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九曲詞三首
其一
許國從來徹廟堂⑴,連年不為在疆場⑵。
將軍天上封侯印⑶,御史台上異姓王⑷。
其二
萬騎爭歌楊柳春⑸,千場對舞繡騏驎⑹。
到處盡逢歡洽事,相看總是太平人。
其三
鐵騎橫行鐵嶺頭⑺,西看邏逤取封侯⑻。
青海只今將飲馬⑼,黃河不用更防秋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徹:達。廟堂:朝廷。
⑵不:語助詞,無義,用以足句和加強語氣。如《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毛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為:奮戰之意。疆場:戰場。一作“壇場”。若作“壇場”,則用漢高祖劉邦築壇拜韓信大將軍之典(見《漢書·高帝紀》),指哥舒翰連年無不因為以身許國而登壇拜將,率軍出塞靖邊。
⑶將軍:指哥舒翰。天上:指天子。封侯印:指天寶十二載(753年)五月收復九曲後,唐王朝進奉哥舒翰為涼國公。
⑷“御史”句:言哥舒翰天寶八載(749年)加攝御史大夫後,天寶十二載(753年)八月又進奉西平郡王。
⑹繡騏(qí)驎(lín):人工繡制的麒麟狀的道具,猶今日舞龍、獅之類的活動。騏驎,即“麒麟”,神話中的吉祥之獸。
⑺鐵嶺:不詳所在。可能是西部邊塞的一座山名,也可能是泛指險峻的山嶺。
⑻邏逤(suò):又作“邏娑”,唐時吐蕃之都城,即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⑼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東北部。唐時臨吐蕃東北邊境。
⑽防秋:唐時突厥、吐蕃等遊牧民族常在秋季馬肥兵壯時入侵中原,唐亦調重兵防守。《新唐書·陸贄傳》:“西北邊歲調河南、江、淮兵,謂之防秋。”
白話譯文
其一
將軍以身許國一直為朝廷所依賴,連年無不因為報答朝廷奮戰疆場。
天子已為將軍頒發封侯印,御史台上又加封異姓王。
其二
萬騎爭唱著《楊柳春》,千場對舞著繡麒麟。
到處盡遇到歡樂和洽的事情,彼此相看都是無憂無慮的太平人。
其三
鐵騎橫行在鐵嶺頭,往西看著邏逤想封侯。
青海湖如今將飲馬,黃河也不用重兵防守。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三首詩頌揚了哥舒翰的收復九曲之功,主要寫了此後邊患不存,邊民得以安居樂業的和平景象和歡樂氣氛。詩中歌頌了哥舒翰的巨大功績,描寫了盛大而熱烈的軍民歡慶場面,也體現了收復九曲的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
第一首頌哥舒翰之巨大功績和顯赫地位。哥舒翰以身許國,“廟堂”所賴,連年拜將,奮身疆場,終因功業至偉,封侯進王。此與高適追求“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官”(《塞下曲》)之目標相一致。故其敬佩、欽慕發自深衷,造語高華,氣勢雄偉。第二首寫和平來臨,普天同慶之壯麗場面。“萬騎爭歌”,“千場對舞”,場面十分壯麗;“楊柳”迎春,“麒麟”騰躍,氣勢十分熱烈。三、四句中各用一“盡”字、“總”字,與一、二句中“萬騎”“千場”相呼應,將普天同慶,軍民同歡盡情渲染。同時,詩人對戰爭之強烈詛咒,對和平之由衷讚頌亦不容掩飾。第三首贊哥舒翰部眾之壯志。哥舒翰能夠成功,實非一人之力,所憑藉者有眾部下之“橫行”建功之志,而戰爭之最終目的,乃在爭取和平:“青海”成為放牧之地,“黃河”不用重兵把守。這就是唐朝取得九曲之戰勝利的意義所在。
高適這組詩中對哥舒翰的讚頌並非溢美之詞,當時廣大百姓亦對哥舒翰頌揚有加,如西鄙人在《哥舒歌》中唱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就算在哥舒翰死後,唐德宗還對其子哥舒曜說:“爾父在開元(實兼天寶)時,朝廷無西憂。”(《新唐書·哥舒翰傳》)全詩於整飭中見流暢,音調響亮,節奏明快,詩人將壯麗之場景,熱烈之氣氛,奔放之激情熔於一爐,一氣呵成,聲情並茂,瀰漫著一種樂觀豪邁之詩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