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無為

九無為是一種佛教術語,意思是九種無為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無為
  • 外文名:Nine inaction
  • 隸屬:佛教術語
概述,九無為,(1)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空無邊處無為,識無邊處無為,無所有處無為,非想非非想處無為,緣起支性無為,聖道支性無為,

概述

佛教術語,<一>即九種無為之意。無為者,謂本來恆存,無因緣造作,不為生、住、異、滅四相所遷之實在法。九者即: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空無邊處無為、識無邊處無為、無所有處無為、非想非非想處無為、緣起支性無為、聖道支性無為等。乃小乘之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所立。此中,擇滅無為即簡擇力,乃依智慧力而得之滅;非擇滅無為乃緣缺法不生時所顯之滅;虛空無為以無礙為性,不障礙他法亦不為他法所障,周遍於有形之物體中,恆常不變;空無邊處無為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無為即四無色所依之定體。彼能依之五蘊,原為有為法,今就其所依之處,故立為無為;緣起支性無為與聖道支性無為乃十二緣起及八聖道支之理法。緣起支、聖道支雖為有為法,然其理法寂然不動而無變易,故立為無為。(異部宗輪論、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
<二>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不動無為、善法真如無為、不善法真如無為、無記法真如無為、道支真如無為、緣起真如無為等。小乘化地部之所立。此中,前三者及後二者與大眾部等之說同;不動無為乃離定障之苦樂受所顯之滅;善法真如無為乃感善法之愛果,所感之理真實如常;不善法真如無為感不善之非愛果,理法真實如常;無記法真如無為乃不感無記果之理,常然不變。上述之善法、不善法、無記法等真如無為之體雖各一,而其性皆善。(異部宗輪論、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146頁
FROM:【佛光大辭典】

九無為

(1)擇滅無為

謂墮雜染的有漏諸法,若要澈底的消滅他,需要智慧的揀擇力,由此擇力,去除煩惱的系縛,得到離染的寂滅,滅雖就所滅的惑染講,但實際是指的不生滅的實體。

非擇滅無為

就有為諸法說,每一法都有生起的可能,但往往因了緣缺,致使某一法永不得生,由不生故,得一非擇滅無為。這所得的無為,不是由慧力所揀得的,所以名為非擇滅。如此時本有眼根見色引發眼識的可能,然因專注於聲的關係,使這時的眼識無法得生。一切法是在不斷的生滅中的,這時眼識不生,那就永遠沒有生起的希望,因為以後雖還有眼識作用的生起,但已不是這時所生的眼識了。

虛空無為

這是以無礙為他的自性的。無礙為性的虛空,不是與色相對的虛空,而是不藉因緣本自存在的虛空無為。由於他的本身無礙,所以也就不妨有礙的色法於中生滅了。

空無邊處無為

此空就是虛空。由行者厭離色界質礙的粗障,欣求無礙虛空的靜妙,修得無邊的空觀,斷生色界的煩惱,離去色界的質礙,所顯示出的無為,名空無邊處。此為有情心行的所依處,是極微細的五蘊,所以說無色界有色。

識無邊處無為

行者得前無邊空觀後,進一步的厭前所觀的外空,舍外空相,內觀心識,與無邊心識相應,此無邊心識,為有情的依處,是為識無邊處無為。

無所有處無為

行者得前無邊識觀後,又覺心識仍為一大累贅,於是進而厭其心識,觀諸心識都無有所,心與無所有相應,此無所有,為有情的依處,是為無所有處無為。

非想非非想處無為

識無邊處是有想,無所有處為非想,行者經過無所有處的階段,再進一步觀察,舍前有想,名為非想,復舍無想,名非非想。行者得此境界,無所愛樂,泯然絕寂,清淨無為,是為非想非非想處無為。此四所以都名無為,因是生無色者的所依,雖能依的微細五蘊,是有為無常的,而所依的四無色處,卻是無為常住的,因不論什麼有情上生無色,他恆恆時常常時都為其所依的,這所依性,成為必然的理則,所以說名無為。

緣起支性無為

緣起對緣生說的,雖二者同指十二支的因果性,但大眾們,依‘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聖教,說緣起為無為法,緣生為有為法。因從因果的必然性,推論到必然性的所以,認為必有一常住不變的理則在;因果生滅的必然,無非是循這理則的必然而發現的,所以緣起是無為。

聖道支性無為

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等,是解脫生死、斷除雜染的唯一要道,所以經中稱為古仙人道,他既是一切聖者所共行的古道,自也有其必然的理性、常住不變的法則在,這不變的理性,就是八正道。‘八正道,不但合乎道德的常道,而且就是古仙人道,有永久性、普遍性,是向上、向解脫的德行的常道’(印順《佛法概論》)。所以聖道支性是無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