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中國歷史上最強的學霸,其編纂的《四庫全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文化巨人。其一生巧妙運用“三窟哲學”與乾隆帝、劉墉、和珅共事,在關鍵時刻善於逆襲,以機鋒妙趣來營造氣氛、化解衝突,兼具諫臣和弄臣兩種角色,因而能遊走於權力中心,遊刃有餘。紀曉嵐在清朝乾嘉時代居於高位、負有盛名、學問淹貫,被公認為文壇泰斗,學界領袖,一代文學宗師,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是一位文化巨人。
其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後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有關他的民間傳說之豐富,在整個封建社會具有他這種地位的人當中是罕見的。紀曉嵐是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大貢獻的文獻學者,是一位文化巨人。其在整箇中國文化史上所做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而且截止目前也尚無來者。
對這樣一個人物,應該給他一個評價,還其真實面貌,應該對他在中國文化事業上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因為紀曉嵐無論從民間傳說所反映的人民意願,還是其在學術上所做的重大貢獻,無疑是一位中國名人,而且也是世界名人。
基本介紹
- 書名:乾隆文聖:紀曉嵐大傳
-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 頁數:544頁
- 開本:16
- 品牌:吉林文史出版社
- 作者:楊子忱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722208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經典再現。增訂圖文版。
作者簡介
長春作家協會副主席並為一級作家。1956年2月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由詩歌步入文壇,兼顧小說、散文、紀實、傳記、兒童文學創作,近十餘年來以長篇小說、長篇傳記文學創作為主。已出版專著34部,800餘萬字。
媒體推薦
紀昀學問淵通,撰《四庫全書提要》,進退百家,鉤深摘隱,各得其要指,始終條理,蔚為巨觀。懲明季講學之習,宋五子書功令所重,不敢顯立異同,而於南宋以後諸儒,深文詆謨,不無門戶出入之見雲。
——《清史稿》
——《清史稿》
圖書目錄
開篇
第一章如火如焱
第二章若明若暗
第三章似耍似頑
第四章像愚像賢
第五章猶急猶緩
第六章 同後同前
第七章 民風世風
第八章預言警言
第九章這般那般
第十章欲疏欲諫
第十一章有智有庸
第十二章無近無遠
第十三章逢左逢右
第十四章顧北顧南
第十五章識惡識善
第十六章知恩知怨
第十七章觀弈觀局
第十八章忽隱忽現
第十九章疑鬼疑狐
第二十章歌半哭半
第二十一章是是非非
第二十二章歲歲年年
第二十三章迢迢漫漫
收篇
第一章如火如焱
第二章若明若暗
第三章似耍似頑
第四章像愚像賢
第五章猶急猶緩
第六章 同後同前
第七章 民風世風
第八章預言警言
第九章這般那般
第十章欲疏欲諫
第十一章有智有庸
第十二章無近無遠
第十三章逢左逢右
第十四章顧北顧南
第十五章識惡識善
第十六章知恩知怨
第十七章觀弈觀局
第十八章忽隱忽現
第十九章疑鬼疑狐
第二十章歌半哭半
第二十一章是是非非
第二十二章歲歲年年
第二十三章迢迢漫漫
收篇
序言
自序自然是指序自己著述的事了。
