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打壘

乾打壘

一種簡易的築牆方法,在兩塊固定的木板中間填入黏土。套用乾打壘方法築牆所蓋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打壘
  • 類型:築牆方法
  • 方法:兩塊固定的木板中間填入黏土
  • 套用:用乾打壘方法築牆所蓋的
套用,精神,其他相關,乾打壘的土牆,乾打壘建築群,

套用

用乾打壘方法築牆所蓋的

精神

大慶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寶”之一的“乾打壘”精神,體現了大慶石油會戰初期,廣大幹部職工因陋就簡,解決居住困難的艱苦創業精神。由1205鑽井隊第二任隊長張學貴為我們講述“乾打壘”精神的由來。
大慶油田原是以畜牧為主的嫩江草原,遠離大中城市,村落也很稀疏,而且沒有公路網,氣候酷寒,最冷時達零下40攝氏度。
1960年3月份到5月份,4萬多人的石油會戰隊伍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裡,一下子集中到荒無人煙的大草原上,居住條件十分困難。
“在如此嚴寒的地區,集中眾多的職工和大量的設備,沒有可靠的禦寒手段,就可能凍傷大批的人,甚至會凍死人,也可能凍壞大量的設備。若遇上當地民眾都害怕的‘大煙炮’的暴風雪,就可能使會戰陷入全局癱瘓。”張老回憶當時嚴峻的形勢。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向會戰指揮部提議,如果冬天實在過不去,可以在入冬前,把隊伍和設備撤到哈爾濱、長春、瀋陽、撫順等地,來年春天再開上來。”
“對此,余秋里後來回憶說:‘我權衡再三,感到不能走這條路。因為如果這樣做,會戰的有效工作時間,一年只有6個月左右,黨中央批准的這場大會戰,就會變成拉鋸戰或消耗戰。勢必推遲油田開發的時間,給國家帶來更大的困難。’”
“當時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向余秋里和康世恩建議:有一種辦法,就是搞東北老鄉那種‘乾打壘’。這種房子,一可以就地取材,二可以人人動手,來得快,三可以節省木材,四是冬暖夏涼。所謂‘乾打壘’,就是北方農村都有的、最簡便的用土作原料建築的房子。”
“會戰指揮部為此派出了一批批建築設計、施工技術人員,深入到附近的城鎮、村落,尤其是找民間木瓦匠,調查居民建築的用材、設計、施工情況,發現附近城鎮除主要公用建築為磚木結構外,居民建築主要是磚框土坯房和‘乾打壘’。”
“經過調查研究,會戰指揮部決定採用‘乾打壘’方案,發揮人多的優勢,發動廣大職工建造‘乾打壘’房屋,渡過難關。”
“會戰指揮部動員全油田各單位從6月1日開始,採取組建部分專業隊伍和廣大職工義務勞動自建相結合的形式建築‘乾打壘’房屋。專業隊伍主要負責開赴林區拉運木材、加工門窗、製造施工工具、打羊草綹把子。”張老說。
“建築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難以盡述。進大興安嶺拉運木材的運輸隊,冒著嚴寒,跋山涉水,自己收集木材,吃冷饃、喝涼水,戰泥濘,千里迢迢,拉出了大量的木材;採油、水電、機械加工等工種採取一部分人一人頂兩人的崗位,擠出一部分人突擊‘乾打壘’;鑽井隊伍和各級機關、科研、設計工作人員上班時間乾工作,業餘時間搞‘乾打壘’。”
“由於民眾發動充分,各級領導乾在前面,上上下下的積極性都發揮出來了。從6月份全面鋪開,到9月底為止,歷時120天左右,全油田完成了近100萬平方米的‘乾打壘’住房,真正實現了會戰指揮部提出的‘人進屋、機進房、車進庫、菜進窖’的目標。這些‘乾打壘’房屋,都有火牆或火炕取暖,用天然氣做飯,電燈照明,並裝有公用的自來水龍頭,基本適應了生活需要,保證了石油大會戰的進行。”
“隨著油田生產建設的發展,油田逐漸建起了樓房,‘乾打壘’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但‘乾打壘’精神所體現的創業精神、艱苦奮鬥精神仍在鼓舞著大慶人。”張老深有感觸地說。

