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彈(諸暨西路亂彈)

亂彈(諸暨西路亂彈)

亂彈(諸暨西路亂彈),流行於浙江省諸暨市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亂彈(諸暨西路亂彈)是清初秦腔西路藝人由陝西經杭嘉湖水路傳入諸暨,與當地語言、音樂、戲曲相結合而形成的亂彈劇種,流行於嵊州、紹興、蕭山、浦江、義烏等周邊地區。諸暨西路亂彈在聲腔、語言、劇目和表演上又與其他亂彈劇種有別。清中葉是諸暨西路亂彈的鼎盛期,僅諸暨一縣就有“老長春”等數十班,大多在集鎮貿易會市期間演出,被稱做“會市戲”。西路亂彈除能唱梆子腔外,還擁有二百多支曲調和四百多個劇目,曾與紹劇、越劇成三家鼎立之勢。代表作有《雙貴圖》《日旺牌》《鐵靈關》等。

2011年5月23日,亂彈(諸暨西路亂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3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亂彈(諸暨西路亂彈)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申報地區:浙江省諸暨市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39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1、產生
明末,諸暨一帶盛行崑腔,此時弋陽腔逐漸發展起來,同時發展起來的還有餘姚腔、高腔(調腔)等浙江本地腔系,形成多種腔系並存的局面。清初,西秦腔傳入諸暨,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與本地的各類腔系混合演出,正是在這樣的混合、融匯中,具有鮮明諸暨地方特色的新亂彈劇種——諸暨西路亂彈誕生了。
2、發展
清中葉是諸暨西路亂彈的鼎盛期,全縣有“老長春”等數十個班社,大多在集鎮貿易會市期間演出,被稱作“會市戲”。《國朝三修諸暨縣誌》稱諸暨江藻“每歲十月二十四日演劇,百貨駢集,帆檣相屬”,客商來自閩、皖、贛、蘇等地,集市演戲之盛可見一斑。
至乾嘉年間,安徽徽班皮黃戲班興盛起來,北上南下,開始影響全國。在浙江,杭嘉湖一帶出現了一種以航船為基地的徽戲戲班,俗稱水路班。
水路班的歷史要從“擂船班”說起。當時南北交通靠的是大運河,北方藝人就乘著大船南下,將徽戲帶到江南。擂船班的船既是藝人的安身之處,又是他們的表演舞台,船到戲文到,一條大船就是一個戲班。
其時,諸暨浦陽江水路交通十分發達,據諸暨《安華鎮志》記載,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浦陽江上幾十噸的大船還可以直達諸暨南部牌頭的長潭埠。因此,諸暨從北到南都活躍著水路班。對於新生的、唱腔及劇目還比較單調的諸暨西路亂彈來說,這是一個不請自來的老師。在長期的聯合、磨合、融合中,諸暨西路亂彈不但吸收了徽戲的唱腔和曲牌,在亂彈傳統劇目中加入西皮、二黃、撥子等徽調和徽戲武打,還搬演了一些徽戲劇目,成為“徽亂合演”的班社,使之符合更多人的口味,不但受到農民的歡迎,還吸引了大批市民。至道光年間,諸暨西路亂彈已經發展到八十餘個班社,演出足跡除諸暨縣全境以外,還涉及蠕縣、紹興、蕭山、浦江、義烏、東陽、天台、臨海等地。《國朝三修諸暨縣誌·風俗志》記載:“鹹豐辛酉間,每歲元宵前後三日賽燈會,俱演神戲,崑曲越腔,則以湯村為最。”這裡所說的“越腔”,含義應為本地土腔,其時越劇尚未出現,則“越腔”為西路亂彈無疑。這是諸暨西路亂彈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3、衰落
好景不長,不久,太平天國軍進入浙江,占領諸暨,縣境一度成為太平軍與清軍對戰的主要戰場。戰火肆虐,百業凋敝,民間戲班更是難以生存,西路亂彈跌入低谷。“自辛、王燹余,燈事闌珊,十不存一矣。”(《國朝三修諸暨縣誌·風俗志》)至同治、光緒年間,亂彈戲班稍有恢復,全縣也僅有七八個班社而已,比較著名的有紅福、長春、陽春等班。一直到清末民國初年,西路亂彈的發展始終停滯不前。
