這份電報精神和《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重新整理了新的改編方案,上報中央軍委。1948年11月7日,中央軍委電復東北野戰軍,“同意按照全軍統一規定,更改番號。東北野戰軍第一至第十二縱隊,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至第四十九軍;第一師至第三十六師,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一二師至第一四七師。每個軍另轄一個獨立師(略)。”
東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批准,以東北軍分委主席林彪和副主席羅榮桓的名義,下達了東北野戰軍縱隊改稱軍並授予番號的命令。命令中說:“(一)為適應戰略任務,更進一步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的要求,東北野戰軍所轄十二個縱隊,統一改稱為軍,並批准每軍下轄四個師。軍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軍’,師的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師’,團的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團’,自三十八軍起至四十九軍,編入各軍之各獨立師自一百五十一師起。茲將原番號及改稱之新番號列表公布如下: (略)。(--)原縱隊的首長,改稱為軍長、政治委員,以下均同。 (三)各縱應以師為單位,召開隆重的大會,正式宣布新番號及其意義。”
自東北野戰軍所屬部隊使用軍番號後,其他野戰軍所屬部隊也經中央軍委批准陸續開始使用軍番號。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華北軍區依次將一兵團第八縱隊、第十三縱隊、第十五縱隊、第三縱隊、第四縱隊、二兵團第八縱隊、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六縱隊、第七縱隊、第十四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至七十軍。1949年1月,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所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縱隊,依次改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軍。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所轄第二、第三、第六縱隊改稱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軍,第四縱隊改稱第十三、第十四軍,第九縱隊改稱第十五軍,第一縱隊及豫皖部隊一部、第十一縱隊及冀魯豫部隊、二十旅及豫皖蘇部隊一部,依次改稱為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軍。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所轄第一至第十三縱隊(沒有第五縱隊番號),依次改稱第二十至第三十一軍。1949年3月7日,東北野戰軍發出通報:“頃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1月15日命令:西北野戰軍改為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為第四野戰軍。我東北野戰軍自三月十一日起開始啟用新番號。今後東總改稱四野總(本軍範圍內稱野總,本軍範圍外稱四野總),第四野戰軍司令部稱四野司(野司),政治部簡稱四野政(野政),後勤部簡稱四野後(野後)。”至此,全軍統一使用番號基本結束。
三
在整個“軍”番號使用審批過程中,發生過四件軼事,即:二野要求增加番號,三野變更番號使用,東北野戰軍先啟用“軍”後使用“四野”,華北軍區宣布新番號慶祝北平解放。具體都是什麼情況呢?
軼事之一:1949年2月17日,第二野戰軍向中央軍委提出增加“軍”番號。劉伯承和鄧小平至中央軍委電稱:“軍委:(甲)醜刪(1949年2月5日)電奉悉,我們遵即將各兵團所屬軍師番號,重新排定如次(略)。(乙)決定夏季後將陝南部隊編為第十九軍。 (丙)擬將原桐柏之第十縱隊、江漢之十二縱隊各編一個軍,皖西部隊編一個師,唯規定給中野之番號已滿額,請予以規定。劉、鄧。筱西。”中央軍委接劉鄧“筱西”電後,電令原桐柏之第十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八軍;江漢之第十二縱隊等部隊合編為湖北軍區。
