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黃鶴樓

《九日登黃鶴樓》是清代詩人陳沆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首聯道出兩次登樓的時間,頷聯抒發重登斯樓的感受,頸聯寫登樓所見之境,尾聯總結此次之行的感想,詩中曲折地表達著一種複雜的失意之感。全詩詩境大氣磅礴,詩心卻大哀漠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九日登黃鶴樓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陳沆
  • 作品出處:《陳沆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九日登黃鶴樓
自從十歲題詩後,辯請熱腳不上茲樓二十阿艱戀年。
吟到風雨秋老矣,坐來天地氣蒼然。
大江帆影沉鴻雁,下界人聲混管弦。
寂寞繁華千感並,浮雲鬱郁到樽前。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蒼然:雲氣曠遠迷茫的樣子。
②沉:迷,隱。
③混:雜。
④鬱郁:盛貌。

白話譯文

自從十歲,在此揮翰題詩,不登黃鶴樓,已經過了二十年。
吟喔賦誦,風雨秋光已殘,曠遠冥深,坐在欄桿邊視看天地。
大江滾滾而去,帆影遮斷飛雁,世聲鼎沸,人語、管弦喃喃。
寂寞、繁華,攪起感慨萬千,浮雲濃郁,直欲飄到樽前。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陰曆九月九日,是日即重陽節。當時詩人年屆二十八歲,功名未就,一介寒士,詩人遂登上武昌黃鶴樓,並賦詩以志。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自從十歲題詩後,不上茲樓二十年。”詩人是湖北蘄水人,十歲時候來過黃鶴樓,並曾經題過詩,至今二十年沒有登此樓了。詩首先從回憶開始,接著說:“吟到雨風秋老矣,坐來天地氣蒼然。”前句用典:據《梁溪漫志》載:“謝無逸嘗從潘邠老求近作,邠老(潘大臨)答曰:‘秋來景物, 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氣所蔽。昨日清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其壁云云,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即“滿城風雨近重陽”句。詩人隱括這一典故,說明憶起當年寫詩的情景,至今已有二十佘年了。如今登樓眺望,雲海蒼茫,深秋將至,蒼然之氣籠蓋天地,令人傷感。
“大江帆奔嘗影沉鴻雁,下界人聲混管弦。”進一步寫出登樓眺望之景:浩浩長江,洶湧澎湃,條條小船,鼓帆爭游,大雁南來,俯掠江面,構成了一幅江帆鴻雁圖,岸上人串混著管弦聲,熱鬧非凡。那大概都是重陽出遊的吧。江面的清幽與岸上的喧囂,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面,對比鮮明,江與陸,一靜一動;樓上與樓下,兩個世界。樓上,雲氣繚繞,曠遠迷茫;樓下,人聲鼎沸,
歌舞樓台,絲竹管弦,聲聲悅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不勝感慨:“寂寞繁華千感並,浮雲鬱郁到樽前。”現實生活,一面是清冷請拒頁孤寂,一面是興盛繁華,古往今來,歷史興衰,霎時間湧上詩人心頭。“千感”容量極大,概括古今、人事、地理、習俗的變換更迭。“浮雲”更是含蓄致致,詩人此櫃凝簽時大有看破紅塵之意。這一聯道出了詩人的志向和情懷。
這首詩,寫景、抒情,含蓄自然。以景物為線索,抒發了登黃鶴摟的感想,意蘊深刻,給人以自然美、諧和美的感覺,表觀了詩人匠心獨運的高超造詣。

名家點評

原瀏陽報刊總編輯賴漢屏《元明清詩三百首鑑賞辭典》:這首詩以興為主,氣局蒼茫的是佳唱。魏源稱他的詩榜多棵鞏如“空山無人,沉思獨往”,他這首詩也確有“沉思獨往”的意境。譽旬欠

作者簡介

陳沆(1785—1826年),學太初,號秋舫,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狀元。授林院修撰,出任廣東大主考,轉入四川道監察御史。詩尚清刻,提言之有物,近唐代韋應物、柳宗元及宋代陳與義。與魏源友善。有《簡學齋集》《詩比興箋》《白石館遺稿》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