不過,我的這個自序,自是覺得更必然些,更自然而然些。也覺得,只有這樣,只有這樣自己去說,才能把話說明白,才能把感受說得真切,說深。為什麼呢?此前,余同友人創作的《紀曉嵐全傳》一書,自1993年初版,至今僅6年光景,已在大陸再版12次,在台灣以“當代作家精品”重版2次。行銷于海內外,流傳頗為廣泛。被他人、他家書刊和電視劇等引用與借鑑的也比較多。記得,早在這部書出版不久的日子裡,國家《新聞出版報》,就予以了選載。這些都在說明著,這部書還是受到了讀者較為普遍的歡迎,也是得到了社會認可的。近時,在河北和廣東等地,還發現了該書的盜版書,有的已購到手,這種情況,從另一個方面,在某種程度上,也在說明著這個問題,說明該書已經引起了人們的較為普遍的注意。那么,在它之後呢?我曾有意或無意地想過這個問題。那還是在這部書創作之初,就曾發現尚有一些素材還未能夠充分地利用上;在創作進行中,又獲得了一些啟示,也發掘和拓寬了自己的思路;這部書出版面世後,伴隨著傳播的日漸廣泛,在讀者群中引起一些反響,他們也都關心起這部書來了。他們中,有的熱心者,更是積極熱忱地向筆者給予提示、建議,甚至是提醒,主動介紹一些有關紀曉嵐的還沒有寫進書的而且需要寫進書的生平遺事、逸聞、傳說和故事。也是出自對紀曉嵐這個人物的厚愛和尊崇吧,余還曾赴紀曉嵐的故里河北滄縣崔爾莊(舊屬獻縣),北京珠市口西街241號晉陽飯莊,即昔日紀曉嵐在北京時的故居閱微草堂舊址,還有他生前活動過的一些地方,以及他所走過的部分路線等,進行走訪、探查、考據。且多次接觸到他的後人及族屬,這樣一來,所了解到的或掌握到的東西,也就益加多了起來。見識也深廠了,認識也深邃了,理解也深刻了。這期間,我又較系統、認真地閱讀了紀曉嵐的相關著作。特別是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不僅使我再次一飽眼福;同時,也使我理解得更加全面些。那些紀曉嵐當年所耳聞的、目睹的,那些他的族屬、親人、鄰里、父兄,以及同事、同窗、師長、友人,向他所講述過的,那些被他寫於筆底、記於書中的逸聞、遺事、趣談、故事、傳說,也都在每每地時時地打動和感染著我。紀曉嵐本人的音容笑貌、氣質情態,也在那些字裡行間流溢開來,鮮活和清明起來。
紀曉嵐,是清代一位很有學識、很有見識、很有作為的大才子。他總纂的《四庫全書》約有3億餘字。這些文字,他都閱讀過了,並親手為之撰寫了簡明提要和要目。然而相形之下,他本人所留下的著述,並不算太多。為什麼能這樣呢?紀曉嵐曾說:
吾校理秘書,縱觀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備,後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範圍,其自謂過之者,皆不自量之甚也。
這話不只是自嘲和有意自我貶低,而是謙虛、虔誠之所致,也是他心志真誠的表露。其意思是:前人已將世事寫盡寫詳,後人要不能超越前人,就不要再做那種所為了。我的理解,這不是消極,而是積極,是設身處地的務實的著想。也許正因為這樣,他平生除為他人作序、記碑、立表外,其筆跡屬文,都是隨即棄擲,很少存稿。傳說,紀曉嵐曾續寫過曹雪芹的《紅樓夢》。那是出於他的孝順。每見母親讀《紅樓夢》,見林黛玉諸人的悲慘命運,便悲涕欲下,老淚沾襟,他就動心,就心情難忍。為了替母親解憂去煩,還以欣喜,他一反常態,將書中有情人皆續寫成“終成眷屬”。甚至連林黛玉和賈寶玉,也有了洞房花燭夜,婚後還生了續世男兒。凡此種種。據此,母親讀該書也就不再悲苦了。這事真實與否,無從考究。因為其續書已經蕩然無存,無以為證了。但有一點是可以斷定的,亦是可以看出的,那就是他創作態度的嚴謹和持重。無疑,這種態度和精神也在鼓舞著筆者。因此,再寫一寫紀曉嵐的願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也算巧,正在這時,一位昔日的友人還曾直接地要求和建議我及早動筆。這是警悟,這是勉勵,也是對我心思的觸動,迎合了我的所想。於是,我的心中便隱隱地有了此番萌動。
那么如何來寫呢?紀曉嵐生於清雍正年間,卒於嘉慶年間,其生活的年代,已完完整整地占據了一個前後長達60年的乾隆朝。乾隆朝,是清代被譽為“康乾盛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清代的極盛時期,曾經過烈火烹油、繁花似錦般的時光;但是,也是清王朝由鼎盛的極峰開始跌落、下滑,並日漸走向衰敗和毀落的時期。其間社會矛盾日益尖刻。表面雖還未達到四面楚歌、怨聲載道,實際卻也是艱難重重、危機四伏。紀曉嵐即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場景中。他又是一位多情、善感、乖巧、理智、有洞察力、聰明絕頂的人。無疑,那些社會的,朝野的,官宦的,民間的,科場的,諸般種種,林林總總,都要反映到他的腦海里,閃現在他的胸際間。