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始建西華寺,輝煌西華寺,行走西華寺,劫殤西華寺,毀滅西華寺,再生西華寺,
始建西華寺
九峰山究竟以何出名,就邑人而言知之甚少,即使達者一二,也只能述其大概而已。
有史志記載,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西湖靈隱寺高僧楚圓卓錫到邑,時邑境內地廣人稀、山巔聳翠,荊棘叢生。他步人南營地方,見九峰棋布,峰峰生形各異,雖峰凹均長滿參天古樹,但可看出山峰之形有似白象、有似青獅、有如群鹿、有像金鐘等等。他卓仗攀荊進入山凹,又見主峰東下一麓,宛如一朵盛開蓮花,地形奇特古怪。他在濃密的林蔭下一點陽光也看不到,只感到空氣濕漉漉的,不時聞豹吼震山,禽嗚貫耳,泉水淙淙,尤如游龍清唱。深澗內箐水涓涓,清澈見底。石上長滿苔蘚,嘆為虎豹蟠踞之地。沓無人行之跡。楚圓看後,決心在此建一佛寺,便向當地士紳討地。這即是九峰山有佛寺之始。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藥王菩薩的化身——寧波天童山天童寺靈藥慧宗禪師受師命到雲南弘傳臨濟宗,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富民九峰山,在將蓮花峰周圍之望霞峰(南極峰、壽星峰)、天馬峰(勢至峰)、熊耳峰(淨瓶峰)、寶缽峰(缽盂峰)、金鐘峰(接引峰)、白象峰、秀獅峰、群鹿峰、仙鶴峰等九個山峰約6000頃地建西華寺。
輝煌西華寺
康熙八年(1669年),護國西華禪寺全寺建成,共有天井18個,堂舍計有大雄寶殿、彌勒殿、觀音殿、廂房、禪堂、方丈室、廚房、庫房和普同塔,有僧眾40餘人。主要殿宇結構屬明代宮殿式建築,斗拱發寸,飛檐翹角,頗為壯觀。每挺有柱子5根,又通稱五腳落地,禪舍一百二十餘間(民間算法),名曰西花禪寺。西花禪寺在清鹹同兵變中被燒毀,重建後,更名為護國西華禪寺,仍以九峰山通稱聞名。
九峰山因人傑地靈,香火日盛,善男信女布施踴躍,寺之地租和自耕所產糧食在重建後己擴大至200餘石(10萬市斤有餘),僧眾達70餘人。
昔日靈藥祖師除開創九峰山之外,也曾在其它地方建寺度僧,相繼在縣內建有靈鳥寺、天台寺、靈隱寺、普濟寺、白塔寺、白龍寺等6個九峰下院。在昆明五華山建有五華寺.小東門建有青門寺.海源莊建有海源寺,永仁縣建有靜德寺,玉溪市建有靈照寺,貴州省建有黔靈寺,廣西省建有門忠寺……。九峰山除在縣內建有6個下院外,還在縣外、省內建了6個下院,在廣西,貴州、四川3省建有下院6個,故有九峰山十八下院之說。清道光年間,九峰山常住僧眾達120餘人。
自九峰山下院建成之日起,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省內外各下院住持均由九峰山本堂安排或認可。除鹹同兵變中九峰山寺院被燒、僧眾被殺而無力管轄外,各下院均隸屬於九峰山。
九峰山土地廣、僧徒多、租石多,18個下院遍及西南邊陲,此乃九峰之一名也!
行走西華寺
九峰山寺的建築群體大致為:由南營西行里許進入林蔭道,再行800餘米便是祿運塘,塘左下側有塔一座,塔上有靈藥祖師親書“普同塔”3個草字。由塔右上30餘級台階,便是一座浮雕精緻的三門四柱牌坊。坊上鑲有清康熙翰林院張應承親書“九峰慧照”楷書的大匾一塊。此4字寫得有骨有肉,於沙筆中顯露出紅日慧照九峰之神奇。進入牌坊是一大天井。天井中有建寺時靈藥祖師親手栽培的圓梅樹一株。到解放前梅樹依然生長得茂盛,梅樹高3丈許,有2人合抱粗。又上11級台階到大山門,大山門和天王殿一體,兩門坊掛有一聯云:“打破疑團,放開眼界,山川草木含妙諦;了澈心境,憑恁抬頭,日月星辰放光明。”山門外塑有哼哈二將,門內塑有四大金剛,正中一間正麵塑有彌勒佛,背麵塑有韋陀菩薩,彌勒佛兩旁柱子上掛有擔當和尚一聯云:“開口便笑,笑古笑今萬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兩邊山牆上各鑲有丈六高、九尺寬的砂石碑一幢,左山牆一碑記載建寺經過、納徒、下院建址等情;右山牆一碑記載九峰產業、租佃、法子、繼承規章簡要等情。山門、韋陀菩薩頭頂高懸一匾,分別為靈藥祖師所書“西花禪院。威鎮三洲”8個楷字,兩邊抱柱聯云:“下心無法,足問負責阿誰;上佛是魔,且道降個什麼?”天王殿後是一大天井,由天井上6級台階是大雄寶殿,殿門頭上掛有國民政府內政部長周鐘岳親書“大雄寶殿”四個楷字的大匾一塊。大雄寶殿裡面塑有釋迦牟尼佛和阿難、迦葉二弟子,背麵塑有觀音坐像。