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明寺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經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文化以八卦對八方,西北方屬乾,故名“乾明寺。建於唐武德年間,後幾經擴建,全盛於唐宋,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復重建。占地數百畝,布局嚴整,氣勢礦業磅礴,它南倚首山,北向汝水,西臨古道。寺內還有神奇的“乾明曉鐘”,能夠不敲自鳴.每逢農曆二月十五日,寺內有以風箏為主題的古剎廟會。
乾明寺建築的選址很獨特,其朝向為坐南朝北,這在全國的寺院中很少見。據記載,乾明寺寺前照壁、汝河岸邊原來的兩樂亭、寺後首山上文筆峰塔與城內文廟原有的的泮池、墨香井相互對應,取“以高壟為硯、汝水為池、山塔為筆,納山川之靈秀,興文風而出俊才”之意。明代嘉靖年間,時任許州知州的邵寶曾題詩曰:“峰有煙霧澗有泉,此中佳境是天然。山傾西北翻稱首,寺背東南卻號乾。三里到城如隔世,八年為郡幾參禪。題詩不盡登臨興,分付淄流莫相傳。”
隋朝國師天台宗智者大師是開山祖師,曾隋文帝封地三千多畝。有碑文記載,該寺南至首山頂,北到汝河岸,西到關爺廟溝,東到姚莊南北路。主體建築面積一百五十餘畝,主要殿堂一百五十多間,連同住室和其它用房共九百多間。九重殿閣金碧輝煌,綿延三里有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乾明寺
- 地理位置: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
- 屬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建造時間:唐武德年間
寺內建築,整體布局,照壁,中佛殿,乾明曉鐘,“風箏節”,
寺內建築
乾明寺位於襄城縣南1.5公里首山之陰,故又稱背影寺。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僧省念禪師開山重修,明清兩代歷經修繕,規模雄偉,到了明成化年間(1465年—1479年),主僧深別源靠化緣募捐14年才將乾明寺重建成功。主體建築占地15萬平方米,被譽為“中州第一禪林”。山門上三個大字《乾明寺》為隋煬帝親書,
現存建築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禪堂、方丈室等58間。後院建築有三佛殿、左右禪堂、齋堂、方丈室、知客房等。原來的乾明寺西側有磚塔370餘座,後因多種歷史原因,磚塔被毀。
建築多為元末明初特色。寺西有宋、元、明、清歷代所建72座浮圖(磚塔)的遺蹟。
整體布局
山門前有牌坊三道,頭道位於現賈樓村東北,為青石結構,四柱三門,中高邊低,九脊重檐斗拱挑角,高三丈,闊三丈,額書《佛壇勝地》,前有石獅一對高兩米,後有石塔兩座,高九米圍八米,有林蔭大道十米直通山門。二道位於賈樓東南,高三丈三結構同上,上書《正法久住》
山門內有天王寶殿一座,額書《中州第一禪林》,左右鐘鼓二樓相應而立,高八米闊五米,上懸盈噸自鳴鐘,現留古詩十餘首,《乾明曉鐘》為襄城八景之首,又有伽藍殿、地藏殿對應而立。
院中有琉璃寶塔兩座,高九米闊兩米,光芒四射,鮮艷奪目。又青石塔兩座,高五米闊一米半。後有大雄寶殿一座,闊五間進深三丈三,為重檐八坡十三脊建築,其殿雕樑畫棟、壁畫盈牆為本寺之主殿,真是梯石凌層見梵宮。殿後是九脊八坡歇山頂羅漢殿,其建築獨特為省之僅有,中供釋迦文佛,東西十八羅漢。
另外,乾有甘羅、坤有韓信、艮有羅成、巽有周瑜,為中華四大少年護法神,四壁繪有二十四孝圖。殿後五間彌勒佛殿,中奉紫金色高六尺、闊六尺、重千斤彌勒銅佛一尊,院中石碑如林,集歷代書法名家之墨寶。中院分東西兩個,西院正殿五間,奉西方三聖,為香檀木精雕而成,顯得莊嚴吉祥,讓人一看便恭敬瞻禮、起念參拜。兩廂左有戒堂、右有禪堂。東院方丈閣明五暗七,另有知客房、皈依堂,是本寺弘法傳道之所。
後邊走上三十三層台階是千佛閣,高闊五丈有餘,中供千手觀音,乃是千年銀杏就勢精雕而成,詩曰:“法身俊秀天生樹,寶座峻曾地涌蓮。”被人譽為大樹觀音,世所少見。千佛閣後是祖師殿,此殿五間,中供龍樹菩薩和慧思慧文大師,左右依次排列省念大師和本寺歷代祖師,背後有倒坐觀音一尊。 殿後有一片紫竹林約二畝許,四季常青,高風亮節,林邊有一清泉,泉水甘甜清涼,沁人心脾。