軼事之二:1949年1月29日,華野前委給華東局和總前委電文中,可以看出對吳化文、何基灃、張克俠等起義部隊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番號的變更情況。電文中是這樣說的:“為了使吳化文、何基豐(灃)、張克俠各部起義軍隊得到迅速改造,並以便解決幹部問題。經我們討論以魯中南縱隊與吳化文部合編為三十五軍,以渤海縱隊與張克俠部合編為三十三軍,以江淮兩個旅與何基灃部合編為三十四軍。當陳毅同志從華東局回來前,本擬以十二縱與何基灃部合編,但因十二縱已組成三個師,且將來主力南渡,尚須留兩個軍於江北,故仍以將江淮之兩個旅也上升與何基灃部合編為宜。至於江淮兩個旅上升後,對江淮地方工作及地武建設有如下意見(略)。”華東局和總前委採納了華野前委意見,並得到了中央軍委的批准。由此,原本將華野第十二縱隊與何基灃部合編為一個軍的番號,變更成了華野第十二縱隊單獨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軍。
軼事之三:東北野戰軍先使用“軍”番號4個月後才啟用“第四野戰軍”的番號。這與中央軍委在規定全軍統一使用番號時下達過兩個決定有關。第一個決定就是前面大家看到的、1948年11月1日下達的《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該規定非常明確地說,全軍整編為4個野戰軍,5個大軍區,20個兵團,70個軍,其中對4個野戰軍的番號規定是這樣說的:“野戰軍現時分為四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因此,東北野戰軍最早使用“軍”番號時,中央軍委並沒有對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的番號作出明確規定,其實,此時,中央軍委的思路,野戰軍番號還是停留在冠以“地名”的思路。但是,當東北野戰軍入關,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發現野戰軍使用地名的野戰軍番號已不適用,於是,中央軍委在1949年1月15日,專門下達對4個野戰軍的番號作了重新規定,不再以“地名區分”,代之的是用“第一野戰軍至第四野戰軍”加以區分。原電文比較短,現原文摘錄如下:
各軍區、各野戰軍:
估計今年戰爭的發展,去年戌東電規定各野戰軍冠以軍區地名已不適合,茲決定改為按番號順序排列如下:
西北野戰軍改為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為第四野戰軍。 請各區各軍即照此電在整訓期間公布施行。
軍委
子刪
中央軍委下達此令後,東北野戰軍的“軍”番號已啟用,而西北、中原和華東野戰軍由於戰爭狀態下仍未啟用“軍”番號,所以出現了西北、中原和華東野戰軍在全軍統一番號時,同步使用了軍的番號和第一野戰軍至第三野戰軍的番號,而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時,軍的番號已啟用的由來。
軼事之四:華北軍區的第一、二、六縱隊改為第六十六軍至第六十八軍的番號時間是在1949年1月29日。楊成武、李井泉、李天煥發布改稱命令中說:“對於新番號之公布,各軍、師可於慶祝北平解放祝捷大會上隆重地宣布,並號召全體指戰員堅決執行命令,英勇頑強的作戰,指到哪裡打到哪裡,保證我們光榮的勝利的番號傳播到全中國去,這是我全軍的尊嚴的義務。”
四
按常理,67個軍應該有67位首任軍長,但是為什麼首任軍長卻只有66位呢?
在這67個軍裡面,有一個軍的成軍時間非常短,短到連軍長都未配上,就撤銷了。這個軍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十軍。1949年1月,華北野戰軍第十四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十軍,所轄兩個師,甘渭漢任軍政委,石志本任副軍長,高厚良任軍參謀長。1949年9月,第七十軍番號撤銷時,軍長尚未配上,部隊縮編為第二。七師。中央軍委撤銷這個軍是根據聶榮臻、薄一波和唐延傑的建議:“七十軍為緊縮機構便於整訓,提議將該軍縮編為一個師,我們同意(現該軍轄兩個師共11916人,每連不滿百人)。擬將軍直改為師的直屬架子,所屬兩個師直的勤雜人員可充實連內,而幹部除另外分配外可入軍大學習。”為此,第七十軍的首任軍長就成了空缺。
其實,還有一個軍,比第七十軍的番號撤銷更早,而且軍長、政委都未配上。這個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九軍。1949年1月,華北野戰軍第七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九軍時,只任命了周彪為副軍長、漆遠渥為副政委,沒有任命軍長和政委,同年5月,第六十九軍的番號撤銷。這就是許多讀者朋友和研究人員誤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有65位首任軍長的原因。
事實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九軍是有首任軍長的。讀者朋友會問了,部隊都撤銷了,而且未任命過軍長政委,哪來的首任軍長呢?我們把時間放到1953年,事情就清楚了。1951年12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第二十三兵團從朝鮮勝利回國,駐河北定縣。1952年12月15日,第二十三兵團改編為第六十九軍。1953年3月,中央軍委任命董其武為第六十九軍正兵團級軍長,裴周玉任軍政委。由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九軍首任軍長便產生了,他就是董其武。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曾擬正式使用70個軍的番號,是如何決定的昵?
