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後春日途經野塘

《亂後春日途經野塘》是唐代詩人韓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中通過描繪赤地千里的淒涼景像,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末動亂和人民陷於深重災難的現實,揭露了戰爭的罪惡,透露出人生如夢的感嘆。全詩悲憤激越,真切感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亂後春日途經野塘
  • 作者:韓偓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亂後春日途經野塘
世亂他鄉見落梅,野塘晴暖獨徘徊。
船沖水鳥飛還住,袖拂楊花去卻來。
季重舊遊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途經:路過。
  2. 季重舊遊多喪逝:謂詩人的許多老友都已死去。季重:吳質字。他和曹丕、曹植兄弟以及徐幹、陳琳、應場、劉楨等人交誼很深。徐幹等四人,均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染瘟疫死去,曹丕後來在給吳質的信中提到這事,表示痛心。
  3. 子山新賦極悲哀:這是以庾信自比,說近來寫的詩極哀傷。子山:庾信字。他出使西魏,被迫留仕北朝,已見其《詠夜霉重懷》注。他曾作《哀江南賦》艱定雅以抒寫國破家亡之感。賦序說:“不無危苦之詞,惟以悲哀為主。”
  4. 朝市:朝廷與市肆。
  5. 陵谷:高岸、深谷。
  6. 劫:梵語“劫波”的省略。佛教認為天地經過一段時間,劫火延燒,萬物都成灰燼,然後再從頭開始,謂之一劫。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經歷大亂,流落到南國他鄉,獨自徘徊,在落梅如雪的晴光野塘。
漁舟驚起水鳥,又翩然落下;拂不去的楊花,飄飄撲來偎人依傍。
昔日的友好知己啊,而今多已逝去,我和庾信一樣,暮年詩賦滿厚朽懷悲愴。
眼看繁華的宮闕街市毀成瓦礫,天崩地陷了,慘痛的浩劫大殃。

創作背景

昭宗乾寧二年(895年),邰節度使王行瑜、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等引兵人京師,殺宰相韋昭度、李溪,長安大亂。昭宗逃入南山,轉石鎮。士民數十萬人逃出城,多中暑而死,詩人亦逃出長安,次年春日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世亂他鄉見落梅櫻酷章和,野塘晴暖獨徘徊。”詩一開頭,便點明了“世亂”這樣一個大的背景。“見落梅”而人在“他鄉”,便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家鄉的梅花。南方“他鄉”的梅花已落,而遠在千里之外的故鄉梅花恐怕剛剛綻放吧。由此又想到故鄉是否依舊,親人們是否還都平安。然而,這一切卻無從得知。此時詩人在這荒涼的野塘之畔獨自徘徊。接下來二句“船沖水鳥飛還住,袖拂楊花去卻來”雖是寫眼前野渡無人、花鳥自得的悠然景色,實際上卻通過環境的死寂,側面地呈現出戰亂所造成的百姓流離,人口銳減的現實。“飛還住”、“去卻來”又恰恰代表著詩人的悲怨憂慮,表現了“剪不斷、理還亂”,揮之不去,拂之還來的煩惱思緒。
“季重舊遊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來敘述自己的痛苦境遇。詩人這裡以季重、子山自比,說舊遊之處許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來所作詩文極盡悲哀。這兩句,用典極為貼切、恰當,從大的社會歷史背景,到具體的感情脈絡,典故與現實都息息相關。因而,不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詩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豐富了語言的容量。
最後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據傳,漢武帝開掘昆明池,在池底發現許多黑灰。到東漢明帝時,胡僧竺法蘭來中國,說:“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這二句是說:我親身經歷了戰亂眼看著繁華的都市化為灰燼,夷為荒涼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確是劫灰,天地確是由成而毀。從“眼看”到“始信”,不僅說明了變遷之大令人難以置信,而且,其中蘊藏著人生如夢的深切悲傷和無力回天的哀訴。有著痛定思痛的徹骨之恨。語雖淡,但情至深。
這首詩在藝術上最大的特點是情感脈絡清晰、連貫,節奏性很強,聲音韻律與心緒的律動和諧統一。首聯是引子,觸景生情;頷聯主要表達一種情緒,創造出濃郁的悲愴氣氛。頸聯直切主題,鏤刻入骨,鮮明而深沉。尾聯寫所思所悟寒享拔,言有盡而味無窮。

名家點評

·金聖歎《選批唐詩》卷七下:“見落梅”,言又開春也。“獨徘徊”,言一無所依,一無所事也。“飛還止”、“府拒驗兵去又來”,雖寫水鳥楊花,然皆自比徘徊野塘,無聊無賴也。 “眼看”,妙!‘‘始信”,妙!不是眼看,亦不始信,此極傷痛之聲也。
·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三二:致堯難得此沉實之作。

作者簡介

韓偓((842—923年),字致堯(一閥榜協作致光),小名冬郎,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在令陝西西安附近)人。龍紀元年(889年)始登進士第,一度出佐河中節度使幕府,回朝後拜左拾遺,遷左諫議大夫。後因忤觸權臣朱溫,貶濮州司馬,遂棄官南下。其間,皇帝曾兩次詔命其還朝復職,皆不應。著有《香奩集》。
最後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據傳,漢武帝開掘昆明池,在池底發現許多黑灰。到東漢明帝時,胡僧竺法蘭來中國,說:“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這二句是說:我親身經歷了戰亂眼看著繁華的都市化為灰燼,夷為荒涼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確是劫灰,天地確是由成而毀。從“眼看”到“始信”,不僅說明了變遷之大令人難以置信,而且,其中蘊藏著人生如夢的深切悲傷和無力回天的哀訴。有著痛定思痛的徹骨之恨。語雖淡,但情至深。
這首詩在藝術上最大的特點是情感脈絡清晰、連貫,節奏性很強,聲音韻律與心緒的律動和諧統一。首聯是引子,觸景生情;頷聯主要表達一種情緒,創造出濃郁的悲愴氣氛。頸聯直切主題,鏤刻入骨,鮮明而深沉。尾聯寫所思所悟,言有盡而味無窮。

名家點評

·金聖歎《選批唐詩》卷七下:“見落梅”,言又開春也。“獨徘徊”,言一無所依,一無所事也。“飛還止”、“去又來”,雖寫水鳥楊花,然皆自比徘徊野塘,無聊無賴也。 “眼看”,妙!‘‘始信”,妙!不是眼看,亦不始信,此極傷痛之聲也。
·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三二:致堯難得此沉實之作。

作者簡介

韓偓((842—923年),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名冬郎,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在令陝西西安附近)人。龍紀元年(889年)始登進士第,一度出佐河中節度使幕府,回朝後拜左拾遺,遷左諫議大夫。後因忤觸權臣朱溫,貶濮州司馬,遂棄官南下。其間,皇帝曾兩次詔命其還朝復職,皆不應。著有《香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