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鱵學名為九洲下鱵(hyporhamphus intermedius,Cantor,1842),是一種頜針魚目鱵科下鱵屬的魚類,廣泛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個體不大,是罕見的小型食用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九洲下鱵
- 拉丁學名:hyporhamphus intermedius
- 別稱:間下鱵、九州鱵、針魚、穿針魚、針桿子、補網師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輻鰭魚綱
- 亞綱:新鰭亞綱
- 目:頜針魚目
- 亞目:飛魚亞目
- 科:鱵科
- 屬:下鱵屬
- 種:九洲下鱵
- 分布區域:西北太平洋
- 英文名:asian pencil halfbeak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體細長,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的4.3-5.7倍、體高的11.8-14.0倍。鼻孔突不呈絲狀。下頜延長成喙狀,喙長略等於頭長。眼前溝單一,不向後分支。上下頜有微細單峰齒,但下頜後部有三峰齒。第一鰓弓上鰓耙數為26-36。體被圓鱗;側線位低,於胸鰭基底下方,有一向上分支,向上延伸至胸鰭基底;背前鱗50-64。鰾為單室型。背鰭與臀鰭對在,後位,臀鰭起點在背鰭第1-3軟條的下方,背鰭有13-16軟條,臀鰭有15-19軟條;胸鰭較短;腹鰭短小,胸鰭基底至腹鰭基底之間距為腹鰭基底至尾鰭下葉基底的0.9-1.15倍;尾鰭淺開叉,下葉略長於上葉。體背呈淺灰藍色,腹部白色,體側中間有一條銀白色縱帶,無垂直暗斑;喙為黑色,前端為明亮的橘紅色。體長可達15.1cm。
生活習性
生活於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瀉湖、礁沙混合區的水域表層,棲息於水下0-10米,是小型上層魚類,會成群洄游到河口區及江河湖泊中。以浮遊動物為食,也吃昆蟲。
分布
九州鱵廣泛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北至日本本州及中國黃海,南至中國南部。
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鱵的肌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等,鮮肉入藥具有滋陰、補氣、解毒之功效,
主治陰虛內熱、盜汗、五心煩熱(結核肺)、久潰瘍瘡、不易收口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