眾所周知,1948年之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上對國民黨軍發起更加猛烈的進攻,作戰規模不斷擴大,部隊開始了跨區域作戰,不同戰略區的部隊逐步進行戰役協同。比如,1948年8月,華東野戰軍主力、華北軍區一部已實現跨區作戰。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部隊總兵力也由原來的127萬人發展到280萬人。整體作戰態勢表明,解放軍更大規模的跨區作戰和不同建制部隊之間的戰役協同成為發展趨勢,這就迫切需要統一指揮、統一編制,更要建立統一的後勤保障體系。這一點,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早已瞭然於胸。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明確提出建軍500萬,在解放戰爭第3年開始實行正規化建設任務。
中央軍委根據中共中央要求,在1948年11月1日頒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這是一份非常珍貴的文獻。檔案中說:“根據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指9月8日至1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關於戰略任務更進一步地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的要求,中央及軍委關於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特作下列各項的統一規定,通令全軍,一體遵行。”
檔案規定:“我軍目前組織,一般地分為三類,即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游擊部隊。”“野戰部隊應實行正規編制,統一稱號,縱隊改稱為軍,師和旅統一稱師,不再稱旅。”
檔案對於野戰軍規定分為四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兵團在原以地名、人名或番號區分,統一改為番號排列,同時“增加十二個兵團的番號,以待將來建立,共定二十個兵團的番號。其次序為,西北為第一至第二兵團;中原為第三至第六兵團;華東為第七至第十一兵團;東北為第十二至第十七兵團;華北為第十八至第二十兵團。各兵團的正式名稱,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某兵團”。
對於縱隊改稱為軍,檔案明確規定,“番號排列數目增加至70個軍210個師,內中空額,留待今後建立新的軍和師時補足”。這就是解放軍歷史上70個軍的番號由來。
需要說明的是,在電文來往中,中央軍委最早明確全軍“統一組織和番號”的時間是1948年10月29日,比正式檔案時間1948年11月1日早3天。這份早3天的電文是,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回復華東局的電報。電報原文稱:“饒(漱石)、粟(裕)、譚(震林)並華東局:感巳電悉。中央及軍委關於解放軍統一組織和番號的規定即將發出。吳化文軍編入華東野戰軍序列,排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五軍。其所轄之三個師,排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三師、第一。四師、第一。五師。吳軍改編後的軍師番號,即由新華社公開發表。其關防、委令,即將由軍委送達。同意何克希任吳軍政治委員,吳憲任該軍政治部主任。軍委、總政。”
電文中的感巳電,指1948年lO月27日,饒漱石、粟裕、譚震林關於吳化文部改編事項致中央軍委電。主要內容是:“該部究應編何種番號?如編縱隊,則應稱十四縱為宜,如編軍,則不便稱第一軍。另派何克希(原一縱副司令員)為吳軍政治委員,吳憲(野政聯絡部部長)為該軍政治部主任。”
從上面兩份文獻可能看出,在全軍統一番號使用前,到底使用“縱隊”還是使用“軍”番號,連野戰軍的首長都不知道。
