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九江姑塘海關舊址,修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九江姑塘海關舊址毀於日軍炮火中,剩下一套由三棟歐式樓房懷抱而建的院落。
2014年,九江廬山區啟動了對姑塘海關舊址全面修繕和保護工程。
建築格局
九江海關是中國近代海關中推行稅務司制較早的海關之一,九江姑塘海關舊址見證了中國關稅制度的演變:由常關到海關。是考古已發現國內僅見的海關文化遺產類型。九江姑塘海關舊址處於鄱陽湖入長江唯一黃金水道的通商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穿越亞歐大陸中俄萬里茶道的第一關,因其地處鄱陽湖水系出長江交匯口的交通樞紐地位,決定了其在萬里茶道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空間節點的遺產價值。
九江姑塘海關舊址背倚姑塘山,登高可上炮樓,遠眺鄱陽湖。舊址由三棟西式磚木建築組成,分別為徵稅處、行政管理處、宿舍。周邊建有圍牆,將建築連線並圍成完整院落。建築均為四坡頂,青石瓦片,建築的內結構全部以木質結構為主要框架,以金屬連線件構成,均採用木質門窗,牆面外飾小鵝卵石,裝飾典雅,結構牢固,後方山上有監督“逃避徵稅”的炮台。舊址占地面積約2028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51平方米。
主要建築
徵稅處
徵稅處臨湖東側,其兩側為辦公室,北部為職員宿舍。徵稅處矩形平面,牆體為青磚砌築,外牆鵝卵石貼面,富有裝飾效果。勒腳線以下和門套為整齊的花崗石塊石,此即“姑塘石”,由當地高壠石工打制。
辦公樓
辦公樓在徵稅處兩側,兩層,四坡水屋面。
宿舍
宿舍為平房,四坡屋頂。紅色水磨石牆裙,牆面光滑,牆轉角處處理成弧形。屋面為青石板瓦,青石板瓦出自星子,為石灰岩青龍灰岩。建築結構採用磚木結構,木屋架為三角形屋架。
文物遺存
九江姑塘海關舊址的展示館內陳列出刻有“姑塘文昌宮”字樣的殘碑。
歷史文化
九江姑塘海關
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在大姑塘設立鈔關。“湖廣往江西船,若在九江納稅,至大姑塘即驗票放行;江西至湖廣船,在大姑塘納稅者,亦如之”。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10月,繼任全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前來長江,先後在漢口和九江兩地,設立江漢海關和九江海關。由於起初“往來納稅均由上海關徵收,分撥湖北、江西”,經過赫德再次來長江策劃和籌辦,清鹹豐十二年(1862年)12月21日,九江海關開關徵稅,近代九江海關正式成立。外國侵略者操作下的海關,不僅總攬了海關行政管理權,而且掌握了港務、港政管理權。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九江常關併入九江海關,姑塘關也在被並之列,成為洋人把持的九江海關的分關,現存姑塘海關就修建於這一時期。民國五年(1916年),南潯鐵路、浙贛鐵路通車後,貨物運輸的重心由水路轉入陸路,姑塘的功能開始漸漸衰退,並逐漸退出歷史的舞台。
歷史價值
九江姑塘海關舊址為江西省境內唯一的保存較為完整的近代海關,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價值,是研究近代西式海關建築的標本,同時亦是承載著中國近代開埠和中俄萬里茶道遺產價值的歷史見證物。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九江姑塘海關舊址位於江西省九江市
濂溪區姑塘鎮姑塘半島。
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九江姑塘海關舊址,路程約21.1千米,用時約4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