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版本一,版本二,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版本一
二十二年元旦
雲封高岫護將軍,霆擊寒村滅下民。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聲里又新春。
版本二
二十二年元旦
雲封高岫護將軍,霆擊寒春滅下民。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聲里又新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雲封:雲霧瀰漫、籠罩的意思。高岫(xiù):山峰、山巒。暗指江西廬山。護:保護。將軍:指國民黨蔣介石。1932年5月,蔣介石在廬山設立“剿共”總部,親任總司令,召開反共會議,動員五十萬軍隊,進行第四次反革命“圍剿”。
- 租界:帝國主義國家強迫中國“租借”給他們統治管轄的地區。這裡指上海的各國租界。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雲霧彌膜籠罩住高山峻岭,將軍們躲進岩洞發號施令;國民黨戰機轟炸把村落夷為平地,遭受殺戮的全是無辜百姓。
上海的租界依然歌舞昇平,沒有轟炸用不著膽戰心驚;吃炮了牛排色翅紅茶綠酒,打牌聲里混過了又一新春。
創作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占領了東北二省。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國民政府代表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上海停戰協定。面對國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和不抵抗,國民政府官員的爭權奪勢、腐敗和對民眾的壓制,以及上海十里洋場、租界內人們的醉生夢死,魯迅有感而發,寫下了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開頭一聯是對偶,“護將軍”和“滅下民”相對,正說明“滅下民”的罪魁禍首是那個“將軍”,是那個在雲封高岫上的“將軍”,矛頭指向國民黨首腦蔣介石,是極為有力的。“高岫”原作“勝境”,“勝境”只指名勝風景,顯不出是廬山,改作“高岫”,就把廬山突出出來了。“霆落”改成“霆擊”,用“落”是從上而下,用“擊”是有意的轟擊,又突出“滅下民”的罪惡。“戮下民”是屠戮下民,改為“滅下民”,是殲滅百姓,有全部消滅的意思,更其顯出他們的罪惡用心。“到底”原作“依舊”,依舊是照舊,不如到底的更為有力。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魯迅推敲修改的功夫,使得用詞更為精確有力,更為生動。
“到底不如租界好”是有力的諷刺。在國民政府實施轟炸、屠殺人民的時候,託庇于洋人勢力的租界上的高等華人,還在醉生夢死,尋歡作樂,所以也對他們進行諷刺。詩人以強烈的諷刺,揭露了國民政府在日本侵略者步步進逼,國難當頭之際,卻抱著“不抵抗主義”,挾帶金銀財寶躲進租界,依然“方城為戲”,“麻雀取樂”,為非作歹。“住在租界裡的人是有福的”(《天上地下》),魯迅運用反語,指出了國民政府奴顏婢膝,甘當亡國奴,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精神狀態。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景敘事,準確有力,飽含憤怒,後兩句,寓揭露於諷刺,以諷刺代怒斥,改“依舊為“到底”,更深刻地揭露了國民政府的本質。
名家點評
中國魯迅研究會副秘書長鄭心伶:此詩成功地運用反襯手法,使詩中兩幅畫面形成鮮明對照,一是“霆擊寒村滅下民”,一是“打牌聲里又新春”,下民與權貴,兩個階級,兩種境遇。亦莊亦諧,也是本詩的一大特色。首兩句對仗很嚴,並且以一“護”一“滅”作比。前者譏諷、嘲笑,謂之諧;後者憤慨、同情,謂之莊。莊諧相融無間,極為自然。不但畫面形象突出,而且作者的感情、神態也完全表露出來了。最後兩句以全詩說,是戲作,寫得隨便,而又非常幽默,“出人意表”。可以說,這是魯迅雜文風格詩歌化的代表作之一。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紫晨:詩的前半部,筆調鄭重,在於揭露;後半部筆調詼諧,在於諷刺。前者憤怒,後者輕蔑。前兩句是格律詩的寫法,用詞嚴謹,對仗亦工。後兩句則比較自由,運用了口語。但全詩前後並無裂痕,處理得很和諧,讀來自然順暢。
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馮至:我們讀著這些詩句,好像看著西方的魔鬼跳舞圖,淒涼中摻雜著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