他是乾隆帝的臣子,也是乾隆帝的友人,更是為乾隆帝所利用的俊才秀士。這樣,其間必然地要產生著諸種複雜莫測和惟妙眭肖的關係和瓜葛,當然其矛盾和利害衝突也在或縱或橫、或明或暗地交構著。在他所身居的那個封建朝堂里,有著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個是名相劉墉,一個是奸相和珅。恰恰這兩個人物,構成了當時朝廷勢力中“忠”與“奸”的兩個方面的代表。紀曉嵐恰恰就生活和游離在這兩個人物之間。紀曉嵐與劉墉,有著共同相依的一面,也有著相互戒備的一面。紀曉嵐和和坤,有著相異相背的一面,也有著彼此利用的一面。這些,不正是紀曉嵐當時所處的真實境況嗎?於是,我便將其置於這其間來寫。
這是實際的,客觀的,得體的,是可以肯定的。因此,這也就注定了紀曉嵐這個人物當以“世故老人”面貌出現。他還是個“十全老人”。平生,他除了較短時期的被流放到新疆烏魯木齊軍旅中效力外,大部分都是平安得意、平步青雲的一生。他生在一個詩書繼世、仕宦輩出、人丁興旺之大家族。他為人詼諧、幽默、睿智、乖巧、生趣、隨機、多變。幾乎都能處處討人喜歡,又處處著人警戒,然而有些人又都奈何不得。同時,他上關皇天帝子,下連黎民百姓。東西南北的來風,他都受過;春夏秋冬的光景,他都觀過;寒暖炎涼的世態,他都遇過;酸甜苦辣的情味,他都嘗過。所不同的,只是有時表現得濃烈些,有時表現得淺淡些,有時又是似有似無些罷了。直到現在,我才真正理解到,他生前給自己所志下的那副楹聯,也可以說是輓聯,其中的內涵。說得是那樣貼切、準當,那樣深邃、實際,那樣集中、概括。那副聯語是:
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囊魚。
他正是一位這樣的人。因之,將他說成“世故老人”,還是很適合的,很適時的,很適實的。不是嗎?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情態和處境,也是他所處的那個社會場景的體現。可以說,這個“世故老人”,是那個社會群體的代表,是將那個社會活化了,形象化了,具體化了,生命化了,鮮活和鮮明化了。真真是這樣的,也應該是這樣的。該文寫到這裡,我倒突發奇想,生出一事來。那就是,該著雖然名日並署之以“大傳”,但是亦並非概括了其生平全貌。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其中為著壯闊和補敘其人生風采,少不掉地要將野史上的,外史上的,民間流傳的,屬於那些並非是有據可查的,但其能夠給人以“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啟迪和想像,但是卻又為一致的。這種情況,在理論上也是說得過去的。想像可知,其事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中,所以能夠演化成傳說,演繹成故事,演變得戶曉家識,人人可誦,予以流傳,達到婦孺皆知的地步,正正說明其本身影響力之巨,影響面之博,影響度之深。那么,其在民間都有如此壯舉,如此形成,如此豐饒,在為其構想成“大傳”時信手拈來,有何不可!想一想,《三國演義》《水滸傳》的創作,豈不都是這樣來的嗎?好了,這種因果關係、源流關係、始末關係,眾明公自會清楚,此處就不多言了。至於書中所展現的,其人物關係、命運軌跡、生活脈絡諸些,是平行的,還是立體的,或是交叉的,或是剖面的,或是斷層的,那么,也就無需再去明辨了。這部大傳,對於紀曉嵐在其著《閱微草堂筆記》一書中所表現出的那種因受時代限制所產生的“因果報應”,以及預測學的所為與所想,也沒有迴避,而是採取了積極的評述和批判性的表達。這也是要人們有所知曉的。但是,盡力地保存了其所寫原貌,以求歷史的真實以及可信度。
自序既然是序自己書事,因此也就無須遮掩,無需粉飾。當然需要從實道來,從實述之,從悉述之。書未見得寫好,但我的上述想法,大家還是可以讀到的,可以體察到和感受到的。此處,自不必多說了。好了,筆就此打住。實為自解,亦為開宗明義吧。祝大家讀書愉快。謝謝。
楊子忱誠致
1999年9月9日於長春平陽街寓所
