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棟十八井大宅院

九棟十八井大宅院

九棟十八井大宅院位於新豐縣潭石村興昌圍。興昌圍離新豐縣城約十公里,離廣州也就一百多公里路。興昌圍緊靠新豐江,在古時是個交通要道。未建新豐江發電站時,新豐江可以通航到東江,然後經東江到惠州、廣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棟十八井大宅院
  • 位置新豐縣潭石村興昌圍
  • 始建:清康熙初年(一六六零年)
  • 竣工:雍正初年
歷史,風格,

歷史

九棟十八井始建於清康熙初年(一六六零年),至雍正初年竣工,歷時八十多年。它的創建者為該村溫氏開基先人、清朝初期曾任布政使司的溫可中。後來溫可中的兩個兒子也做過朝廷的六品官。因一家人中三個人都做過六品官,所以當地有“三世六品”的典故。
據溫氏後人口碑資料,當時,溫氏家族在鄰近的河源等地購置有二百多公頃良田。而他們建起的這座九棟十八井大宅院也成為方圓百里規模最大、最宏偉的建築。
九棟十八井建築用地約五公頃,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很有氣勢。建成橫三棟、縱三棟,名謂九棟,共有一百六十六間房屋;每三棟各有六口天井,共為十八井,故稱九棟十八井。它的整體平面基本上是一個大的橢圓形,接近現代的田徑體育場,但比體育場要大得多。中間主體部分為房屋建築,屋前為長方形禾坪,再往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後是半圓形的山坡或林地。
九棟十八井大宅院

風格

大宅院建築模式按原設計為九棟正方直進後樓,因第四棟規劃用地原業主不肯轉讓給溫氏祖宗,故建成橫三棟、縱三棟,名謂九棟。每三棟各有六口天井,共為十八井。 建築用地共70多畝。牆體樓閣均使用火磚到頂。屋心房間部分採用卵石用石灰沙漿砌築,亦有部分用泥磚砌牆。
天井,檐階用長石條嵌鑲。大廳堂使用青石柱文撐著木質支架。中棟大廳三棟為主建典範,金字木架均雕龍描鳳;前棟兩個廂房,用屏風板4塊代牆,每塊屏風皆刻有山水、花鳥、人物浮雕。可惜於2003的1月間某晚被賊人盜走。 中間三棟正門兩側設有前廊,均用青石作支柱,雕樑畫棟;左側雕刻畫面是“按察司官員出巡圖”,長龍人群前呼後擁,吹吹打打,右側雕刻畫面是“狀元衣錦還鄉”,熱門非凡,氣勢壯觀。
樓閣的窗是用大青石打鑿成的,刻有龍盤虎踞窗戶。大廳門框門檻全用青石精刻,門檻石板上刻有駿馬圖、千姿百態。正大廳上方懸著一塊“竹梧堂”金字匾。中心棟大門上掛著刻有“三世六品”鍍金匾,中廳棟樑懸掛著“奉天敕命”鍍金牌匾。大廳堂內的火磚牆,全部火磚經過人工細磨光面。
九棟十八井的施工、選料十分精細,據傳,大廳堂內的火磚牆,全部火磚經過人工細磨光面,當時規定一個小工一天只能磨三隻磚,要的是精工出細活。
九棟十八井大宅院
據了解,溫氏族人從九棟十八井建成之日起,就一直在圍屋內安居樂業。九棟十八井也一直保存有許多寶貴的文物資料,可惜在文革時大部分被毀。從新中國成立至今,該圍屋共培育出二十多名大學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