其他相關

乾打壘的土牆

西北,因為乾旱少雨,當地農村都用乾打壘的土牆蓋房子的四面牆,以及院牆。經濟條件好一點的人家,在房屋四周的土牆外貼一層磚,給人以磚房的感覺,差一點的就在牆外抹一層草泥。院牆就是乾打壘的土牆了。乾打壘的土牆在當地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
乾打壘的土牆
孕育著村子的成長
小小的螞蟻忙碌在牆腳
運行著不疲憊的追求
吸著旱菸的老漢蹴在牆邊
煙霧晃晃悠悠地伸向太陽
披著老羊皮襖的身影
在坑窪的牆上拉得老長老長
牆頭上覆蓋的麥秸
吸收過雨水、飲盡了陽光
和牆頭上的黑泥分不清彼此
在凜冽的風中相擁著舞蹈
黑夜中走過的土牆
透過木樁留下的洞
睜大烏黑的眼睛
在麥秸的縫隙中張望
平靜地看著牆邊趕著牛走過的孩童
土牆直立的身軀
把塵世的喧囂阻擋
雨水在牆上開發出一條條河流
仿佛老婦的淚水恣意地流淌
歲月中日見消瘦的牆演繹著
人間的歡樂和憂傷
土牆守著最後的時光
牆外的野枸杞樹一天天長高
一片片葉子變黃
只剩下紅色的果
最終和牆土的命運一樣
完成了它們生命的輪迴
投入到大地的懷抱
土牆帶著希望的夢
在一片殘雪的擁抱中莊嚴地倒下
枸杞的嫩芽接過希望
在土牆的遺址旁挺立起腰桿
迎著春天愉快地生長……

乾打壘建築群

在四十歲以上大慶人的記憶中,有一個名字最難忘卻:那就是乾打壘。正是它,使得會戰有了充分的後勤保障,也正因為有它,才使得會戰這把火越燒越旺,才有了後來的大油田和石油城。隨著高樓大廈的不斷崛起,它也逐漸走進了歷史。年輕的一代,也只能在老人的記憶中了解到關於它的隻言片語。乾打壘究竟“長”啥樣?它的背後究竟有咋樣的故事?這是很多的年輕人想知道的。
11月24日,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龍鳳區的紅旗一村和紅旗二村發現了一個乾打壘建築群,聽到訊息的記者立即跟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到了現場。這是一個規模很大的乾打壘建築群,大約有幾十棟乾打壘。從外觀上看,一些乾打壘已經破損不堪,但是仍然發揮著它的功用:作為民房供人居住。博物館副館長張建龍告訴記者,他們是根據一位姓姜的老會戰的指引,才找到這裡的。據這位老會戰介紹,在會戰時期,這裡曾經是市建一公司的家屬區,有商店、糧店、衛生所、酒廠、學校等,白天,男職工在外幹活,而家屬則組織起來開荒種地。當時,他們開墾了200多畝地,種出的糧食,大都提供給會戰職工作為口糧。在張建龍副館長的帶領下,記者見到了這位知情的老會戰,在他和其他幾位老會戰的講述中,記者的思緒,又被拉回到四十多年前……
乾打壘乾打壘
因陋就簡建起乾打壘
石油會戰剛剛打響時,會戰領導小組就開始考慮會戰大軍的居住問題。當時,參加會戰的幾萬人都居住在國營牧場遺留下來的牛棚、馬廄和羊圈中,有的則乾脆住在地窨子裡,生活和工作都十分不便,而且難以抵禦東北地區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參加石油會戰的石油部副部長孫敬文領著一個調查組展開了調研。他們發現,大部分當地居民的住房是磚框土坯房或者純用乾土打起的房子,當地人稱為“乾打壘”。這種房子看起來很土氣,但厚牆厚頂,冬暖夏涼,而且就地取材,施工簡單,造價低廉。
乾打壘的土牆乾打壘的土牆
於是,從1960年6月開始,會戰指揮部動員全戰區開展了建築“乾打壘”會戰。油建指揮部在中三排井附近一下子蓋了65棟乾打壘,其中有職工宿舍、食堂、辦公室、會議室、衛生所、澡堂和小賣店,還修建了一條馬路,起名為群英村,這是會戰中職工自己動手蓋成的第一個村落式生活基地。
之後,全油田範圍內掀起了“乾打壘”會戰的熱潮。上到部長、司局長、教授、專家,下到普通工人,上班奪油搞會戰,下班蓋“乾打壘”再會戰。幹部和工人的汗水一起變成了一棟棟乾打壘房屋。一位工人還在《戰報》上刊登了一首詩:“延安人人挖窯洞,今朝處處乾打壘。革命精神輩輩傳,艱苦奮鬥最光榮。”
在會戰職工的努力下,荒原上建起了一棟棟乾打壘,也出現了一個個“村”,如友誼村、解放村、鐵人村、標桿村等,一個個“村”,是大慶人的家。村的名字,也寄託著大慶人的理想。在這些“村”里,有家屬區,也有辦公區和後勤設施。這樣的“村”,方便了大慶人的工作和生活,也得到了黨中央領導同志的讚譽。周總理還為此題詞: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在這些“村”的支持與保障下,石油會戰如火如荼地進行,直到建成一座現代化的美麗石油城。
將妥善保護乾打壘
面對這樣大規模的乾打壘建築群,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十分高興。“乾打壘是石油會戰艱苦奮鬥精神的象徵,也是會戰歷史的重要見證。我們應當把它好好地保護起來,並用它來教育我們的後人。”張建龍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