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登燕子磯秋眺

《二郎神·登燕子磯秋眺》是明末清初詞人朱一是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上片從長江上游寫到下游,“遠近關山,參差宮闕”先是寫望中景物,“嘆三楚英雄”三句,寓有弔古之意;下片是承上片歇拍弔古而來,先引用長江天塹、玉樹歌、金蓮舞、鳳凰台各典故,均與六朝興亡事跡相關合,末以“漁父扁舟朝暮”一語作結,寫出作者曠達幽逸之懷。整首詞虛實結合,遠近相間,層次分明,引人入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二郎神·登燕子磯秋眺
  • 作者:朱一是
  •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 出處:《梅里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二郎神·登燕子磯秋眺
岷峨萬里,見渺渺、水流東去。指遠近關山,參差宮闕,起滅長空煙霧。南望滄溟天邊影,辨不出、微茫盡處。嘆三楚英雄,六朝王霸,消沉無數。
從古長江天塹,飛艎難渡。自玉樹歌殘,金蓮舞罷,倏忽飛烏走兔。燕子堂前,鳳凰台畔,冷落丹楓白露。但坐看、狎鷗隨浪,漁父扁舟朝暮。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二郎神:詞牌名。據宋代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引《樂府雜錄》的說法,此曲“初名大郎神”,“以大為二,傳寫之誤”。據《詞律》所載,此詞有好幾種格式,本篇為一百〇五字的仄聲韻體。燕子磯:在南京東北郊的長江邊上。
  2. 岷峨:岷江和峨眉山。古人認為是長江之源。
  3. 參差宮闕:指南京古都的舊時宮殿高低不齊。
  4. 滄溟:大水瀰漫的樣子。
  5. 三楚英雄:指劉邦、項羽。三楚,湖北湖南等一帶,春秋時為楚地。分為西楚、東楚、南楚。
  6. 六朝王霸: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建都於南京的封建政權。
  7. 飛艎(huáng):快舟。艎,艅艎,泛指大船、大型戰艦。
  8. 玉樹歌殘:陳後主作《玉樹後庭花》歌曲,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
  9. 金蓮:齊東昏侯蕭寶卷鑿金為蓮花鋪地,令潘妃行其上,稱為“步步生蓮花”。
  10. 飛烏走兔:鳥代指日,兔代指月。這句是說日月飛逝。
  11. 燕子堂:代指貴族府邸。劉禹錫《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2. 鳳凰台:在南京。代指帝王宮苑。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13. 狎(xiá)鷗:《列子·黃帝篇》:“海上之人有好鷗鳥者,每日之海上從鷗鳥游,鷗鳥之至者百往而不止。”後以“狎鷗”指隱逸。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從岷山和峨眉萬里而來,只見浩浩渺渺的江水滾滾奔流東去。指看遠近關山重疊綿延,宮闕高低錯落,在長空的煙霧中時沒時出。向南望蒼茫空闊的天邊水影,已分辨不清它那迷濛的盡處。可嘆馳騁三楚大地的英雄,創建六朝王圖的霸業,紛紛銷聲匿跡難計其數。
從古以來長江就是限隔南北的天塹,連高大快速的戰艦也難橫渡。自從《玉樹》的歌聲唱完,金蓮的舞步停旋,一時間走過多少日月。燕子飛來的堂前,鳳凰曾集的台邊,淒艷的紅楓冷落地沾著白露。只能坐著觀看與鷗鳥相親隨波逐浪的漁父,駕著小舟往來朝暮。

