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關,是指萬里長城二百關里最著名的九個大關,分別是: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娘子關、平型關、雁門關、嘉峪關、武勝關、友誼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大關
- 定義:萬里長城二百關里最著名的九個大關
- 分類: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娘子關、平型關、雁門關等
- 屬性:大關
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娘子關,平型關,雁門關,嘉峪關,武勝關,友誼關,
山海關
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是萬里長城的起點.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達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創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據史料記載,山海關自公元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棵備挨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
明末女將己連付軍秦良玉、武舉吳三桂等鎮守過山海關。
居庸關
在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長城要口之一.
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
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裡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郁茂,山鳥爭鳴。綺麗的風景,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時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現存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後又屢經繕治。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駛金櫃山巔,周長4000餘米,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設施齊備。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築設施。
清末以後,居庸關關城建築逐漸荒廢,但雄偉的關城及眾多的歷史遺蹟,卻為人們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敞開了一個視窗。
紫荊關
在河北省易縣紫荊嶺上.
長城的關口之一。位於中國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刪禁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櫻店艱,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宋時名金陂關 ,後因山多紫荊樹而改名。位於居庸關、倒馬關之間,與二關號稱內三關。原關門之門券上有“紫塞荊城”4字石刻,現已傾圮。 “紫塞荊城”4字石刻仍在,在紫荊關鎮南面。
娘子關
在山西省平定縣東部.
平型關
在山西省繁峙縣東北邊境.
平型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位於大同靈丘縣西南方,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151年)修築。平型關城虎踞平型嶺上,呈正方型,周圍九百餘丈,南北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真謂峻岭雄關。這裡又因發生了震驚中處的平型關戰役而聞名。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銳的板垣師團主力在平型關遭到了林彪將軍率領的八路軍的全力攻擊,在此一役殲滅日軍近千人,毀敵汽車100輛,大車200輛,繳獲步槍10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戰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戰利品。這是中國抗戰開始後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它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人心,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它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遲滯了敵人的進攻,迫使敵人進至渾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轉移到平型關方向,因而有力支援了平漢鐵路和同蒲鐵路友軍的作戰,使已陷入敵圍的出擊部分郭宗汾部得到支援,免於被殲之險厄。雅棗察陵
雁門關
位於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 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連線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府判夜可惜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
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陵膠地埋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流傳至今。
嘉峪關
在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嘉峪山東南麓,長城終點.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瓮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
武勝關
.在河南省信陽縣南部.
中國古代大別山與桐柏山之間重要隘口。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南35公里,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南鎖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勝關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南朝齊稱武陽關。唐稱禮山關,後復稱武陽關。清始稱武勝關。與東之九里關,西之平靖關,合稱義陽(今信陽)三關。武勝關地處險□,附近山巒交錯,群峰環結,關城以山為障,鑿山成隘,古以 “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騎”形容其險。歷來為南北抗衡之地,行師必由之道。南北朝時期,梁、魏為取得關隘要道的控制權,曾在三關相持,反覆爭奪數十年。南宋開慶元年(1259),忽必烈率軍渡淮河,攻大勝關,宋軍憑關據守,攻不得克,後因戍兵棄關南逃,方越關南下直取鄂州(今湖北武昌),逼南宋求和,結“鄂州之盟”。今有京廣鐵路經此。
友誼關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為中國通向越南的交通要道.
友誼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
友誼關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
早在漢朝這裡就已經設關,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初叫雍雞關,後改名界首關、大南關,明朝設鎮南關。1953年1月,經當時的政務院批准,改稱睦南關。1965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友誼關。1995年2月,經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05月25日,連城要塞遺址和友誼關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雁門關
位於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 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連線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
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流傳至今。
嘉峪關
在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嘉峪山東南麓,長城終點.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瓮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
武勝關
.在河南省信陽縣南部.
中國古代大別山與桐柏山之間重要隘口。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南35公里,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南鎖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勝關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南朝齊稱武陽關。唐稱禮山關,後復稱武陽關。清始稱武勝關。與東之九里關,西之平靖關,合稱義陽(今信陽)三關。武勝關地處險□,附近山巒交錯,群峰環結,關城以山為障,鑿山成隘,古以 “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騎”形容其險。歷來為南北抗衡之地,行師必由之道。南北朝時期,梁、魏為取得關隘要道的控制權,曾在三關相持,反覆爭奪數十年。南宋開慶元年(1259),忽必烈率軍渡淮河,攻大勝關,宋軍憑關據守,攻不得克,後因戍兵棄關南逃,方越關南下直取鄂州(今湖北武昌),逼南宋求和,結“鄂州之盟”。今有京廣鐵路經此。
友誼關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為中國通向越南的交通要道.
友誼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
友誼關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
早在漢朝這裡就已經設關,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初叫雍雞關,後改名界首關、大南關,明朝設鎮南關。1953年1月,經當時的政務院批准,改稱睦南關。1965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友誼關。1995年2月,經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命名為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05月25日,連城要塞遺址和友誼關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