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戰中國勞工
- 簡介:日軍強制擄往蒙古、中國東北三省
- 原因:日本勞動力短缺
- 背景:太平洋戰爭爆發
歷史背景,統計數據,紀念檔案,
歷史背景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大量從國內徵兵,以至本國勞動力短缺。為此,日本內閣於1942年11月27日正式通過了從中國“輸入”勞工的決定,作為維持戰時的經濟體系的解決方法。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為彌補國內勞動力嚴重不足,採取“以戰養戰”的政策。日軍強制擄往蒙古、中國東北三省、日本、南洋等地,為當地企業工作或從事軍備工作的中國勞工。其中被送往日本本土的約有四萬人,多從事礦場、土木工程和港口等工作。在被奴役關押期間,中國人遭受到種種非人折磨,很多人累死凍死餓死。有的人因不滿非人待遇而挑起暴動,遭到日軍強力鎮壓。
統計數據
1943年至1945年,日本在中國占領區先後強征了4萬餘名中國勞工赴日本35家企業的135個作業場所從事無償繁重的非人苦役。最新出版的檔案彙編中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勞工每天勞動10至12個小時,有的長達16個小時。這些中國勞工平均5個人就有1人被奪去了生命。據日方資料統計,僅在日本死亡人數達6830人。
紀念檔案
2014年9月18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藏日本強擄中國赴日勞工檔案彙編》出版首發暨座談會在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34282位被強擄的中國赴日勞工名錄首次發布。這套60冊、3萬多頁的檔案彙編的出版,給世人呈現了日本奴役中國勞工罪行的最直接證據。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藏日本強擄中國赴日勞工檔案彙編》共六十冊,計三萬餘頁。原檔案系日本方面組織編寫,記錄語言為日文。第一至五十四冊為曾役使中國勞工的日本各事業場(亦稱事業所、作業場、作業所等)所撰寫的報告書及其附屬材料等;第五十五至六十冊為日本外務省編寫的《華人勞務者就勞情況調查報告書》(簡稱《外務省報告書》),以及中國人殉難者名錄共同編制執行委員會所編的《強擄中國人事件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