二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正式使用了多少個軍的番號,70個軍的番號至今尚未使用的有幾個昵? 從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施統一番號,全軍使用了51個軍番號。3月,又使用了6個軍番號。這樣,先後使用了57個軍番號。後來又使用了10個軍的番號。它們是:1950年2月,新疆民族軍改編成解放軍第五軍;1949年12月,新疆國民黨軍起義部隊改編成解放軍第九軍;1949年5月,陝南軍區部隊組成解放軍第十九軍;1950年1月,綏遠起義的國民黨軍董其武部隊改編為解放軍第三十六軍和第三十七軍;1949年8月,金口起義的國民黨軍張軫部改編為解放軍第五十一軍;1949年11月,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改編為解放軍第五十二軍和第五十三軍;1952年10月,解放軍原第四十四軍和四十五軍合編組成解放軍第五十四軍,不久改稱志願軍五十四軍,參加抗美援朝;1952年11月,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改編為解放軍第五十五軍。
所以說,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正式使用了67個軍的番號,70個軍的番號至今尚未使用過的有3個,它們是:第五十六軍、第五十七軍和第五十九軍。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最早使用“軍”番號是東北野戰軍所屬部隊,但指揮機構的“第四野戰軍”的番號使用卻是在第一、第二、第三野戰軍之後。為了清晰看出四野(東北野戰軍)的整編脈絡,先看一份電報:
林(彪)羅(榮桓),並告東北局,及各軍區,各前委:
林羅世十四時半電悉。中央及軍委戌東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指中共中央、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日發出的《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已開始發出,內中規定我野戰部隊在縱隊改稱為軍,師旅統一稱師後,一般的均採用三三制,特殊地亦得採用軍轄兩師,師轄兩團,團分為大團小團的臨時編制。現林、羅提議將十二個獨立師編入各縱隊,使每個縱隊都轄四個步兵師,這樣既便於帶領各獨立師增強戰鬥和工作鍛鍊;又便於各縱在戰場使用,減省建立新縱的直屬人數。根據東北野戰部隊現在的環境和各種補充情況及今後的作戰任務,我們認為東北野戰各軍可以特殊地採用每軍轄四個師的編制,而暫不增加軍的番號。師的番號仍按一軍三師制順序排列,獨立師的番號也仍按戌東規定從第一百五十一師排起。除上述十二個獨立師外,其餘六個獨立師,也同意以一個獨立師編入第十一縱隊,拆散並加強原來的三個師;一個獨立師編入鐵路縱隊;其他四個獨立師排成統一步兵師的番號後,暫不編軍。東北的地方衛戍部隊,至少應該有兩個警備旅,方夠南滿幾個大城市哈爾濱衛戍之用。
軍委
戌江
中央軍委的這份電報是針對林彪、羅榮桓此前給軍委的電報而發的。1948年10月31日14時30分,林彪、羅榮桓給中央和軍委發電報。電報說:瀋陽、錦州收復後,準備從北滿14個、熱河4個共18個獨立師中,以13個師編入各縱隊,因十一縱人數太不充實和有1個師戰力不強,所以以2個獨立師編入十一縱隊,使每個縱隊都轄4個步兵師。這樣既便於戰場上的使用,又能減去大批直屬機關。其餘5個獨立師,以1個獨立師編入鐵道縱隊,按原計畫編成3萬人;以兩個獨立師留營口、錦州一帶擔任防務;以1個獨立師留熱河地區活動;另1個獨立師王家善部繼續改造。此外,以原東北警衛團及總直屬機關及各軍區的一部分衛戍部隊編成1個警衛師,由東北局、東北軍區直屬使用。
顯然,從電報中看出,林彪和羅榮桓對部隊編制問題的考慮是提前了,儘管他們還沒有考慮到使用“軍”這個番號概念。東北野戰軍根據這份電報精神和《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重新整理了新的改編方案,上報中央軍委。1948年11月7日,中央軍委電復東北野戰軍,“同意按照全軍統一規定,更改番號。東北野戰軍第一至第十二縱隊,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至第四十九軍;第一師至第三十六師,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一二師至第一四七師。每個軍另轄一個獨立師(略)。”
東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批准,以東北軍分委主席林彪和副主席羅榮桓的名義,下達了東北野戰軍縱隊改稱軍並授予番號的命令。命令中說:“(一)為適應戰略任務,更進一步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的要求,東北野戰軍所轄十二個縱隊,統一改稱為軍,並批准每軍下轄四個師。軍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軍’,師的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師’,團的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團’,自三十八軍起至四十九軍,編入各軍之各獨立師自一百五十一師起。茲將原番號及改稱之新番號列表公布如下: (略)。(--)原縱隊的首長,改稱為軍長、政治委員,以下均同。 (三)各縱應以師為單位,召開隆重的大會,正式宣布新番號及其意義。”
