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節仙艾

相傳以前,湯陰縣城東南的伏道扁鵲廟里住著一位姓張的守廟人,他在扁鵲墓地旁種了幾畝“九節艾”,長出來以後,這種艾草竟有理氣血、逐寒濕、止血、溫經、安胎的神奇功效,從而被許多郎中引為藥用。這種艾草也被大家稱作“仙艾”。

相傳以前,湯陰縣城東南的伏道扁鵲廟里住著一位姓張的守廟人,他在扁鵲墓地旁種了幾畝“九節艾”,長出來以後,這種艾草竟有理氣血、逐寒濕、止血、溫經、安胎的神奇功效,從而被許多郎中引為藥用。這種艾草也被大家稱作“仙艾”。
時光到了東漢末年,漢獻帝得了一種奇怪的嘴疼病,請來了當時最擅長針炙的外科名醫華佗。華佗看了看獻帝的嘴,對守候的旁人說:“趕快派人張貼詔書,尋九節艾”。詔書張貼後,被這位看守扁鵲廟的人看到,馬上從扁鵲墓旁艾園中挑選了上等的九節艾,進獻給朝廷。華佗急忙用艾製成艾絨給獻帝進行針炙。治療幾次,獻帝的嘴疼病很快痊癒。他非常感謝華佗和獻艾人,專門召見了姓張的獻艾人,並下旨擴種扁鵲廟的九節艾。
幾年後,獻帝路過湯陰,還專程到扁鵲廟看了看,再次酬謝了獻艾人,叩拜了扁鵲石像,並吟詩一首:
艾草芊芊,植於盪南。
療我唇兮,佑工身健。
<!--end--><!--en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