20世紀初至20年代,諸暨西路亂彈有過一個短暫的復興期,藝人數量增多,戲班也有所增加。此後,亂彈兼演徽戲的“二合一”班社逐漸增多,為了同只演亂彈的班社有所區別,便在原來的戲班名前加綴“文明”二字,有文明長春、文明紅福等班。
20世紀30年代初,社會動盪加劇,農業經濟衰退,西路亂彈戲班生存愈加艱難,班社入不敷出,藝人難以餬口,紛紛出走。一部分流入浦江、義烏、蘭溪等地,成為當地亂彈戲班的主要力量;另外有些藝人加入正在崛起的越劇戲班,也有改行成為說唱藝人的。到1936年,全縣西路亂彈戲班僅存紅福、長春兩班勉力支撐。
亂彈(諸暨西路亂彈)逐步走向衰落,既有社會原因,也有自身局限的原因。當時,男班越劇從“落地唱書”和“小歌班”崛起,並迅速發展成女子越劇,唱腔委婉,表演細膩,帶來一股清新之風,成為浙江影響最廣泛的新劇種,不但風靡浙江,還享譽上海灘。於是,諸暨西路亂彈陷入“武戲不及徽戲,文戲不及小歌班”的尷尬境地,演出份額趨少,觀眾大量流失。另外,亂彈戲班內部派別觀念比較嚴重,尤其“徽亂合班”後,兩派競爭頗為激烈,常相互排斥,藝人因意見不統一而退出戲班之事常有發生,甚至散夥了事。除了這些原因,一些老藝人和研究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西路亂彈比較保守,不重視推陳出新。前諸暨西路亂彈劇團老藝人吳金勇曾舉過一個例子,說當年做學員時,有一次看到紹興大班一個老生甩“絡把”(髯口)的動作很漂亮,就在練功時模仿了一下,他的師傅當時就給他一個“頭括子”,斥道:“那是大班的動作,我們西路沒有這樣的!”同是亂彈戲種,而且就在一個地區,連一個小動作都區分得這么清楚,可見諸暨西路亂彈的藝人在恪守傳統、保護西路亂彈的特點上確實是一絲不苟的。這種嚴謹的態度一方面保存了劇種特色,維護了血統的純正,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新鮮元素的汲取,削弱了劇種自我更新、自我成長的能力,相比較,負面的影響可能更大。
亂彈(諸暨西路亂彈)的這一不足,跟劇種的傳承體制有關。諸暨西路亂彈戲班多為半職業劇團,藝人均為農民,農忙時種田,農閒時演戲,一年中一般演出只占七個月。在這七個月中,班主為增加收入,演出安排通常十分緊密,藝人忙於應付,根本無暇研究提高演技。作為農民,他們的思想也比較保守,不善於主動接觸並吸收新東西。在傳承上,西路亂彈實行師徒制,師徒之間口耳相傳,手把手地教學,比較死板。
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諸暨西路亂彈戲班幾乎全部解體,藝人流散,大部分回歸農業成為農民,只有少部分還在堅持演出活動,劇種已處於奄奄一息、苦苦掙扎的狀態。
4、恢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農業生產逐步恢復,農民生活得到改善,農村文化生活也重新活躍起來,戲曲班社增多,演出日漸頻繁。1955年以後,隨著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到來,農村劇團的發展迎來了一個小小的高潮,諸暨西路亂彈也迎來了以業餘劇團為主體的發展新時期。
其時,諸暨西路亂彈老藝人有一部分流散在民間,比較著名的有旦角演員金紅滿(人稱“金噪子小紅滿”)、老生演員李才標、小生演員王天目等。他們雖然賦閒在家,卻總想為諸暨西路亂彈的恢復做點事情,於是,他們大都受邀成為村辦業餘劇團的教師。經過幾年的努力,出現了一些頗具規模的諸暨西路亂彈業餘劇團。從1958年開始,隨著“大躍進”運動的興起,諸暨農村文化活動也開始了“大躍進”,要求“隊隊辦俱樂部,村村有業餘劇團”。1958年至1963年,全縣農村業餘劇團總數常年保持在三百多個,劇團演職員一萬多人,其中大部分為越劇團,諸暨西路亂彈和紹興大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東白湖鎮外邵西路亂彈劇團和卓溪西路亂彈劇團就是其中比較好的。

