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黃秋海棠(學名:Begonia flaviflora Hara var. vivida J.Golding et C.Kareg)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黃花秋海棠的變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粗而短,匍匐,莖直立,高可達30厘米,通常不分枝,葉互生,葉片卵形至寬卵形,分裂較深,裂片長三角形上面綠色,下面中部褐紫色,脈上被褐色絨毛;托葉披針形,花深黃色至淡黃色,花梗細弱,被紅褐色絨毛;苞片深紅色,花被片外面被疏柔毛。花葯長圓形,子房三棱形。
分布於中國雲南。緬甸也有分布。海拔1590-2300米。
乳黃秋海棠葉色柔媚,常盆栽用來點綴客廳、櫥窗或裝點家庭窗台、陽台、茶几等地方。
(概述圖參考: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而短,匍匐,被柔軟褐色絨毛;節處具深紅色之芽。莖直立,高20-30厘米,通常不分枝,幼時被貼生褐色軟絨毛。
葉片輪廓卵形,分裂淺,裂片寬三角形,長約1厘米,先端急尖,上面被稍粗、錐狀、多列的刺毛,基部淺心形至微心形,成90度之角。葉柄長可達20厘米,初時被柔軟的褐色絨毛;托葉披針形,早落。
花深黃色至淡黃色,3-6朵,呈二歧聚傘狀,花序梗長可達11厘米,被褐色絨毛;花梗細弱,被紅褐色絨毛;苞片長圓形,長2-3厘米,無毛,早落;花黃色;雄花:花被片長約1.5厘米,外面被多行、稍長糙伏毛。先端稍急尖,外面基部被疏柔毛,內面2枚橢圓形,長1-1.5厘米,先端稍急尖;雄蕊多數,花葯長圓形,長1.2-2毫米,藥隔短,頂端膨大,呈截狀圓形;子房三棱形,微被柔毛,一翅大,頂端稍帶齒狀。成熟果實未見。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貢山、碧江)。海拔1590-2300米。緬甸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緬甸。
生長習性
耐寒力弱,喜濕潤,不耐乾旱,忌直射陽光,在適當蔽蔭下生長繁茂。冬季溫室夜間溫度應不低於10C。
栽培技術
秋海棠類多數作為盆花栽培,盆土要用加沙的培養土,6~9月在室外蔭棚下生長較佳,10月以後即要移入溫室越冬。夏季澆水需充足,冬季少量澆水即可。生長旺盛期應施以追肥,花前增施磷肥,可達到花大和延長花期的目的。
生育期如遇高溫多濕,常發生莖腐病和根腐病,應控制溫度和澆水,噴25%的多菌靈250倍液可以預防。
生育期如遇高溫多濕,常發生莖腐病和根腐病,應控制溫度和澆水,噴25%的多菌靈250倍液可以預防。
病蟲防治
細菌性病害由斑點病菌引起的葉斑病症狀: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該種菌所侵染,但是許多生產者對之沒有足夠的重視,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症,因為葉片邊緣壞死和葉片斑點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秋海棠都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
防治方法:控制該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開始扦插繁殖之初就盡力避免感染病菌,發現病株後就及時集中銷毀;此外要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這樣也會抑制病情的發生和擴散;稍微降料的濃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發生。
防治方法:噴灑殺真菌藥劑、減少植株受傷和將肥料儘量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都可以減少該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