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花帖,楊凝式書法作品,創作於公元947年(天福十二年),內容為楊凝式於該年秋季赴惠才大師寺院中乞花後所作五言詩一首及序言,總計68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乞花帖
- 規格:9行68字
書帖簡述,真偽之辨,贗品之說,真跡之說,
書帖簡述
書帖內容:
丁未歲七月十八日,乞花於惠才大師院,因成八句留題。古寺尋深院,名花有舊芳。逢春雖數到,入夏又多忙。今日當秋節,高雲值雨涼。宿題乞花子,珍重得支郎。老少傅弘農人。
根據史料記載,《乞花帖》曾經是北宋徽宗皇帝的藏品,收藏印跡宣和四璽也印證了這一點。宋朝傾覆之後,該帖流入金代越王完顏永功府邸之中,著名詩人元好問曾于越王邸見過此帖並在自己詩集中進行了記錄。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曾短暫收藏此帖,並加以臨摹,此後不知何故將其讓與大收藏家項元汴。董其昌出讓此帖後極為沮喪,一度“欲焚硯”,不再寫字。項元汴入手此帖之後,極為重視,將其編入自己書畫收藏的“千字文”序列,編號為“易”——該序列是項元汴數以十萬計收藏中的頂級珍品,並多次鈐收藏印記。
真偽之辨
贗品之說
《乞花帖》是以《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為母本,進行模仿臆造之作。從帖上可以看出,造假者是刻意選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中的一些字,起首和結尾更是直接臨摹《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字跡,其他一些散字,也是從楊凝式存世作品裡“摳”出來摹寫的。通篇結字不精,墨法含糊氣息不暢。故此,這件貌合神離、流落民間數百年的《乞花帖》不是楊凝式真跡。
《乞花帖》用筆偏於呆滯,字字拘謹,缺乏自然靈動的運筆氣息。與率逸閒雅的《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截然不同。而且帖中墨色有人為磨損跡象,如贗品絹本《小草千字文》一樣,看不出年代久遠自然剝落的痕跡。況且楊凝式的印章形態有著明顯的差異。
從藏印方面,《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的楊凝式印章外框是等邊形,而《乞花帖》的印章框線是扭曲變形,兩者粗細形態明顯不一,這說明《乞花帖》里的“凝式”印章是偽造的。即可判定,其帖中的“宣和四璽”(半印)、“項元汴印”(半印)、“項子京家珍藏”(殘印)、“寄敖”(半印)、“儼齋秘玩”(半印)等印記全是偽印。
據史料記載,《乞花帖》並沒有收錄於《全唐詩》和《全五代詩》,而帖中的“項墨林鑑賞印”與“神品”印章印色相對較新,足以證明新發現的《乞花帖》並非宣和、項元汴等人的舊藏帖本,完全是後人藉助“著錄內容”仿製的書法贗品。
真跡之說
《乞花帖》自清代以來一直秘藏於民間藏家手中,日前藏家與《書法》雜誌資深供稿人聯繫,將該帖公布與眾,以期為我國古典藝術學科資料積累添磚加瓦,並希望能夠得到更加細緻、深入的研究。面世之後,多位業界知名學者表示該帖可列為書法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書法》雜誌刊文資料詳實,論證嚴密,為《乞花帖》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