自東北野戰軍所屬部隊使用軍番號後,其他野戰軍所屬部隊也經中央軍委批准陸續開始使用軍番號。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華北軍區依次將一兵團第八縱隊、第十三縱隊、第十五縱隊、第三縱隊、第四縱隊、二兵團第八縱隊、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六縱隊、第七縱隊、第十四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至七十軍。1949年1月,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所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縱隊,依次改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軍。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所轄第二、第三、第六縱隊改稱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軍,第四縱隊改稱第十三、第十四軍,第九縱隊改稱第十五軍,第一縱隊及豫皖部隊一部、第十一縱隊及冀魯豫部隊、二十旅及豫皖蘇部隊一部,依次改稱為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軍。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所轄第一至第十三縱隊(沒有第五縱隊番號),依次改稱第二十至第三十一軍。1949年3月7日,東北野戰軍發出通報:“頃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1月15日命令:西北野戰軍改為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為第四野戰軍。我東北野戰軍自三月十一日起開始啟用新番號。今後東總改稱四野總(本軍範圍內稱野總,本軍範圍外稱四野總),第四野戰軍司令部稱四野司(野司),政治部簡稱四野政(野政),後勤部簡稱四野後(野後)。”至此,全軍統一使用番號基本結束。
三
在整個“軍”番號使用審批過程中,發生過四件軼事,即:二野要求增加番號,三野變更番號使用,東北野戰軍先啟用“軍”後使用“四野”,華北軍區宣布新番號慶祝北平解放。具體都是什麼情況呢?
軼事之一:1949年2月17日,第二野戰軍向中央軍委提出增加“軍”番號。劉伯承和鄧小平至中央軍委電稱:“軍委:(甲)醜刪(1949年2月5日)電奉悉,我們遵即將各兵團所屬軍師番號,重新排定如次(略)。(乙)決定夏季後將陝南部隊編為第十九軍。 (丙)擬將原桐柏之第十縱隊、江漢之十二縱隊各編一個軍,皖西部隊編一個師,唯規定給中野之番號已滿額,請予以規定。劉、鄧。筱西。”中央軍委接劉鄧“筱西”電後,電令原桐柏之第十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八軍;江漢之第十二縱隊等部隊合編為湖北軍區。
軼事之二:1949年1月29日,華野前委給華東局和總前委電文中,可以看出對吳化文、何基灃、張克俠等起義部隊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番號的變更情況。電文中是這樣說的:“為了使吳化文、何基豐(灃)、張克俠各部起義軍隊得到迅速改造,並以便解決幹部問題。經我們討論以魯中南縱隊與吳化文部合編為三十五軍,以渤海縱隊與張克俠部合編為三十三軍,以江淮兩個旅與何基灃部合編為三十四軍。當陳毅同志從華東局回來前,本擬以十二縱與何基灃部合編,但因十二縱已組成三個師,且將來主力南渡,尚須留兩個軍於江北,故仍以將江淮之兩個旅也上升與何基灃部合編為宜。至於江淮兩個旅上升後,對江淮地方工作及地武建設有如下意見(略)。”華東局和總前委採納了華野前委意見,並得到了中央軍委的批准。由此,原本將華野第十二縱隊與何基灃部合編為一個軍的番號,變更成了華野第十二縱隊單獨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軍。
