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作戰指揮上的基本原則》於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政治局通過。這是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起草的關於軍事戰略問題決議的前兩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乙作戰指揮上的基本原則
- 時間: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 人物:毛澤東
- 出處: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
內容,注釋,出處,
內容
(一)戰略防禦時:
1.反對單純防禦,執行積極防禦。
2.反對先發制人,執行後發制人(一般的)。後發制人,即誘敵深入,不是所謂“機會主義的單純防禦路線”(寧都會議[1]及其後),而是內線作戰的正確原則。
(二)戰略進攻時:
1.反對機會主義的估計不足,為擴大戰果而奮鬥(當由戰略防禦中的反攻轉到戰略的進攻時,以及在整個戰略進攻的過程中,均應為擴大戰略上的戰果而奮鬥),為奪取先機而奮鬥。
2.反對冒險主義:
(1)適可而止,保證已得的勝利(已得勝利是可能喪失的)。
(2)把陣地轉到新的方向去,使處在兩個大戰鬥間的紅軍得著暫時的休息,使蘇區得著擴大,並把擴大蘇區的任務同創造戰場迎接新的戰鬥的任務聯繫起來。把兩個以上的蘇區打成一片和消滅蘇區中間及其附近的白色據點(打土圍子),不是所謂“機會主義的動搖”(一九三二年黨報[2]),而是執行了正確的方針。
(3)發展形勢中的推進政策,波浪式的發展,有陣地有後方的發展(即是所謂“鞏固地發展蘇區”,所謂“同時擴大,同時深入”),反對冒進政策(敵我對比許可時是例外)。
(4)打城市及敵人鞏固了的陣地是有條件的,過去反“上山主義”反“東北路線”[3]是錯了的(一九三二年)。
(三)一般原則(不論防禦時或進攻時):
1.反對只“打”不“走”的拚命主義,又要打,又要走,自然走是為了打的。戰爭方式的游擊性,即沒有固定戰線,這是由於技術條件落後而決定的中國紅軍作戰的特點,也正是過去軍事指導的長處。在這裡反“游擊主義”是錯了的。第五次反“圍剿”中企圖建立固定戰線是失敗了。拿這一戰線的暫時失利(地方被占)換得別一戰線的勝利,這一戰線的問題也就可以解決了(地方是可以恢復的)。
2.爭取這種可能,迅速改變紅軍的技術條件,使沒有固定戰線的狀態改變為一般有固定戰線的狀態,運動戰還是運動戰,但大大減少了游擊性。沒有這個現代的條件,要徹底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是不可能的,對於改變技術條件的消極是不對的。
3.運動戰是基本原則,反對“不讓寸土”的保守主義的陣地戰,主力紅軍大踏步進退是不可避免的、需要的。
4.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戰略上一個拳頭打人,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消滅戰;反對分兵主義,反對兩個拳頭主義,反對戰略上的“全線出擊”,反對擊潰戰(戰略的及一般戰役的)。
5.戰略的持久戰,戰役的速決戰,反對戰役持久戰,反對“拚消耗”。
6.要有充分的休息訓練,反對無益的急,學習必要的慢。
7.要有充分的戰鬥準備。
8.依情況決定指揮方法,統一決心下的分割指揮是容許的、需要的。
9.拿戰略方針去指導戰役戰術方針,把今天聯結到明天,把小的聯結到大的,把局部聯結到全體,反對走一步看一步。
10.軍事委員會在軍事範圍內有完全的權力。
注釋
[1]寧都會議,指中共蘇區中央局一九三二年十月在江西寧都召開的會議。這個會議為貫徹執行中共臨時中央的"左"傾冒險主義的進攻路線,錯誤地批評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方針和他反對紅軍攻打中心城市,認為紅軍應向敵人統治力量較弱、黨和民眾力量較強的贛東北發展的正確主張。會議要求紅軍在國民黨軍合圍之前主動出擊,以奪取中心城市,爭取江西首先勝利。會後,毛澤東被調做政府工作,接著又被撤銷了紅軍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的職務。
[2]黨報,這裡指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周報>。該報在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版的第三十七、三十八期合刊上發表了《在爭取中國革命在一省與數省的首先勝利中中國共產黨內機會主義的動搖》一文。
[3]一九三二年三月中旬,毛澤東在贛縣江口召開的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總結打贛州的經驗教訓時,指出打贛州是錯誤的,提出紅軍主力應向敵人力量比較薄弱、黨和民眾基礎較好、地勢有利的贛東北發展根據地的主張,遭到會議多數人的否定。這個主張被要爭取所謂一省數省首先勝利的“左”傾冒險主義者稱為“上山主義”、“東北路線”。
出處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抄件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