不過,我的這個自序,自是覺得更必然些,更自然而然些。也覺得,只有這樣,只有這樣自己去說,才能把話說明白,才能把感受說得真切,說深。為什麼呢?此前,余同友人創作的《紀曉嵐全傳》一書,自1993年初版,至今僅6年光景,已在大陸再版12次,在台灣以“當代作家精品”重版2次。行銷于海內外,流傳頗為廣泛。被他人、他家書刊和電視劇等引用與借鑑的也比較多。記得,早在這部書出版不久的日子裡,國家《新聞出版報》,就予以了選載。這些都在說明著,這部書還是受到了讀者較為普遍的歡迎,也是得到了社會認可的。近時,在河北和廣東等地,還發現了該書的盜版書,有的已購到手,這種情況,從另一個方面,在某種程度上,也在說明著這個問題,說明該書已經引起了人們的較為普遍的注意。那么,在它之後呢?我曾有意或無意地想過這個問題。那還是在這部書創作之初,就曾發現尚有一些素材還未能夠充分地利用上;在創作進行中,又獲得了一些啟示,也發掘和拓寬了自己的思路;這部書出版面世後,伴隨著傳播的日漸廣泛,在讀者群中引起一些反響,他們也都關心起這部書來了。他們中,有的熱心者,更是積極熱忱地向筆者給予提示、建議,甚至是提醒,主動介紹一些有關紀曉嵐的還沒有寫進書的而且需要寫進書的生平遺事、逸聞、傳說和故事。也是出自對紀曉嵐這個人物的厚愛和尊崇吧,余還曾赴紀曉嵐的故里河北滄縣崔爾莊(舊屬獻縣),北京珠市口西街241號晉陽飯莊,即昔日紀曉嵐在北京時的故居閱微草堂舊址,還有他生前活動過的一些地方,以及他所走過的部分路線等,進行走訪、探查、考據。且多次接觸到他的後人及族屬,這樣一來,所了解到的或掌握到的東西,也就益加多了起來。見識也深廠了,認識也深邃了,理解也深刻了。這期間,我又較系統、認真地閱讀了紀曉嵐的相關著作。特別是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不僅使我再次一飽眼福;同時,也使我理解得更加全面些。那些紀曉嵐當年所耳聞的、目睹的,那些他的族屬、親人、鄰里、父兄,以及同事、同窗、師長、友人,向他所講述過的,那些被他寫於筆底、記於書中的逸聞、遺事、趣談、故事、傳說,也都在每每地時時地打動和感染著我。紀曉嵐本人的音容笑貌、氣質情態,也在那些字裡行間流溢開來,鮮活和清明起來。
紀曉嵐,是清代一位很有學識、很有見識、很有作為的大才子。他總纂的《四庫全書》約有3億餘字。這些文字,他都閱讀過了,並親手為之撰寫了簡明提要和要目。然而相形之下,他本人所留下的著述,並不算太多。為什麼能這樣呢?紀曉嵐曾說:
吾校理秘書,縱觀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備,後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範圍,其自謂過之者,皆不自量之甚也。
這話不只是自嘲和有意自我貶低,而是謙虛、虔誠之所致,也是他心志真誠的表露。其意思是:前人已將世事寫盡寫詳,後人要不能超越前人,就不要再做那種所為了。我的理解,這不是消極,而是積極,是設身處地的務實的著想。也許正因為這樣,他平生除為他人作序、記碑、立表外,其筆跡屬文,都是隨即棄擲,很少存稿。傳說,紀曉嵐曾續寫過曹雪芹的《紅樓夢》。那是出於他的孝順。每見母親讀《紅樓夢》,見林黛玉諸人的悲慘命運,便悲涕欲下,老淚沾襟,他就動心,就心情難忍。為了替母親解憂去煩,還以欣喜,他一反常態,將書中有情人皆續寫成“終成眷屬”。甚至連林黛玉和賈寶玉,也有了洞房花燭夜,婚後還生了續世男兒。凡此種種。據此,母親讀該書也就不再悲苦了。這事真實與否,無從考究。因為其續書已經蕩然無存,無以為證了。但有一點是可以斷定的,亦是可以看出的,那就是他創作態度的嚴謹和持重。無疑,這種態度和精神也在鼓舞著筆者。因此,再寫一寫紀曉嵐的願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也算巧,正在這時,一位昔日的友人還曾直接地要求和建議我及早動筆。這是警悟,這是勉勵,也是對我心思的觸動,迎合了我的所想。於是,我的心中便隱隱地有了此番萌動。
那么如何來寫呢?紀曉嵐生於清雍正年間,卒於嘉慶年間,其生活的年代,已完完整整地占據了一個前後長達60年的乾隆朝。乾隆朝,是清代被譽為“康乾盛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清代的極盛時期,曾經過烈火烹油、繁花似錦般的時光;但是,也是清王朝由鼎盛的極峰開始跌落、下滑,並日漸走向衰敗和毀落的時期。其間社會矛盾日益尖刻。表面雖還未達到四面楚歌、怨聲載道,實際卻也是艱難重重、危機四伏。紀曉嵐即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場景中。