創作背景

此詞大概作於南明弘光政權覆滅之後。朱一是是明朝遺民,他在崇禎死亡前二年(1642)オ中舉人,大半生都是在清朝統治下過抗節不仕的遺民生活。親歷家國劇變之後,詞人遊覽南明故都金陵,登臨燕子磯,想起六朝舊事,作下了此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紀游懷古詞。
上片寫作者登臨燕子磯時所見景色。首先入目的是面前的一派江水,它從岷峨滾滾而來,繼而又不捨晝夜地奔向渺茫遠方。概括地從長江上游寫到下游,使人想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詞句。縱自“南望”,直至“微茫盡處”的“遠近關山”“參差宮闕”,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盛衰“起滅”的變遷,這又與“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同一含意。而這廣袤的土地上曾經有過“三楚”的爭鬥、“六朝”的興亡,其間有多少叱吒風雲的英雄、名垂史冊的業績。但如今俱往矣:“消沉無數。”作者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而迸發了傷懷弔古之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昔人詞詠古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其中有我在也。”
下片承上片歇拍傷懷弔古而來,換頭仍從長江說起,用《南史·孔范傳》“長江天塹,古來限隔離北,虜軍豈能飛渡”典故,但曾幾何時,“金陵空壯觀,天塹淨波瀾”(李白《金陵三首》),“難渡”變成了“齊渡”“偷渡”。“飛烏走兔”,在光陰倏忽之間,“三楚”消沉,“六朝”嬗遞。“玉樹歌殘”“金蓮舞罷”,這裡雖只用了齊、陳二事,卻暗示了宋、齊、梁、陳、隋更替的軌跡,作為“六朝王霸,消沉無數”的例證,言簡而意賅。“燕子堂”,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詩意,說明興衰變化的無情;“鳳凰台”,用“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鳳凰台》)成句,也有不勝今昔之感。這兩句都是扣住金陵說的,似乎對六朝之後帝都北遷,金陵被冷落表示了無窮感慨。但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出隋、唐、宋、元等朝代的更替,也像“三楚”“六朝”一樣。這既照應了上片歇拍的“消沉無數”,也證明了這是誰也無法扭轉的必然規律。作者雖對此有感於心,但又無力回天,只好去過蘇東坡《赤壁賦》中所說的那種“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的生活了。這裡儘管有曠達幽逸高潔的一面,但仍然是一種“達則兼濟天下”幻想破滅後,“窮則獨善其身”思想的反映。如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說:“沒要緊語正是極要緊語,亂道語,正是極不亂道語。”這結拍的兩句恐怕不會是單純抒發作者傷懷弔古的失望感情,很可能還會有對明朝末年社會危機的感受,顯然包含了作者無窮的深意。
此詞受前人詩詞的影響比較明顯,但能獨出心裁,不落俗套,全篇用事較多,但仍能圓轉流麗,不為事所使,也顯示了作者的才華。

名家點評

重慶師範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謝真元、陳忻:這首詞繪壯麗景色,嘆興亡往事,全詞感慨深沉,意境壯闊。上片“嘆三楚英雄,六朝王霸,消沉無數”興弔古之意。下片“玉樹歌殘”之後連用典故,關合六朝,收於“冷落丹楓白露”,遙承上片之弔古。結末出以“漁父”“扁舟”,情懷引向高逸,不落俗套。(《中國古代豪放詞曲評註》)
黃山學院教授程觀林:此首登臨之作,寫盡長江今昔,文勢豪邁酒脫。起筆“岷峨萬里”,自長江上游起,突出大江東流的高遠。“指”字領起三句,氣象萬千,氣勢確。“嘆”字領起三句,慨吊千古群雄,“消沉無數”四字十分悲壯。換頭數句,六朝典故脫口傾瀉,長嘆興亡無情,借用李白詩句更有不勝今昔之感。歇拍“漁父扁舟朝事”,詞人曠達飄逸之懷躍然紙面。上片寫景,下片寫感,勾勒盡致,化典熨帖,詞里行間不見愁苦字眼,氣度較高。(《萬里西風》)

作者簡介

朱一是(生卒年不詳),字近修,海寧(今浙江海寧)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人。素懷經濟天下之志,嘗遠赴京城,欲上書言國事,但國事已危,無可挽回。明亡,拒絕降清,流亡海上。後歸鄉里,蒔桑種竹,披緇衣授徒,主持當地文社。著有《為可堂集》,詞集《梅里詞》,有清初清遠堂刊本。存詞一百七十一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