軼事之三:東北野戰軍先使用“軍”番號4個月後才啟用“第四野戰軍”的番號。這與中央軍委在規定全軍統一使用番號時下達過兩個決定有關。第一個決定就是前面大家看到的、1948年11月1日下達的《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該規定非常明確地說,全軍整編為4個野戰軍,5個大軍區,20個兵團,70個軍,其中對4個野戰軍的番號規定是這樣說的:“野戰軍現時分為四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因此,東北野戰軍最早使用“軍”番號時,中央軍委並沒有對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的番號作出明確規定,其實,此時,中央軍委的思路,野戰軍番號還是停留在冠以“地名”的思路。但是,當東北野戰軍入關,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發現野戰軍使用地名的野戰軍番號已不適用,於是,中央軍委在1949年1月15日,專門下達對4個野戰軍的番號作了重新規定,不再以“地名區分”,代之的是用“第一野戰軍至第四野戰軍”加以區分。原電文比較短,現原文摘錄如下:
各軍區、各野戰軍:
估計今年戰爭的發展,去年戌東電規定各野戰軍冠以軍區地名已不適合,茲決定改為按番號順序排列如下:
西北野戰軍改為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為第四野戰軍。 請各區各軍即照此電在整訓期間公布施行。
軍委
子刪
中央軍委下達此令後,東北野戰軍的“軍”番號已啟用,而西北、中原和華東野戰軍由於戰爭狀態下仍未啟用“軍”番號,所以出現了西北、中原和華東野戰軍在全軍統一番號時,同步使用了軍的番號和第一野戰軍至第三野戰軍的番號,而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時,軍的番號已啟用的由來。
軼事之四:華北軍區的第一、二、六縱隊改為第六十六軍至第六十八軍的番號時間是在1949年1月29日。楊成武、李井泉、李天煥發布改稱命令中說:“對於新番號之公布,各軍、師可於慶祝北平解放祝捷大會上隆重地宣布,並號召全體指戰員堅決執行命令,英勇頑強的作戰,指到哪裡打到哪裡,保證我們光榮的勝利的番號傳播到全中國去,這是我全軍的尊嚴的義務。”
四
按常理,67個軍應該有67位首任軍長,但是為什麼首任軍長卻只有66位呢?
在這67個軍裡面,有一個軍的成軍時間非常短,短到連軍長都未配上,就撤銷了。這個軍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十軍。1949年1月,華北野戰軍第十四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十軍,所轄兩個師,甘渭漢任軍政委,石志本任副軍長,高厚良任軍參謀長。1949年9月,第七十軍番號撤銷時,軍長尚未配上,部隊縮編為第二。七師。中央軍委撤銷這個軍是根據聶榮臻、薄一波和唐延傑的建議:“七十軍為緊縮機構便於整訓,提議將該軍縮編為一個師,我們同意(現該軍轄兩個師共11916人,每連不滿百人)。擬將軍直改為師的直屬架子,所屬兩個師直的勤雜人員可充實連內,而幹部除另外分配外可入軍大學習。”為此,第七十軍的首任軍長就成了空缺。
其實,還有一個軍,比第七十軍的番號撤銷更早,而且軍長、政委都未配上。這個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九軍。1949年1月,華北野戰軍第七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九軍時,只任命了周彪為副軍長、漆遠渥為副政委,沒有任命軍長和政委,同年5月,第六十九軍的番號撤銷。這就是許多讀者朋友和研究人員誤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有65位首任軍長的原因。
事實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九軍是有首任軍長的。讀者朋友會問了,部隊都撤銷了,而且未任命過軍長政委,哪來的首任軍長呢?我們把時間放到1953年,事情就清楚了。1951年12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第二十三兵團從朝鮮勝利回國,駐河北定縣。1952年12月15日,第二十三兵團改編為第六十九軍。1953年3月,中央軍委任命董其武為第六十九軍正兵團級軍長,裴周玉任軍政委。由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九軍首任軍長便產生了,他就是董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