他又是一位多情、善感、乖巧、理智、有洞察力、聰明絕頂的人。無疑,那些社會的,朝野的,官宦的,民間的,科場的,諸般種種,林林總總,都要反映到他的腦海里,閃現在他的胸際間。他是乾隆帝的臣子,也是乾隆帝的友人,更是為乾隆帝所利用的俊才秀士。這樣,其間必然地要產生著諸種複雜莫測和惟妙眭肖的關係和瓜葛,當然其矛盾和利害衝突也在或縱或橫、或明或暗地交構著。在他所身居的那個封建朝堂里,有著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個是名相劉墉,一個是奸相和珅。恰恰這兩個人物,構成了當時朝廷勢力中“忠”與“奸”的兩個方面的代表。紀曉嵐恰恰就生活和游離在這兩個人物之間。紀曉嵐與劉墉,有著共同相依的一面,也有著相互戒備的一面。紀曉嵐和和坤,有著相異相背的一面,也有著彼此利用的一面。這些,不正是紀曉嵐當時所處的真實境況嗎?於是,我便將其置於這其間來寫。
這是實際的,客觀的,得體的,是可以肯定的。因此,這也就注定了紀曉嵐這個人物當以“世故老人”面貌出現。他還是個“十全老人”。平生,他除了較短時期的被流放到新疆烏魯木齊軍旅中效力外,大部分都是平安得意、平步青雲的一生。他生在一個詩書繼世、仕宦輩出、人丁興旺之大家族。他為人詼諧、幽默、睿智、乖巧、生趣、隨機、多變。幾乎都能處處討人喜歡,又處處著人警戒,然而有些人又都奈何不得。同時,他上關皇天帝子,下連黎民百姓。東西南北的來風,他都受過;春夏秋冬的光景,他都觀過;寒暖炎涼的世態,他都遇過;酸甜苦辣的情味,他都嘗過。所不同的,只是有時表現得濃烈些,有時表現得淺淡些,有時又是似有似無些罷了。直到現在,我才真正理解到,他生前給自己所志下的那副楹聯,也可以說是輓聯,其中的內涵。說得是那樣貼切、準當,那樣深邃、實際,那樣集中、概括。那副聯語是:
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囊魚。
他正是一位這樣的人。因之,將他說成“世故老人”,還是很適合的,很適時的,很適實的。不是嗎?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情態和處境,也是他所處的那個社會場景的體現。可以說,這個“世故老人”,是那個社會群體的代表,是將那個社會活化了,形象化了,具體化了,生命化了,鮮活和鮮明化了。真真是這樣的,也應該是這樣的。該文寫到這裡,我倒突發奇想,生出一事來。那就是,該著雖然名日並署之以“大傳”,但是亦並非概括了其生平全貌。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其中為著壯闊和補敘其人生風采,少不掉地要將野史上的,外史上的,民間流傳的,屬於那些並非是有據可查的,但其能夠給人以“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啟迪和想像,但是卻又為一致的。這種情況,在理論上也是說得過去的。想像可知,其事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中,所以能夠演化成傳說,演繹成故事,演變得戶曉家識,人人可誦,予以流傳,達到婦孺皆知的地步,正正說明其本身影響力之巨,影響面之博,影響度之深。那么,其在民間都有如此壯舉,如此形成,如此豐饒,在為其構想成“大傳”時信手拈來,有何不可!想一想,《三國演義》《水滸傳》的創作,豈不都是這樣來的嗎?好了,這種因果關係、源流關係、始末關係,眾明公自會清楚,此處就不多言了。至於書中所展現的,其人物關係、命運軌跡、生活脈絡諸些,是平行的,還是立體的,或是交叉的,或是剖面的,或是斷層的,那么,也就無需再去明辨了。這部大傳,對於紀曉嵐在其著《閱微草堂筆記》一書中所表現出的那種因受時代限制所產生的“因果報應”,以及預測學的所為與所想,也沒有迴避,而是採取了積極的評述和批判性的表達。這也是要人們有所知曉的。但是,盡力地保存了其所寫原貌,以求歷史的真實以及可信度。
自序既然是序自己書事,因此也就無須遮掩,無需粉飾。當然需要從實道來,從實述之,從悉述之。書未見得寫好,但我的上述想法,大家還是可以讀到的,可以體察到和感受到的。此處,自不必多說了。好了,筆就此打住。實為自解,亦為開宗明義吧。祝大家讀書愉快。謝謝。
楊子忱誠致
1999年9月9日於長春平陽街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