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塘潑蛇燈是流傳於江西省進賢縣的傳統民俗舞蹈。為兩人表演,一人執頭,一人執尾。既有龍燈舞翻、滾、盤繞的特點,又揉合了手搖獅的技法,增加了表演的難度。因其造型上無角無須,不像龍而似蛇,加之舞動靈巧活潑,故名“潑蛇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塘潑蛇燈
-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 所屬地區:江西南昌進賢
- 遺產級別:省級
基本信息,簡介,藝術特色,傳承發展,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二塘祝兵姜狼潑蛇燈
所屬地區: 江西 · 南昌 · 進賢縣
遺產編號:Ⅲ-1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南昌市進賢縣
遺產級別: 省
簡介
二塘“潑蛇燈”是流傳於進賢縣二塘地區的傳統民間燈彩。公元1865年(清末同治年間)由厚源村文有成、文玉成兄弟始創,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潑蛇燈”是兩人表演的燈彩,傳說,每逢新春佳節、元宵燈會,每家都要出錢扎龍燈,村裡有一戶貧窮人家,只有兄弟二人,因無估凝乎錢,不能參加耍燈活動,但又不甘寂寞,便自己找來草繩,稍加裝飾,舞動起來,大夥都說:“這哪是龍啊,分明象蛇”但很快人們就發出驚嘆:“不要小看這條蛇燈,還很潑呢”(方言中的“潑”,是指敏喇和罪捷、活潑。)由此,潑蛇燈越耍越潑,世代傳承了下來。
藝術特色
宣統年間,民間藝人對該燈彩加以改進,添置香盞,舞動起來星光點點,煞是好看。民國年間,竹篾匠文成美、表演藝人文維生、文曙生再對“潑蛇燈”進行了改制。改制後的“潑蛇燈”用篾扎而富有彈性,扭動更顯靈活自如,並配有鑼鼓、喇叭、嗩吶伴音,視聽效果更佳。戲炒重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不斷改進,形成了全國獨一無二的民間燈彩藝術。
傳承發展
二塘“潑蛇燈”主要流傳於進賢縣二塘地區的各村落。五十年代還流傳至進賢精踏整縣的梅莊、鐘陵、民和等鄉鎮,遠及餘干、東鄉兩縣部分農村。1958年,“潑蛇燈”參加宜春地區燈彩大匯演,獲得二等獎。1992年,二塘“潑蛇燈”墓拘參加南昌市民間舞蹈表演比賽,榮獲一等獎。
2008年11月,在首屆全國農民文藝會演中,進賢縣選送的情景歌舞《潑蛇燈的傳說》以其新穎、獨特的藝術形式,一舉摘的本屆會演的最高獎——金穗獎,這是江西省凶習櫃肯唯一獲金穗獎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