文化特徵

亂彈(諸暨西路亂彈)是由諸暨籍藝人為主所組成的以演唱亂彈為主,兼唱徽戲、梆子、調腔的戲班所演之劇。形成於明末清初,至道光、同治年間盛行於諸暨,並流行於蝶州、紹興、蕭山、浦江、義烏等鄰縣,屬南戲在傳播中融入崑腔、高腔、京腔、徽戲,並受諸暨本地語言曲調等影響而發展衍變形成的多聲腔類亂彈劇種。
亂彈(諸暨西路亂彈)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唱腔,各唱腔又分若干形式,格局嚴整,自成體系,多為“緊拉慢唱”。伴奏樂器主要有笛子、嗩吶、板胡、斗子、三弦、大小鑼、大小鈸、大小鼓等近20種,尤以笛子中的“胖吹”最具諸暨地方特色,音色悠揚婉轉,節奏強烈,具有鮮明的民間音樂韻味。諸暨西路亂彈的角色分13個行當,分別為四白臉、四花臉、五包頭。表演或高亢雄健,或抒情流暢﹐豐富多樣,大多為講究唱作的文戲,較少武功。諸暨西路亂彈的曲牌較為豐富,鼎盛時期多達200餘種,主要分為用於表演的吹奏曲牌和用於伴奏的唱腔曲牌。曾經演出過的亂彈劇本至少有400餘本。至1962年,老藝人尚能回憶出上演過的尺調、梆子、正宮、陽調、調腔等劇目名稱達90餘本。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亂彈(諸暨西路亂彈)存在的整個歷史階段,是中國歷史上變革非常劇烈的階段,諸暨西路亂彈經歷了這一變革,不可避免地承載著這一特定時期的歷史記憶。研究西路亂彈的發展過程,對於探究諸暨近代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價值
亂彈(諸暨西路亂彈)生於諸暨,盛於諸暨,表現內容彰顯諸暨人民的文化傳統,反映他們的喜怒哀樂,浸淫著諸暨這一古越文化原址的價值體系和民俗民風、民眾性格特徵。研究諸暨西路亂彈,對於挖掘越文化遺存,研究諸暨乃至整個古越地區社會、政治、經濟等的流變發展有著十分巨大的人文價值。
語言價值
亂彈(諸暨西路亂彈)以諸暨官話為基礎,同時吸收南北多種方言體系,形成了獨特的語音,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這種色彩使諸暨西路亂彈成為的零距離貼近諸暨民眾生活的戲曲劇種,同時,它又具有豐富的外來語音元素,是一種生動的、融合的戲曲語言體系,是研究越地方言滲透、演變、發展和整合的好素材。
音樂價值
亂彈(諸暨西路亂彈)是在和崑曲的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其後又有一段和擂船班合作的共生共榮時期,它不僅具有一般亂彈戲種自身的音樂元素,同時也具有大量的北方特別是秦腔等的音樂特質。諸暨西路亂彈的音樂是多元的、豐富的,既有地域特點,也有時代特色,是戲曲音樂發展演變的活標本,將在戲曲音樂的研究中發揮作用。

傳承狀況

1965年,亂彈(諸暨西路亂彈)停演,當下都沒有專業劇團進行演出。當下尚有20世紀60年代招收的西路亂彈學員蔣桂鳳、陳祖明、郭幼霞等數十位老藝人,分散在諸暨各鄉鎮或單位,且大部分年事已高。
由於演出稀少,諸暨西路亂彈的民眾性受到了挑戰。雖然一些中老年人還能回憶起昔日西路亂彈的繁榮,對此津津樂道,然而絕大多數青少年對西路亂彈知之甚少,甚至聞所未聞。西路亂彈正瀕臨失傳,急需加以搶救和保護。

傳承人物

蔣桂鳳,女,漢族,浙江省諸暨市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亂彈(諸暨西路亂彈),申報地區為浙江省諸暨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諸暨市文化館獲得“亂彈(諸暨西路亂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2年9月,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予以公示,保護單位更名為諸暨市博物館。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亂彈(諸暨西路亂彈)”項目保護單位諸暨市文化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諸暨市博物館。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7年2月7日,諸暨東和鄉十里坪村的文化禮堂中表演了西路亂彈復排的傳統劇目《山海關》。
榮譽表彰
2020年8月8日,諸暨西路亂彈小戲《梅花催春》在2020浙江省新農村建設題材小戲會演中獲得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