觀音菩薩上方懸有長沙府尹舒應昌親書“蓬州臧院”一匾和抱柱聯云:“到此相遇,旦目囂險,領略得幾點落花,數聲鳥啼;從難後定,一時想向,醉不完松間明月,竹下清風。”由大殿後門而出,門上方懸有一匾,為九峰山高僧醒喚頭陀親書“大自在”3個行草大字。殿後又是一大天井,上6級台階有正殿5間,左右廂房各5間,為轉閣樓式建築,正殿中一間塑有毗盧遮那佛,左塑文殊,右塑普賢,兩邊廂房為香客憩室。殿後又有一大天井。上8級台階進入“人虎都睡著了”圖,圖上有題詞云:“你也睡,我也睡,大家都來睡,睡到天荒地老時,善惡暴戾淚”。由長方形天井西北進一門,出門又是一院為方丈院,有方丈室3間,庫房3間,由方丈室過一巷,出巷有一院,正房3間為廚房,廂房2間為鹹萊房,順鹹菜房山牆有一通道,出通道西有一院為女居士、女傭工住房及薪炭房,北一院為男傭工住房、碾磨房和畜廄。
由通道西出是後山門,再往西下是挑水路,東下百二十米遠到大山門。由大山門西側的18羅漢殿至小山門西南之間,建有亞部堂一院。接待香客和高人雅士的寮房一院。待客房為轉閣樓式建築,正房中一間的走廊外,懸掛著民國二十六年富民縣長徐倬雲撰書的“即心是佛”一匾和民國三十五年李根源撰書的“華南勝境”一匾。
九峰山與西山、峨嵋山等名山古剎的殿宇、院落建築布局迥然有別:西山、峨嵋山採用散在建築,各為一體:而九峰山則是在蓮花麓集中建築,殿宇各為一院,如花瓣般錯落有序,既是一大建築群體,又互不相連,還院院相通,而且主要正殿用木之粗、長,殿宇之高、廣、深,光度之明亮,在全國的寺院中,及九峰者甚少,此乃九峰之二名也!
寺內佛像、香爐、大鐘、雲板、一應燈台、盅、杯和一切生活用具均為銅製品,並件件鑄制有“九峰山"字樣。彌勒佛、哼哈二將、四大金剛、觀音等佛像淨高4.2米,釋迦牟尼佛淨身高8.2米,阿難、迦葉佛各高7米,堪稱莊嚴。且各佛像均按佛譜鑄造,尊尊栩栩如生.實屬世界彌珍,此乃九峰山之三名也。
劫殤西華寺
鹹同兵災中,九峰山殿宇被毀58間,僧人被殺死23人,余者散走或傷殘,僅剩信芝和尚殘住九峰。一切佛像和銅鑄的制具器皿被毀,其中一部分被盜賣於昆明李響鈴家。
同治十三年,瞭然和尚回九峰。光緒十三年,海月和尚又回九峰,開始重修被毀殿宇,重塑佛像。民國十一年(1922年)海月和尚圓寂,九峰山由照開和尚住持,納徒有普道、普信、普印、普彥、普淨、普增、普會7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照開和尚圓寂,九峰山由普道住持.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普道納徒7人,其俗家弟子1人。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2月13日富民縣宣布解放時,九峰山西華禪寺共有大小院子(天井)19個。殿宇130餘間,僧人36人。重建後各佛像均按九峰山原佛像譜塑就,但僅有釋迦牟尼佛、阿難、迦葉三尊的肩膀以上系用銅鑄,其餘佛像皆為泥塑金身或石雕而成。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普道師曾到昆明尋訪李響鈴家後人,問有無鹹同兵災中收購的九峰山器皿餘存。答曰時已久遠,雖當時收購時已立冊收藏,但後來認為均屬生活用具,價值不大,早已毀矣!
毀滅西華寺
據普道師介紹,其於民國八年(1919年) 11歲時,隨師父照開到九峰山.民國二十三年任九峰山住持。民國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徐倬雲任富民縣長期間,請菜街段國樣主修縣誌。普道師在九峰山一面積財重修或重建殿宇,一面抽空,續有兩幢大碑記,併到九峰山各下院蒐集各寺興衰掌故,主持編修了第一部《九峰山志》。土地改革時勒令他交出後,不知落於何人之手。
據原縣委組織部副部長余秀東介紹,他於1956年任南營支部書記,縣上通知他組織人拆九峰山。拆前清點護國西華禪寺共有大小殿宇128間,釋迦牟尼佛與阿難、迦葉的銅頭,大的是16個人抬,頭部中空能容3個人在裡邊躲雨,連腳都淋不著。整整抬了3天,才從九峰山將3個佛頭抬到南營高級社。尤其是那口大鐘,36個人抬,抬了9日才抬到南營高級社的空場上。1958年“大煉鋼鐵”,九峰山原來未拆完的殿宇全部被拆光,周圍的名木古樹全被砍伐。佛頭與大鐘由管理區派人來敲爛交給煉銅廠。結果大鐘無法敲爛,後來是用粟炭將鐘架起來燒紅、打爛後交給煉銅廠。
再生西華寺
2008年,崇化大和尚發願再開山重建西華禪寺,在富民縣委、縣政府的關心下九峰山西華禪寺得以恢復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