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氫抗壞血酸

維生素C又叫L-抗壞血酸,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氫抗壞血酸
  • 外文名:Vitamin C ,Ascorbic Acid
  • 分子式:C6H8O6
  • 分子量:176.12u
  • 熔點:90 ℃
  • CAS號:50-81-7
物理性質
外觀:無色晶體
沸點:(無)
紫外吸收最大值:245nm
螢光光譜:激發波長-無nm,螢光波長-無nm;
溶解性:水溶性維生素
主要生理功能
1、促進骨膠原的生物合成。利於組織創傷口的更快癒合;
2、促進胺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謝,延長肌體壽命。
3、改善鐵、鈣和葉酸的利用。
4、改善脂肪和類脂特別是膽固醇的代謝,預防心血管病
5、促進牙齒和骨骼的生長,防止牙床出血。;
6、增強肌體對外界環境的抗應激能力和免疫力。
吸收與代謝
推薦攝入量:每日60毫克
最高攝入量:引起腹瀉之量;
缺乏症狀:壞血病
過量症狀:腹瀉
主要食物來源:柑桔類水果、蔬菜等
食物中的維生素C被人體小腸上段吸收。一旦吸收,就分布到體內所有的水溶性結構中,正常成人體內的維生素C代謝活性池中約有1500mg維生素C,最高儲存峰值為3000mg維生素C。正常情況下,維生素C絕大部分在體內經代謝分解成草酸或與硫酸結合生成抗壞血酸-2-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出體外。
一般動物都可以利用體內葡萄糖代謝途徑來合成維生素C。但人類、猿猴、天竺鼠及一些鳥類、魚類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C,需通過食物來供應身體所需。因此,維生素C是一種必需的營養素。
維生素C在人體內的吸收與代謝過程,自有其一套丟下做一簡要介紹。
♦影響維生素C吸收率的因素。
維生素C在人體的吸收率是與攝取量有關,當攝取量在30-180MG時,吸收率可達70%-90%;然而當攝取量為1500MG時,吸收率降到50%;當攝取量達到6000 MG時,吸收率則只有16%。
吸收率除了受到攝取量影響外,也會受到發燒、壓力、長期注射抗菌素生素或皮質激素等影響而降低。
♦維生素C的吸收。
吃入的維生素C通常在小腸上方(十二指腸和空腸上部)被吸收,而僅有少量被胃吸收,同時口中的黏膜也吸收少許。未吸收的維生素C 會直接轉送到大腸中,無論轉送到大腸中的維生素C的量有多少,都會被腸內微生物分解成氣體物質,無任何作用,所以身體的吸收率固定時,多攝取就等於多浪費。
小腸的吸收率視維生素C的攝取量不同而有差異。同時,也因飯後和空腹而有所不同,因個人攝取的差異也有不同。
就以攝取1000MG的維生素C來看,空腹的吸收率約30%,而餐後的吸收外資率可達50%。
根據吸收率的大小,維生素C較有效的攝取,以一日三次、餐後馬上攝取為佳,而且這樣也可預防因高劑量的維生素C所帶來的副作用。
♦維生素C的代謝。
維生素C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及轉換方式,仍無定論,但可以確定維生素C最後的代謝物是由尿液排出。如果尿中的維生素C的濃度過高時,可讓尿液中酸鹼度降低,防止細菌孳生,所以有避免尿道感染的作用。
草酸是維生素C的其中一個代謝產物,它的排出量因人而異,平均一天有16-64MG的草酸由尿中排出。一般人擔心 過多的草酸會造成結石,其實身體中草酸的含量,除一部分由維生素C代謝而來外,其餘大部分是直接從食物中攝取,或是由胺基酸類食物代謝所產生。
由實驗得知,即便是攝取高量的維生素C,尿中草酸量並不會因此而增加,因此無須擔心維生素C帶來結石的問題。
維生素C經由腎臟排泄,所以腎臟具有調節維生素C排泄率的功能。當組織中維生素C達飽和量時,排泄量會增多;當組織含量不足時,排泄量則減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