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圖書館與文化名人

二十世紀圖書館與文化名人

《二十世紀圖書館與文化名人》是2004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二十世紀圖書館與文化名人
  • ISBN:9787806815007 
  • 頁數:474頁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內容簡介

20世紀的中國圖書館事業獲得了歷史性的發展,大量的文化成就從這裡誕生,無數的優秀人才從這裡走向社會。本書所描述的文化名人與圖書館的情緣,雖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足以令人肅然起敬了。為了使讀者更好地了解這些感人肺腑的業績,正確認識圖書館在社會進步中和個人成長中的巨大作用,我們特借本書推出“助讀活動”活動。現將有關事項說明如下:
一、本書內容框架。正文介紹某位名人與圖書館的關係:“連結”提供與此相關的背景資料;“餘思”則幫助作者進一步思考。閱讀時可將三者融會貫通,加深理解。
二、篇後“餘思”題型。考慮到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文化程度的讀者的實際情況,我們本著重在參與的原則,設計了三類知識難度、答題方式各不相同的題目,其類型分別是:1、知識問答題,題後一*標出。難易程度不一、可按需採用。2、簡述題。3、心得體會及學術短論。
三、活動辦法提示。全國各地企事業單位、學校、街道社區,如有意利用本書開展讀書活動,我們竭誠歡迎前來諮詢、聯繫,出版社除按優惠價格提供本書外,還將根據需要在書中製作有關單位的活動內容介紹;此外,還將按活動開展的規模、質量等具體情況無償提供本社的部分圖書作為獎品。

