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狀莖粗壯,粗3—4毫米,每相隔3—4厘米生1個假鱗莖。假鱗莖卵球形,長 1.5--2厘米,粗8—13毫米,頂生1枚葉,乾後淡黃色,具光澤。葉革質,長圓形, 長10.4—14厘米,寬1.8—2.3厘米,先端鈍並且稍凹人,基部收狹為長約1.5厘米的 柄。
基本介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天門冬目
- 科:蘭科
- 亞科:樹蘭亞科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歷史,分類,
形態特徵
花葶從假鱗莖基部發出,長約5厘米,傘形花序具1—3朵花;花序柄被1—2枚 鞘;花苞片披針形,長6毫米;花梗和子房長1.5厘米;花淡黃色,在基部內面具紫色 斑點;萼片和花瓣先端紫紅色;中萼片長圓形,長15毫米,寬約10毫米,先端漸尖, 邊緣具肥厚的紅色緣毛;側萼片斜卵狀披針形,長約20毫米,寬約7.5毫米,先端鈍, 基部上方扭轉而下側邊緣在基部彼此粘合;花瓣長圓形,長約10毫米,寬約6毫米, 先端具短尖、紫紅色,邊緣全緣;唇瓣橄欖綠色,後變為橘紅色,卵形,向外下彎,與 蕊柱足末端連線而形成1個活動關節,先端鈍;蕊柱短,上端兩側各具1枚狹齒狀的蕊 柱齒;
外型特徵為根狀莖,葉生於卵球形假鱗莖上,橢圓形。淡黃色花朵,花葶從假鱗莖的基部發出,傘形花序,邊緣生有紅色緣毛。唇瓣初為欖綠色,後為橘紅色,卵形,與蕊柱足末端以關節方式連線,蕊柱伸展呈三角形。花期為每年5月。
生長環境
僅生長於大帽山的溪流旁的岩石上。
分布範圍
歷史
二色石豆蘭,又名二色卷瓣蘭,蘭科石豆蘭屬。
在香港島首次發現的時間大約在1880年。大部分分布於郊野公園內,現在受到《林務規例》及《動植物(瀕危物種保護)條例》所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