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

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

《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原名《二泉映月》)是當代作家黑陶創作的回憶錄,首次出版於2010年9月。

該書是一本試圖反映江南民間音樂家阿炳真實面貌的“口述歷史”作品,以一種近乎“文化搶救”的方式,與16位親眼見證過阿炳生活的知情者、平均年齡高達80餘歲的老人進行對話。受訪者中,有阿炳撫養過的非嫡親孫女鐘球娣,有阿炳的鄰居許憶和,有當年洞虛宮內常替阿炳買酒讀報的道士華寅生,有與阿炳有著深厚交情的錫劇前輩藝人鄒鵬。全書通過受訪者們血肉豐滿的感性回憶,摹繪出一幅逼近於真實的、在社會和人世的黑暗低處長久掙扎的盲人音樂家肖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
  • 作品別名:二泉映月
  • 作者:黑陶
  • 文學體裁:回憶錄
  • 首版時間:2010年9月
  • 字數:100000(2018年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江蘇無錫人。中國民間音樂家,享有世界聲譽的音樂大師。他創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已經成為人類音樂寶庫中的不朽經典。該書作者通過數年尋訪,對十六位親眼見證過當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訪談。受訪者中,有阿炳撫養過的非嫡親孫女鐘球娣,有1950年阿炳錄音時的在場者黎松壽,有阿炳的鄰居許憶和,有當年洞虛宮內常替阿炳買酒讀報的道士華寅生,有與阿炳有著深厚交情的前輩錫劇藝人鄒鵬,有20世紀50年代無錫《曉報》記者華鈺麟,有無錫文物專家錢宗奎,有無錫第二代“小熱昏”藝人尤茂盛、周仁娣夫婦,等等。他們談及了阿炳對音樂藝術的痴迷、日常生活的困頓、街頭賣藝的點點滴滴、個人的成長經歷等不同層面,這些血肉豐滿的感性回憶,為人們摹繪出一幅逼近於真實的、在社會和人世的黑暗低處長久掙扎的盲人音樂家肖像。此前從未公開的阿炳全部戶籍檔案照片,也在書中得到完整披露。

作品目錄

2018年版目錄
阿炳窮是窮,但志氣蠻高
我親歷了《二泉映月》的最初錄音
我畫的是阿炳生前最典型的形態
無錫人常稱他們是一對“仙童仙女”
我父親是阿炳的隔房師兄
我和阿炳做過兩年的鄰居
阿炳當年是有名的“無錫八怪”之一
第一個勞動節,我們請阿炳來演出
我是聽阿炳演奏最多的人之一
《二泉映月》是無錫人的“就寢音樂”
我曾負責並親自參與幫阿炳拾骨
我收集過許多阿炳的故事
阿炳停當我們唱,我們停當阿炳唱
最難忘記的是阿炳擊鼓
第一次看見公公,有點嚇
附錄一 瞎子阿炳小傳(1952年版)
附錄二 阿炳小傳(1983年版)
附錄三 華彥鈞(阿炳)年譜(修訂稿)
附錄四 阿炳《二泉映月》的流播

創作背景

作者黑陶說,《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的寫作目的,就是試圖還原阿炳,追摹一幅無限逼近於真實的阿炳肖像。他認為,作為一名生活在阿炳故鄉的作家,寫這本書是理應承擔的一份責任。為此,他通過數年走訪,最終找到了多位親眼見證過當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還原了一個真實、立體的阿炳。

作品鑑賞

在《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中,音樂教授黎松壽回憶了1950年第一次為阿炳錄音時阿炳的激動,和第一次正式舞台演出時的轟動;無錫業餘畫家朱學津為阿炳所作四幅全身像的油畫和國畫,真實再現了阿炳賣藝時的神態、衣著裝束;錫劇前輩藝人鄒鵬回憶了阿炳為學藝四處虔誠地拜師學藝,雖窮卻不肯接受他人施捨的志氣。他們或是阿炳的鄰居,或因為父輩的原因跟阿炳有了交集,他們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阿炳對音樂藝術的痴迷、日常生活的困頓、街頭賣藝的點點滴滴、個人的成長經歷等,為讀者還原了更為逼真豐滿的阿炳形象。
黑陶為了儘可能接近某種真實與客觀,並未有過任何的加工,也使得阿炳在各人眼中有著近乎矛盾的性格表現。如鄒鵬就認為阿炳很有傲氣,即使在他人家吃碗餛飩都堅決拒絕;而在無錫道人華寅生的眼中,阿炳向他母親借錢卻是從來不還的。這種帶有主觀烙印的描述,並不妨礙讀者無限接近阿炳的真實形象——在染上菸癮之後,他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會為了生活唱一些葷段子,但他對藝術的追求始終都沒有變,保留著作為藝人的風骨和志氣。這也就不難理解在諸多阿炳的出版物中,阿炳的形象得到不同程度的美化。但就讀者而言,有才華、有缺陷的阿炳是更為真實的存在,他在雙目失明之後,還能潛心於藝術的追求,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切中時弊,這無疑更為難得。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當年見證過阿炳生活知情者的點滴回憶,對某些有關阿炳的爭議進行了佐證。比如有關阿炳父親華清和的死亡時間,華寅生通過當年的一份“撥付協定”,將華清和死亡時間推定在阿炳三十二歲(即1924年)之後,而非楊蔭瀏先生所介紹的“阿炳二十一二歲的時候,患了眼疾,又死了父親”之說。書中還附有阿炳戶籍檔案照片、楊蔭瀏1952年版的《瞎子阿炳小傳》、1983年版的《阿炳小傳》等,對照著看,會讓讀者對阿炳的生平以及當時他的生活狀態有更為清晰的認識。黑陶在書中用尋訪所得的第一手資料,為讀者追摩無限逼近於真實的阿炳肖像,顯現了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讓讀者對阿炳的音樂、對他的精神世界、他的經歷過往有了更為客觀全面的認識。

作品影響

2018年11月5日—11日,“第四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在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舉行。無錫作協主席黑陶的口述歷史作品《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入選“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展”版塊。期間,黑陶作為項目代表受邀赴北京進行現場講解。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二泉映月》
2010年9月
新星出版社
978-7-5133-0049-0
《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
2018年8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78-7-5598-0799-1
《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大字版》
2019年11月
中國盲文出版社
978-7-5002-9271-5
《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全2冊:盲文》
2020年6月
中國盲文出版社
978-7-5002-9718-5

作者簡介

黑陶,1968年出生於中國南方陶都——江蘇宜興丁蜀鎮。母親是農民,父親是燒陶工人。16歲國中畢業後離開家鄉外出求學,23歲畢業於蘇州大學中文系。現居太湖北岸的無錫。出版過散文集《夜晚灼燙》(2003)、《泥與焰》(2004)、《綠晝·黑陶散文》(2006)、《漆藍書簡:被遮蔽的江南》(2008初版,2013重版)、《中國冊頁》(2013),口述歷史《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回憶阿炳》(2010)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