媒體評論

前言
20世紀圖書館與文化名人
延伸軌跡的時空組合
20世紀的圖書館,養育和滋潤了幾代文化名人。文化名人把圖書館視為知識的港灣,文化的載體,文明的殿堂,信息的集散地。文化名人與圖書館在20世紀的中國這一特定的時空相遇,其延伸軌跡出現了動態的時空組合。於是,思考了實踐,梳理了思緒,凝聚了理論,激活了學術,把思想的放飛、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整合,融進了新的時空組合。
20世紀的中國圖書館,受到19世紀末葉戊戌變法運動的影響,得到辛亥革命的激勵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催生,經歷了經濟一政治一社會一文化的一體化的巨變,接受了科學革命、資訊時代、知識經濟和數位化文明的洗禮,挾裹世風,蘊含曲折,終究堅挺綿延,與時俱進。在20世紀來臨的前夜,開明的維新派人士請求開設公共性的藏書樓。一些藏書樓演變成為初期的公共圖書館。1902年,浙江紹興的徐樹蘭籌建了古越藏書樓,兩年以後正式開放。湖南圖書館和湖北省圖書館也先後建立。1910年開始籌建北京圖書館的前身——京師圖書館,於1912年正式開放。近代大學圖書館的產生,比近代公共圖書館的建立更早一些。1894年建立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圖書館,1902年則成立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圖書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圖書館事業走勢較強,據統計,1930年全國有各類圖書館2935所,到1936年達5196所。前身為京師圖書館的國立北平圖書館1929年與北海圖書館合併,藏書50餘萬冊。這一時期的通俗圖書館改為民眾教育館,1935年達1225所。《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對這一時期的圖書館的闡述言簡意賅:近代圖書館是工業文明的的產物,其宗旨是對文獻藏用並重,而以用為主;管理上逐漸形成了從採集、分類、編目、典藏到閱覽、宣傳、外借流通、參考諮詢、情報服務等一整套科學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世界政治、經濟和技術力量的推動下,出版物日益劇增,促進圖書館進行分工協作,加強館際交流,推廣了館際互借、參考諮詢工作和開架制度,積極套用縮微複製技術、靜電複印技術、聲像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並促使修訂圖書館法,實施文獻工作標準化,強化圖書館員的培訓和教育,進行圖書館資源共享。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長驅直人,現代圖書館已由單純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文獻的相對比較封閉的系統,發展到以傳遞文獻信息為主的、全面開放的信息系統。電子計算機技術及其網路系統、高密度存貯技術和數據通訊技術正在深刻改變圖書館的工作圖景。20世紀末,現代化圖書館的新建,出現了新的圖書館管理方式,已從“物流一人流”的管理到“物流一人流一信息流”的管理,從“書本位”管理到“人本位”管理,從單一指標管理到科學指標體系管理,從“精確”的時空邊界管理到“模糊”的時空邊界管理,從傳統型圖書館管理到“數位化”圖書館的管理。以科學指標體系為例,探索了先進圖書館的“科學”原則、“優勢”原則、“可比”原則、“操作”原則和“動態”原則等科學指標分解的基本原則,積極設定資源配置、“軟”“硬”水準、功能集成、對外拓展、學術研究、科學發展、可持續推進等綜合的科學指標體系,以科學指標體系規範、協調和促進圖書館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圖書館與文化名人的延伸軌跡出現了
絢麗多采的時空組合。在《二十世紀圖書館與文化名人》一書中,讀者可以清晰地見到相伴延續的20世紀圖書館發展軌跡與文化名人屐痕,能夠盡情領略向圖書館傾注深情的名人們的文化風采。維新變法的領袖康有為的一生與圖書館結下不解之緣。在世界各國旅行中,他喜愛參觀圖書館,時刻不能忘懷的是故國的藏書樓。以他的《丹墨遊記》為證:“澹如樓者,吾先中丞公(名國器,曾為廣西巡撫)所築,環二塘二堤,依松台而臨榕徑,四面人家相映,藏書數萬卷於是。吾少年自十四歲至三十歲讀書於是,晨雨夕月,徒倚俳徊者久之。”他從澹如樓里搬出一帙一帙的書,在百年古檜下,或坐或臥,放聲朗讀,吟誦其間,陶醉其中。年紀稍長,便專精涉獵,博採旁搜,以至在30歲時,幾乎讀完了著名的中國古代典籍群書。他泛讀了數萬卷藏書,還看到了《海國圖志》、《瀛環志略》、地球圖和利瑪竇、艾儒略、徐光啟等人譯書,視野拓展,學貫中西。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開拓者繆荃孫曾任國史館纂修、民國清史館總纂,一手創建我國近代南北兩大圖書館——江南圖書館和京師圖書館。繆荃孫是遐邇聞名的藏書家,一是購自私家藏書,二是購自書肆,三是友人相贈,四址相互傳抄。在他的藏書中,最多的是刻本,其中宋刻本45種、元刻本58種、明刻本498種。其次為舊抄本,共331種,《明太祖皇帝實錄》、《穆宗皇帝實錄》為明抄藍格本,《冊府元龜》為明綿紙藍格抄本。再次為名人批校本,共135種,還有多出清代名家之手的手稿37種、日本刻本29種、韓國刻本2種,凡此種種都標誌了繆氏藏書的高品位。繆氏讚賞明末清初曹溶的“古書流通”主張及流通古書法——藏
書家之間相互傳抄以通有無、出資刻印以廣流傳,為此加緊編訂自己藏書目錄公諸於世,以利傳抄,同時積極參與刻書工作,對於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可以說是成績卓然。國學大師王國維編譯的《世界圖書館小史》,原據《英國大百科全書》第9版《圖書館》,此文編譯後即於1910年連載於《學部官報》,其原稿後在整理教育部檔案中發現,又發表於1935年《圖書館學季刊》第9卷第3、4期上,這是西學東漸介紹西方圖書館史的第一篇系統之作。梁啓超亦傾心於圖書館,早在1896年7月,在由他主編的《時務報》創刊號上,就稱“泰西教育人才之道,計有三事,曰學校,曰新聞館,曰書籍館”。書籍館即圖書館。他在晚年對目錄學、中國圖書館學的研究,對全國圖書館界的領導,對歷代國學的整理、考訂以及身體力行創辦圖書館等,都一一傳為佳話。張元濟不僅是出版家,而且是圖書館學者,他創辦了涵芬樓和東方圖書館。1903年,張元濟在上海應邀出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翌年,便開始籌建編譯所資料室,“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兩京,遠馳域外”。他的目光向國內大藏書樓的珍本善本延伸。1909年,資料室改名為涵芬樓。1926年,商務印書館成立三十周年館慶之際,由張元濟提倡把新建樓命名為“東方圖書館”,善本書藏於該館三樓,仍名“涵芬樓”,是東方圖書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張元濟和同儕的努力下,涵芬樓和東方圖書館的藏書迅速增加,上一世紀30年代初,藏書已達463000餘冊,其中善本古籍3700餘種,35000餘冊,全國地方志2600餘種,15000餘冊,以及15世紀前印的西洋古籍珍本多卷、中外報章雜誌、各種照片等。1927年,東方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翌年開辦了圖書館講習所,1930年增設兒童圖書館,以後他又創議設立流動圖書館,攜帶大批圖書赴浙江、江蘇各縣、鎮,供公共機關陳列、藉資展覽,並隨地調查社會教育狀況,為中國圖書館進一步面向社會開闢了通途。張元濟和葉景葵等發起創辦合眾圖書館,請來顧廷龍主持館務,自然留駐圖書館發展史。魯迅對我國現代圖書館特別是對北平市的圖書館建設,做了大量工作。查閱這一時期的魯迅日記,可以看到有關圖書館建設的記載達94次之多,內容涉及館址選擇、藏書建設、人員配備等。北京圖書館至今還保留許多魯迅參與北圖建設的珍貴文獻。魯迅曾據理力爭使兩部舉世聞名的珍貴典籍——被浩劫後的《永樂大典》和文津閣《四庫全書》得以入藏京師圖書館。魯迅還向許多圖書館贈送自己的著作和各種圖書。京師圖書館、通俗圖書館及故鄉紹興的剡中國書館等,都受到他的饋贈。1928年夏,魯迅攜許廣平到杭州旅行。不知情者以為他去度蜜月,而實際上他一連七天都泡在浙江圖書館,為的是研究該館收藏的《四庫全書》。王雲五的學術生涯與圖書館緊密相連。他三年讀完36巨
冊大英百科全書。他週遊歐美時,除了考察出版業,還到各地圖書館瀆書。他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花了十天時間,一口氣讀了900餘種有關管理的書刊。他一生中創立了兩大私立圖書館,並公開對民眾開放。它們就是於1926年開館的上海東方圖書館和於1974年在台北落成啟用的雲五圖書館。東方圖書館雖屬私立圖書館,但財產仍屬商務印書館,真正由王雲五個人捐獻成立的是後者。王雲五發明了“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和“四角號碼檢字法”,這是圖書分類編目工
作領域的重大改革,使得由他所主持的東方圖書館在當時堪稱為一所管理完善的圖書館。王雲五在出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後,長時間地在商務印書館工作。他從編印各種有系統的小叢書人手,以充實圖書館的叢書收藏。自1922年到1927年先後出版了500多種各科小叢書,方便了圖書館的系統採購。他從東方圖書館的各科優良圖書中精挑細選,並經過科學整理,再大量出版、發行,分期供給各類圖書館,免除了有些圖書館不知如何選書的困擾。由於大量出版發行,一版再版,成本降低,售價低廉,十分有利於圖書館購藏。王雲五在歷年出版的各種叢書的基礎上,存精去蕪,出版了“萬有文庫”。“萬有文庫”選定國學基本叢書100種以及世界名著、參考著作,共收圖書1010種、2000冊,計達11500萬字。因“萬有文庫”包蘊古今中外,百科俱全,預約數竟達8000部。由於這套叢書的推廣,全國各地圖書館紛紛成立。據統計,依憑這套叢書而成立的圖書館達2000所以上。據當時在上海通志館工作的胡道靜說:自從“萬有文庫”出版後,每箇中學都很容易地成立一個圖書館。……我們只要留心圖書館的創立和發展,就不難發現其中有文化名人的智慧和心血;我們只要關注文化名人的文化行蹤和思想軌跡,就不難認識其中有圖書館的鋪墊和激勵。20世紀圖書館的發展印跡和文化名人的延伸屐痕在時空上高度吻合,在探索“圖書館與文化名人”的名義下,竟有那么大的研究空間和理論收穫的喜悅!
……

