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宗三際論

二宗三際論,摩尼教的根本教義和世界觀。 摩尼教是公元3世紀由摩尼(215或216~約276)在瑣羅亞斯德教二元論的基礎上,吸取基督教、佛教、諾斯替教等思想材料而創立的伊朗古代宗教。 二宗三際論的二宗是指世界的二個本原,即黑暗與光明、善與惡,三際是指世界發展的三個過程:即初際(過去)、中際(現在)和後際(將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摩尼教
  • 外文名:theory of two substances and three time period
  • 概述:摩尼教的根本教義和世界觀
  • 影響範圍:基督教異端,希臘、羅馬的哲學等
基本信息,標題相關,摩尼教,簡介,摩尼教詳解,基本論點,

基本信息

標題相關

英文(原文):theory of two substances and three time period
拼音:èr zōng sān jì lùn

摩尼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或明教,發源於古代波斯薩珊王朝,為西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受基督教與伊朗祆教馬茲達教義所影響,摩尼聲稱自己是神的先知,也是最後一位先知。
摩尼教對粟特影響很大,並傳入了中國。
以此衍生創作的還有金庸筆下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的門派:金庸筆下的明教中人行事乖張詭秘,分為波斯明教和中土明教,小說主角張無忌便是中土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

簡介

摩尼教詳解

英語Manicheism,德語 Manichäismus,法語 Manichéisme。又作末尼教、牟尼教、明教、明尊教。為三世紀時波斯人摩尼(Mani, Manes, Manichaeus)揉合古代波斯之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又稱為祅教),及基督教、佛教思想而成立之宗教。其教義以瑣羅亞斯德教之善、惡二元論為基礎,將一切現象歸納為善與惡,善為光明,惡為黑暗,而光明必會戰勝黑暗,人類若依宗教之真理與神之志向,終必走向光明、極樂之世界;而無始以來明暗相交,惡魔恆於暗界,紛擾不息,致今之世界依然善惡混淆,故人當努力向善,以造成光明世界。此教因之又有明教之稱。摩尼教之神具有愛、信、誠、敬、智、順、識、覺、秘、察等十德。信徒之修養功夫以禁慾守默為主,素食、齋戒、祈禱(一天四次)為日常功課。其簡明直接性,頗受當時人歡迎,故能傳播於中亞、羅馬帝國(四世紀頃)、印度、中國等地,至十三世紀仍極為興盛。
摩尼教約於六至七世紀傳入我國新疆地區,復由新疆傳入漠北之回紇,而盛行於該地。唐代宗大曆三年(768),應回紇之請,於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佛時,摩尼教亦遭嚴重打擊,轉而成為秘密宗教,並吸收道教及民間信仰,從而改稱明教。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即將來臨,故敢於造反,屢有反政府之舉。自北宋末年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皆曾發生明教造反之事。其後明教又與彌勒教、白蓮社相結合,而演變成明代末年之白蓮教。明教一詞至清代雖已不復見於文獻,但“明王”出世之說,猶流傳於民間。[佛祖統紀卷三十九、柳子厚集卷二十八]

基本論點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沒有天地之際,光明與黑暗、善與惡是互相對峙的兩個王國或存在。光明在上方,黑暗在下方。
摩尼教摩尼教
在光明或善的王國里充滿著愛、信、忠實、崇高(具足)、賢明、溫順(忍辱)、智慧、了解、秘訣、洞察等德性,主宰這個王國的最高神是大明尊(亦譯察宛,zarvan,意為“永恆的時間”),他是清淨、光明、威力和智慧四種德性的顯現者,因此摩尼教徒稱之為“四大尊嚴”或“四寂法身”。大明尊的僚屬有五明子(五種光明的分子或原素),即淨氣(妙空)、妙風、明力(妙明)、妙水、妙火和十二使者等。
在黑暗的王國里,瀰漫著愚痴、淫慾、自大(自譽)、亂他、嗔恚、不淨、破壞、銷散、死亡、狂惑等罪愆。管理黑暗王國的是魔王及其所屬的五類魔(五種黑暗的分子或原素)即濃霧、熄火、惡風、毒水、黑暗(暗氣)等。
在中際,魔王及其所屬的五類魔等黑暗力量侵入了光明王國,從此雙方展開了一系列的鬥爭。大明神為了對付黑暗力量的侵入,首先召喚了他的使者善母,善母創造了人類始祖的形式──原人。在鬥爭中,光明與黑暗的分子相混合,構成了雜多的現實世界。光明之神在戰勝黑暗的力量之後,用從五類魔的死屍中擺脫出來的光明分子造成了日月,把那些受到污染的黑暗分子造作了天上的星群,把其中解脫不出來的分子的皮蓋成了蒼穹(“十天”),用他們的屍體造成了大地(“八地”),抽出他們的骨頭築成了山嶽和江海。後際就是光明戰勝黑暗,天地人倫從創造到劫滅而復歸於初際的過程。在後際中“真妄歸根,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兩宗各復,兩者交歸”。
摩尼教的二元論思想對於基督教的異端、諾斯替教派以及希臘、羅馬的哲學都有影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