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民間曲唱藝術,其船身為龍形,長約三尺,船首龍頭昂揚,船身龍鱗閃閃,船艄龍尾蒼勁有力。龍船上面有一小亭,亭中供奉觀音或財神菩薩,意為“金龍送喜”,兩旁貼有“走出世外認親訪友,不用盤問為求衣食”對聯。表演者將“乾龍船”往主人家堂屋門前或院壩一放,配以小鑼、雲板,一折又一折地說唱開來,往往為即興演唱,風趣幽默的韻白與唱詞讓人捧腹開懷。因在人家的堂屋或院壩玩,有龍不下海,有船不入江,故名“乾龍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龍船
- 外文名:Dry dragon boat
- 類別:曲唱藝術
- 來源:有龍不下海,有船不入江
起源,新時代表演,傳承,
起源
相傳宋朝滅唐時,宋兵逼近皇宮,宮廷大亂,皇太子趁亂將金鑾殿上護宮之龍的龍頭掰斷,帶上20多名宮娥、彩女逃出宮外,幾天幾夜滴水未沾,粒米未進,不分晝夜的逃命,終於昏倒在一個錢莊門前街檐下。皇太子醒來,想起以往文武百官晉見父皇,說的那些阿諛奉承的話,猶如在耳。看到眼前,國破家亡,好不慘然。將龍頭往錢莊門前一放,手拿石塊擊地,隨著擊地聲的節律,將文武百官奉承父皇的話,慢慢地哼唱起來。錢莊老闆一聽,以為是奉承他,十分高興,就賞了他不少碎銀。皇太子心想這樣既不挨餓又不失斯文,於是將龍頭裝飾一番,放在四腳支架上,到錢莊、酒樓、大戶人家說唱,乞討度日。
宋朝皇帝入宮後,發現金鑾殿上的護宮之龍的龍頭不見了,急令在民間搜尋。太子、宮娥、彩女得知訊息後,趕緊將龍頭拋入護城河中逃出了京城。隨後又按原先模樣用篾、紙紮成 “乾龍船”去沿路乞討。不知歷經多少千辛萬苦,才流傳到我們土家山寨,成為土家山民喜愛的民間娛樂藝術。“乾龍船”原來是一人說唱,因得到打發的糧食、物品多了,就僱請挑夫,越到後來,東西越多,又僱請了車夫。故玩“乾龍船”是三人玩,一人唱,兩人和,挑夫和車夫邊唱邊做動作。
新時代表演
現存的唯一老藝人湖北鹹豐縣的李正福老先生說,“乾龍船”說唱原有本子,其內容是說唱古往今來事,道出人間世態炎涼,可惜唱本早已失傳。現多半是即興演唱,見事唱事,見人唱人,捧吹逗樂。新中國成立後,“乾龍船”在民間基本絕跡,劃“乾龍船”的土家老藝人被打成“牛鬼蛇神”。改革開放後,李老先生為不使這一民間絕藝失傳,又紮起“乾龍船”來自娛自樂,影響越來越大。後來土家山寨中有紅白喜會都要請他捧場熱鬧一番。隨著大路壩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和民族風情旅遊業興起,李老先生將“乾龍船”劃到旅遊景區,許多中外遊客看了他的表演說“了不起呀!”“OK!”他劃“乾龍船”還被錄入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民族風情專題片中。2004年6月6日大路壩首屆青少年民族藝術節中,被特邀表演。詼諧幽默的說唱逗得大家臉似桃花般燦爛,其表演照片刊登在《中國民族報》上。
傳承
李老先生說:“劃‘乾龍船’在別人看起來表演簡單,其實不然,說、唱、做、表演要求很高,名堂也很講究呢!”看了他今天的表演,稱“乾龍船”是一種絕藝也不為過。我想帶徒弟,在有生之年,要把這一民間藝術傳給後人,讓“乾龍船”這一民間藝術劃向世界。2004年8月,大路壩民族國小特聘李正福老先生為該校民間民俗文化兼職教員,每月請李老為師生上兩節課,教授“乾龍船”絕藝,培養“乾龍船”傳人。
而今,在恩施、利川一帶,每逢過年,一些民間藝人就會劃“乾龍船”,和著龍船調的歌聲,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