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禪寺(大悟縣寺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悟九龍禪寺位於大悟縣陽平鎮,距縣城區東南約10公里。九龍禪寺始名“白雲寺”。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位遊方和尚,敲著木魚雲遊至白雲山時,向山主討要了一塊風水寶地,建造寺院寶剎。起名“白雲寺”,其主峰名為“大山”,亦稱“大山寺”。
唐代南陽太守伍登將軍出家於大悟山,與其同時代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顏政也曾隱居“大山寺”,死後又葬於山寺旁。其時西佛東漸,住持亦為得道高僧,一時間遊人如織,香火旺盛,享譽中原。
大山寺佛事、香火大盛於宋元之交。宋元之間,歷400餘年,大山寺皆定於陰曆四月初八、臘月初八為“廟會”,亦稱“浴佛節”,每月初一、十五日,周邊之黃陂、紅安、孝感、廣水、羅山等地,善男信女齋戒沐浴敲鑼打鼓,燃燭焚香前來朝拜。清光緒八年修纂的《孝感縣誌》記載:“大山寺在白雲深處,宋元時舊有禪院,明洪武初,廬山天池寺僧慧徹與徒性壽游至白雲,遂掛錫。”600多年前,隱居在大悟山的住持,明代高僧“喪吾”雲遊到大山寺,被大山寺的山水所感悟,便增制擴建大山寺,又視其周圍九座山嶺猶如蜿蜒盤旋的九條巨龍朝聖,故將大山寺奉稱為“九龍寺”,後改名為“九龍禪寺”。
禪寺古鐘禪寺古鐘
“九龍禪寺”與“九”字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是山有九峰朝寺;二是園有九井湧泉;三是九十九間廟宇;四是林中樹木,乾生九枝,枝生九葉,世人觀之,無不稱奇。
據傳,清入關帝順治出家於五台山後,曾雲遊九龍禪寺,並留下詩篇,勒之於寺前古井旁石碑。清程義傑亦曾賦詩云:“古寺山環號九龍,時時自有白雲封;呼風嘯雨羅青獻,噴霧飛泉灑碧峰。”此後數百年廟堂俱全,佛像林立,香火綿延不絕。直到二十世紀初,因兵燹頻仍,世局不靖,遂至蕭條。
1944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這裡成了保衛大悟山根據地的主戰場,新四軍第五師將士在李先念師長的率領下,浴血奮戰,三戰三捷,取得了保衛大山寺戰鬥的勝利。其崇山峻岭之上,仍有戰壕壁壘遺蹟,登其山,至其境,似有置身於當年烽火硝煙中之感。1949年初,國民黨禮山縣政府,為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將寺廟拆毀,用於構築碉堡,故寺毀址存。解放後,為緬懷革命先烈,人民政府在大山寺山巔,建立了“大山寺保衛戰革命烈士紀念碑”,供後人憑弔。
禪寺新殿禪寺新殿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和“愛國愛教”的宗教政策感召下,有識之士方金柱兄弟於2007年,毅然投巨資重修“九龍禪寺”。經過一年的開發建設,三座大殿已凌空聳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