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黃龍世界自然遺產區地質及水循環系統研究》是由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區域地質調查隊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葛文彬、范曉、郭建強、楊俊義、曾令新、吳昊、彭東、曹俊、徐志文、辜寄蓉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寨溝、黃龍世界自然遺產區地質及水循環系統研究
- 成果登記號:20020136
- 第一完成單位: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區域地質調查隊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20020136 |
項目名稱 | 九寨溝、黃龍世界自然遺產區地質及水循環系統研究 |
第一完成單位 |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區域地質調查隊 |
主要完成人 | 葛文彬、范曉、郭建強、楊俊義、曾令新、吳昊、彭東、曹俊、徐志文、辜寄蓉 |
研究起始日期 | 1998-01-01 |
研究終止日期 | 2000-05-01 |
主題詞 | 水循環;九寨溝;地質 |
任務來源 | 05; |
成果摘要
取得的主要進展有: 1.從生態環境的角度進行了系統地研究: (1)確立了區內"三帶三片"的區域構造格局,構成了景區特殊的區域地質構造背景;系統研究了區內的地質結構、構造,查明了區域地質背景(包括岩石的物質組成、結構和構造),闡明了地質作用與成景作用的關係,總結了區域構造演化特徵和各事件的地質規律,重塑了造山作用過程和景區自然景觀的演化歷程;(2)深化了第四紀地質和新構造運動的調查與研究,合理劃分了第四系成果類型,建立了區內第四紀地層序列,進而闡明了景區旅遊景觀的形成過程和環境變遷;(3)查明了區內地貌的形態、組合特徵、物質組成、成因類型和形成時代,為景區景觀成因提供了新的認識或見解; 2.進行了景區水環境預測模擬,岩溶通道空間分析模型及地質災害模型的建立; 將灰色系統理論套用於水資源動態分析,並進行了趨勢預測;將模糊綜合評價套用於岩溶通道空間分析和地質災害評價,並採用GIS方法提取評價因子和進行因子疊加,方法實用有效,最終的預測結果真實可信,為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3.初步解答了長期困擾人們的疑慮??九寨溝的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 根據九寨溝湖泊多年水位動態監測表明,流域內的水文地質下墊面穩定。長海、熊貓海水位的變化是大氣降雨波動的結果,長海在九寨溝流域起著一個大型水庫的調節作用。由此可見九寨溝的水體景觀普遍處於穩定發展狀態之中。4.利用水體天然同位素進行了水循環系統示蹤,配合流量監測、水化學對比分析手段進行了綜合研究;查明了景區水文地質下墊面特徵、水循環系統規律和動態,為九寨溝、黃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了翔實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