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僮子戲

九華僮子戲

九華僮子戲是流行於江蘇省如皋市九華鎮及其周邊的一種戲劇,屬於通劇的一種。始於唐朝貞觀年代。九華僮子戲演唱的特色以出家官為開台戲,出家官由三人組成,第一個上台的只跳不開口,第二個第三個人上台向台下觀眾道幾句吉祥如意的好話,跳加官結束就開場演唱整台大戲,大戲結束後再打唱具有地方語言特色的 “蓮花落”進一步活躍氣氛,民眾稱僮子巫人演唱的戲叫僮子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華僮子戲
  • 所屬類別:通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

歷史淵源

九華僮子戲始於唐朝貞觀年代,僮子巫人的山堂就在平潮雲台山向北的九華山,其僮子巫人活動地點稱“洪山堂”,僮子巫人拜的是東嶽大帝,他們起初是以坐堂會說唱形式,拿妖捉怪,驅邪叫魂,頭戴黃紙折成的黃錢帽子,腰束八幅紅羅裙,手拿神刀,邊唱邊舞,並寫出多少祈告蒼天消災降福的告示表文,其表文告示有赦文、蓋文並打上巫人的大印,大印上刻的是“雷霆都司”四個字,表示表文上有了印到陰曹地府及天庭凌霄寶殿才能生效。從做堂會又發展到出廟會,有僮子巫人領頭的出會隊伍有幾百人組成,前有蚌殼精跳腳小丑,有穿龍套衣的衛士鳴鑼開道,前呼後擁,中間是八人大轎抬的東嶽大帝,走村串戶,祈告蒼天神靈消災降福,保佑天下太平、五穀豐登;後面有挑花籃的旦角,還有踩高蹺的小伙子,邊唱邊舞,行會結束後便搭台唱戲,演唱的主要內容是勸世文。

文化特徵

九華僮子戲與通州僮子戲形似神不似,南通西北部有近兩百多萬人口,語言複雜,九華僮子戲以南通西北部語言為基礎,採用鑼鼓、鬧缽、嗩吶為伴奏的打擊樂器,但打擊樂器是採用的單鍵敲打形式,在唱法上採用的是七字、十字押韻的唱詞,其七字調分為七字平腔、七字書腔、七字悲腔、七字聖腔、七字行路腔、七字快腔,七個字為一句,四句為一段,除七字外就是十字調,十字唱腔其實是二十個字為一整句,前十個字為上排鑼鼓,前十個字唱完採用四棒敲打為過門,接唱下句十字,唱完後採用挑心鑼鼓,十字調分別為十字悲腔、十字花腔、十字快腔。如皋僮子戲受多種語言的影響,比如沿江一帶的圩田地區,唱腔就像地方山歌號子;還有如皋如城周邊的語言,唱出來的音調洪亮、清脆、奔放;如皋東南部的口音唱出來的音調與通州相似;還有如東西部和如皋東部的音調起著捲舌口音,但主體都是使用的方言土語,其僮子調是俚曲小調,粗亢奔放,與地方文化、風俗民情息息相通,民眾愛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