後有南天門,過天門拾階而上,是仙人亭,過亭攀崖而上有一石洞,高丈二闊二丈,深十餘丈,另有拐洞六個,形狀各異,洞中應有之物皆是紅石雕成,真是鬼斧神工,詩曰:“鬼斧何手破,香山作梵家,洞藝開日月,林寶擁煙霞。”此洞是慧思祖師早年避難和歷代祖師閉關之所。
到山頂便是文峰寶塔,此塔平面八角十三級,高五十二米的閣樓式建築,真是紅蓮托佛塔,百里可見,為襄城之奇觀。塔後大平坦上有房二百多間,旁有一泉,泉水四溢,清澈見底。 在彌勒殿和三聖殿兩側各有大院兩個,每院各有房二百餘間,左叫十方院,右為居士林。
照壁
山門外照壁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長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青磚浮雕,正面為黃帝采銅圖,背面為七聖迷徑圖,造形古雅,生動質樸。被譽為天下第一壁。
乾明寺的照壁是省內保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正面為《黃帝首山采銅圖》,記載了“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九鼎以定天下”的傳說。照壁的背面為《七聖迷徑圖》,記載了“軒轅帝與方明、昌寓、張若、詡朋、昆閽、滑稽七位聖賢,前去具茨山拜見聖賢大隗,問計安天下”的傳說。照壁磚雕精細,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徵,做工精緻,保存完整,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獨特性,對研究明代建築裝飾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中佛殿
在天王殿正面門楣上有一塊青石匾,上書“中州第一禪林”。中佛殿是乾明寺現存最早的建築,也是該寺的主體建築,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築。其內部梁架和內檐斗拱形式保留了很多早期建築的特點,造型古樸。
乾明曉鐘
乾明曉鐘——襄城八景之一
乾明寺有古鐘一口(今無存),圍可四抱。相傳每至天色破曉,不擊自鳴,聲聞數里。
南山佳氣藹氤氬,蕭寺疏鐘隔岸聞, 一擊喚回滄海日,數聲敲破碧雲天。
音傳小殿星初落,響徹春潮曙未分, 正是幽人殘夢覺,滿窗梅月亂紛紛。
“風箏節”
近年來,襄城縣每年農曆二月十五都要在首山乾明寺旁邊舉辦“風箏節”,又名“踏青節”、“首山酒會”。每到這一天,人們就會帶著各式各樣的風箏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風箏大賽。對大家來說,名次是次要的,能在明媚的春光里到首山乾明寺來踏青才是最重要的。
首山風箏會是乾明寺佛教文化與民間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民間為祭祀釋迦牟尼涅槃日而舉辦的一種特殊的聚會。農曆二月十五首山風箏會興起於唐初,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和乾明寺相伴相生。農曆二月,大地回春、暖風和煦,正是放風箏的最佳時節。很多人趕完廟會後,選擇一平緩坡地放風箏,漸成習俗。乾明寺廟會也就有了“首山風箏會”的雅稱。
首山風箏會會期正是楊柳吐絮、杏花怒放、油菜花正黃、麥苗正綠時節。人們在這一天帶著親人家眷、朋友同事,登上首山,找一山窪處,以石為桌、席地圍坐,拿出隨身帶來的食品和酒,一改往日斯文,用手撕肉、仰起脖對著酒瓶喝酒,頗有“不醉無歸”的慷慨豪爽。人們以酒會友,以酒交流感情。首山風箏會有很強的自發性,廟會期間,人們提著自己扎制的各種式樣的風箏來這裡放上天空。大的、小的、長的、短的、方的、圓的,色彩繽紛、式樣各異的風箏在天空中飄飛著。最多時,首山上空能同時飛舞著千餘個風箏,觀眾數萬人之多。首山風箏會帶著濃郁的民俗色彩,以自扎的風箏為主,式樣多為龍、鳳、虎、蝴蝶等,也有取材於民間傳說和戲曲故事中的孫悟空、牛郎、織女、嫦娥等人物形象扎製成的風箏。數百成千的風箏,相互比著高、比著奇、比著技巧,在天空飄飛,將人們的希望越帶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