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中國文論轉型:接受研究的視角

《九十年代中國文論轉型:接受研究的視角》選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文論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文學的本質、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的邊界、中國文論的身份,對它們進行深度的挖掘,討論了二十世紀最後十年間中國文論演化或日“轉型”的過程,並將自身置於歷時與共時的坐標中。在歷時軸上,顧及八十年代甚至此前的中國文論;在共時軸上,緊密聯繫同一時期的西方文論,通過比較的視角,用自己的觀點,論述這一“轉型”並構建它自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十年代中國文論轉型:接受研究的視角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205頁
  • 開本:16
  • 定價:38.00
  • 作者:陳慶祝
  • 出版日期:2009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170011X, 9787511700117
  • 品牌:中央編譯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九十年代中國文論轉型:接受研究的視角》是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陳慶祝,安徽泗縣人,副教授,現任教於東莞理工學院。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獲文藝學碩士學位、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學位。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員,主要從事文學理論、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化理論研究。先後在《文藝研究》、《文藝爭鳴》、《當代文壇》、《外國美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十多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解構與建構、接受與利用——90年代文論轉型的話語策略
第一節 90年代文論轉型的思想背景
一、“轉型”與“範式革命
二、“現代性”終結?
三、“反思的審慎的現代性
第二節 90年代文論轉型的生成語境
一、90年代的社會和文化的“轉型”
二、90年代的文學轉型
三、審美主義文論的困境
第三節 90年代文論轉型的話語策略
一、現代文論的生成路徑
二、90年代文論的話語策略
第四節 文化接受中的闡釋和接受研究的方法
一、文化閱讀中的闡釋及客觀性
二、文化接受的分類

第二章 文學本質的播散
第一節 後現代在中國及其對文論本質問題的影響
一、貌合神離的複數後現代主義
二、選擇的意義:我們需要何種“後現代”?
第二節 後現代語境中的“世界文學
一、“世界文學”:比較文學的前設目標?
二、回到原典:歌德和馬克思的“世界文學”的內涵
三、差異性與“世界文學
四、全球化時代的文學/文化交流
第三節 解讀審美型文論:一個後現代的視角
一、話語中心:真實/幻象?
二、審美型文論的有限性
第四節 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的話語選擇
一、關於“文學的本質”問題的爭論與對話
二、反本質主義能走多遠?
三、視角主義與有限本質論:文學理論選擇的可能性

第三章 鬆動的邊界——文化研究的興起及文化批評對審美批評的挑戰
第一節 意味深長的“邊界”之爭
一、盟友的出位
二、文化研究與文藝學之爭:從幾個相關概念談起
三、簡短的評價
第二節 文化批評對審美批評的補充和拓展
一、文化批評的政治性訴求
二、文化批評的大眾化轉向
第三節 大眾文化的中國形態與文化研究
一、西方對“大眾文化”的界說
二、大眾文化的中國變體及大眾文化研究
三、中國的文化研究的限度

第四章 中國文論身份的想像性建構
第一節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化身份建構
一、“身份/認同”釋義
二、文化身份/文化認同為何成為一個“問題”?
三、全球化時代文化身份的建構邏輯
四、90年代的中國文化身份/文化認同問題
第二節 “失語”與“轉換”:中國文論身份的建構努力
一、“失語”的診斷及對診斷的質疑
二、“失語症”的醫治:“轉換”與反駁
第三節 文論功能:文論身份建構的邏輯起點
一、文論何為?
二、90年代文論的功能缺失
三、“轉換”中的錯位
四、文論身份建構的幾點反思
結語:文論轉型、學術論爭與共同話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二、90年代的文學轉型
按照前文對90年代轉型文論“反思的審慎的現代性”的定位,“現代性”也可以成為考察與文論轉型相關的90年代文學的一個關鍵字。在西方社會,“現代性”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而文學是形塑現代民族國家、構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的最早也是最有力的媒介。在20世紀的中國,“現代性”也是中國文學的一個主要話題,而文學的“民族/國家敘事”的變化則反向地折射了文學中“現代性”的變遷。因此,90年代各類文學中“民族/國家敘事”的變化成為我們考察90年代文學轉型的一個途徑。
按照一種通常的構成性分類,文學可以分為主流文學、精英文學、大眾文學。從80年代到90年代,這三類文學中的“民族/國家敘事”顯示了不同的變化軌跡。
主流文學是國家權威意志和利益、國家正統意識形態在文學上的代表,是“民族/國家敘事”的主要承擔者。在80年代的文學格局中,主流文學一度處於絕對主導的位置,這從80年代的各種文學思潮命名(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改革文學)中的政治意識形態色彩即可略見一斑。

後記

為這本小書寫一篇後記,並不是要對本書的內容再畫蛇添足,也不是要回味自己為此所付出的勞動,而是因為本書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這篇博士論文是我求學過程的一個結果,其間眾多的人給予了我溫馨的支持和幫助,願意藉此機會向他們表達我的感激與謝意!
論文能如期完成,首先要特別感謝我的導師劉象愚先生。多年以前,劉老師審議過我撰寫的關於馬爾庫塞的碩士論文,參加了我的碩士論文答辯。記得我去取修改意見的那個晚上,在劉老師家狹小的客廳,劉老師和我長談到深夜——談論文、談西馬、談讀書。多年以後,有幸在劉老師的直接指導下完成博士生階段的學習,劉老師淵博的學識、學者的風範、長者的寬容讓我受益不盡。雖然現在劉老師已經退休,但正忙於償還多年欠下的“債務”。當這本書即將出版之際,我猶豫地請他為本書作序,他欣然應允。感動之餘,我把這一切看做是“師生的緣分”。
我要感謝我的碩士導師梁仲華先生。20多年以前,正是先生把我領人了文論學習和研究的這塊天地。畢業以後,先生一直關心我的工作和生活。當我再次回到北師大讀書時,先生經常詢問論文的寫作進度,毫無疑問,論文的如期完成與先生的督促有關。

序言

慶祝的博士論文即將發表,他約我寫序,從什麼角度切入呢?我躊躇。
慶祝在碩士階段讀的是文藝學,理論是他的專攻,博士階段轉到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來,在我的名下,但理論的探索依舊是他的方向,因此,他做關於文論的題目就十分自然了。
由於他這篇論文關涉文論,這使我想到了一些有關文論的問題,或許可以借這篇小序稍微申說一下。
所謂文論,當然是指關於文學的基本理論。記得大學時讀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好像覺得什麼是文學、什麼是文學理論之類的基本問題已經弄清楚了,可這些問題現在卻又重新成了問題,變得面目模糊了。這好像並非我一人的感覺,不少學人似乎都有同感。什麼原因呢?我想大概可以作兩面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