目錄

前言:20世紀圖書館與文化名人延伸軌跡的時空組合 陳燮君
康有為:創造性地建立向近代圖書館過渡的“書藏”
繆荃孫:近代圖書館事業的開拓者
王國維:西學東漸和舊文化回歸
唐文治:由舊學跨進新學殿堂
梁啓超:有全方位成就的圖書館館長
張元濟:永遠在一個坐標軸上的出版企業家和圖書館學者
孫毓修:從兒童文學“開山祖師”到涵芬樓版本學者
冒鶴亭:一代詞家的藏書思維
孫中山:手不釋卷、無不博覽的表率
蔡元培:為圖書館奔走的學界泰斗
魯 迅:現代中國圖書館事業的首批耕耘者
陸費逵:出版家的圖書館構建
張宗祥:一生抄書六十卷
李大釗:承前啟後,建設現代圖書館
胡 適:科學的考據就得下功夫
王雲五:取名東方圖書館,表示與西方並駕齊驅
惲代英:學識不出於學校而出於圖書館
馮玉祥:每天幾乎都在看書用書
柳詒徵:直接培育人才的圖書館模式
王獻唐:金石圖書本一家
黃炎培:“非有齋”主人的文化思維
洪 業:編制有永恆價值的經史子集引得
陶行知:“書呆子莫來館”的創建者
杜定友:中國圖書館史五個第一的創造者
劉國鈞:多才多藝的圖書分類法專家
姚石子:藏書家的角色轉換
顧頡剛:歷史學家的文獻意識和實踐
陳寅恪:讀常見書,寫非常文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是這樣誕生的
許地山:在家靠圖書館開拓,出家要開拓圖書館
郭沫若:優良的圖書館,有時會超過學校教育
馮友蘭:哲學史大家也管理過圖書館報紙
吉鴻昌:將軍十萬里行程的考察
譚其驤:終身難忘的圖書館員三年
丁福保:“收藏書的目的,是捐給公眾閱讀的圖書館”
李公朴:讀書不要傾斜文學書籍
柳亞子:藏書全都捐獻給國家
林語堂:擅長作索引的作家
曹聚仁:把圖書館全景寫進故事的第一人
王重民:海外尋書十四年
姜亮夫:行萬里路,讀遍歐洲所藏敦煌文獻
向 達:走向中西交通史研究的文化軌跡
吳 晗:“太史公”在圖書館
彭雪楓:戰地圖書館戎馬生涯
陳 垣:自目錄學尋史源,從校勘學找史實
郁達夫:擇居貼近圖書館
余嘉錫:教書,著書,一生都和書打交道
傅斯年:一流的大學,必有一流的圖書館
蔣復璁:六十年圖書館生涯
成仿吾:革命根據地學校要有圖書館
後記:20世紀圖書館和中華學人坐標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