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乳頭體
- 類別:器官
- 領域:生物
- 位置:大腦邊緣
解剖結構:,乳頭體的構成及其纖維聯繫:,與乳頭體相關的疾病:,概述,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解剖結構:
1、乳頭體:
乳頭體屬於下丘腦,位於灰結節之後,是在中腦腳間窩內的一對隆起,它們是邊緣系統的皮質下中樞。是一對明顯的球形灰質團塊,位於後穿質顱側的腳間窩內。乳頭體深面為乳頭體核。由外側、中間和內側核組成。來自海馬回下腳、海馬、隔核等處的纖維終於該核,再發出軸突構成乳頭丘腦束和乳頭被蓋束至丘腦前核、中腦的背蓋背側、腹側核。
2、下丘腦:
下丘腦是間腦的一部分,位於下丘腦溝以下,構成第三腦室下部的側壁,其下部與垂體相連。下丘腦形體不大,但聚集有大量內分泌神經元(如視上核,視交叉上核、室旁核、結節核、尾狀核,結節乳頭核等)。故有人稱之為“神經內分泌核能器”。下丘腦是自主神經和內分泌的高級整合中樞,是下丘腦-垂體-靶腺系統的控制系統;也是邊緣系統、網狀結構的重要聯繫點。具有調節體溫、攝食、飲水、性功能、心血管、內臟活動、內分泌及情緒反應等重要生理功能。當下丘腦發生病變時,上述功能的紊亂則構成所謂的“下丘腦綜合徵”。
下丘腦位於丘腦腹側,下丘腦溝以下,形成第三腦室下部的旁壁和底壁。在腦底面,下丘腦包括視交叉、灰結節、乳頭體和由灰結節向下延伸的漏斗等五個部分。
下丘腦是植物性神經皮質下的高級中樞,控制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活動。下丘腦與腦幹網狀結構和皮質邊緣系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共同調節機體和內臟的各種活動。
3、中腦:
中腦是腦六個部分中最小的部分,仍保持神經管的原始形態,長約15~20毫米,位於腦橋和間腦之間。中腦腹側面上界為視束,下界為腦橋上緣;腹側面兩側有粗大的縱行纖維構成的隆起,稱大腦腳;在左右大腦腳之間的凹陷處,稱腳間窩,動眼神經根自窩的外緣出腦;背側面(又稱頂蓋)有四疊體,由兩對小圓丘組成,上一對稱上丘,是視覺皮質下中樞,它借上丘臂(為白質纖維)與外側膝狀體聯繫;下一對稱下丘,是聽覺皮質下中樞,它借下丘臂(為白質纖維)與內側膝狀體聯繫。在下丘的下方有滑車神經穿出。中腦內有中腦水管,上通第三腦室,下通第四腦室。
在中腦橫切面背側部中央,有中腦水管的斷面,中腦水管的周圍有一層灰質,稱中央灰質。灰質的背側是四疊體。中腦的腹側即大腦腳,每側大腦腳被一層含黑色素的神經細胞(即黑質)分為二部:黑質的背側部,稱被蓋,其中含有網狀結構,向下與腦橋的網狀結構相連;黑質的腹側部,是一層很厚的神經纖維板,稱為腳底。
被蓋,由灰質和白質組成。被蓋的中央部有細胞體堆聚構成的紅核,此核是皮質下運動中樞,細胞突相互交叉,並構成紅核脊髓束。在紅核的外側有傳導本體感覺和皮膚感覺的上行纖維,將這些纖維統稱為內側丘系,行向丘腦。內側丘系與紅核之間的間隙,稱中腦網狀結構,其背側有中央灰質。中腦水管在中央灰質中通過。在中腦水管的底上,有動眼神經核和滑車神經核,前者位於上丘平面內,後者位於下丘平面內。在動眼神經核的內側有達克謝維奇氏核,此核中的細胞發出的突起形成內側縱束,行入脊髓。
乳頭體的構成及其纖維聯繫:
(一)乳頭體內有三個灰質核:
1、乳頭內側核:此核組成乳頭體的大部分,腹側部由淺染色小型細胞形成,而背側部則由薄層梭形大型細胞形成的。此核向尾側與腳間核相連。
2、乳頭外側核:位於乳頭內側核嘴端的腹外側,由大型深染色的細胞形成。
3、乳頭閏核:位於乳頭內、外側核之間,並稍靠背側,由密集的小型細胞形成。
(二)乳頭體的纖維聯繫:
1、穹窿的纖維:主要終於乳頭體內側核的外側部、乳頭體外側核和閏核。
2、乳頭丘腦束:主要始自乳頭體內側核,終於丘腦。
與乳頭體相關的疾病:
Homen綜合徵(腦震盪后綜合征):
概述
腦震盪后綜合征於1890年由某學者首先報導,為反覆發生的慢性腦部外傷所致。
病因
反覆發生慢性腦外傷所致豆狀核變性,或因外傷後繼發進行性亞急性腦炎的後遺症。
病理
豆狀核變性,且有透明隔破孔和裂損,乳頭體萎縮,大腦皮層神經細胞退變或消失。小腦及黑質亦可見有病理改變。
臨床表現
成年男性多見,具有反覆腦部外傷史。早期表現有頭痛、失眠、眩暈、易激動等,繼之出現言語含糊不清,步態不穩甚至肢體強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智力減退,計算和理解能力下降,進行性痴呆,共濟失調,震顫麻痹等。
診斷
反覆腦外傷病史,臨床表現初始為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繼之發展為進行性智力下降以至痴呆,氣腦及腦CT顯示大腦、小腦萎縮及透明隔異常。
治療
無特殊療法,對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