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種真如,教義名數。即“心變真如”和“實真如”。對“真如”的一種分類。《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心變真如,亦名為‘法’。若‘實真如’,不可說為法與非法,非識所變,故非彼依。”此中“心變真如”,即“隨相分別”之真如,如法相宗特說“七種真如”之類,為心所變,列入可說的“法”中。然而,“真如”之本性,“即是諸法實性、無顛倒性、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體唯一味”,“離分別”、“絕戲論”(《佛地經論》卷七),故不是任何識體所變,不是可說之法,亦不離諸法。按法相宗所指,此“實真如”即是“唯識實性”,亦名“唯識真如”。是故《述記》同卷說:“不離識故,真如名唯識;非識所變故,不說為我、法。若說為真如,亦心所變故。”以“心所變”故可有多種分別。又《佛地經論》卷七隨相說真如有二種,即人法二空所示之“二無我”,所謂“生空無我,法空無我”。然而“真如實非空無我性……但由修習空無我觀,滅障真如〔之〕我、我所執而證得故,名空無我”。意謂“真如”並不等於“空”或別有“空體”。《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生、法”二事,“彼皆執有,此說為空。空即彼無,無別體也……言真如空,未善理故。”同論《述記》卷九本:“真如是空之性,非即是空”,“故此空言,非真如體……真如離空,名空性;真如離有,名有性”,“此意總顯圓成實性,於依他上無前所執所顯之性”。據此,“二空”、“二無我”之稱作“真如”,只有否定意義;由“二空”、“二無我”所顯示的真如,實為“唯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