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隙》是沈括所寫的一篇文言文。該文言文告訴我們事情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中,如果總是沿襲老一套,那么肯定會反受其害的。
基本介紹
漢語詞語,沈括作品,原文,原文注釋,原文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漢語詞語
- 趁閒空。
隋 李德林 《從駕還京》詩:“玄覽時乘隙,訓旅次山川。” - 利用機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中·鳩摩羅什》:“ 什 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無言。”
《新唐書·劉黑闥傳》:“每乘隙奮奇兵,出不意,多所摧克。”
清 祁寯藻 《痘詩付彭孫》:“遂令工豎巧乘隙,出入鼻潛膏肓。”
凌力 《星星草》第二六章:“幾次挖掘長壕,有時因為壕未挖成而被捻軍乘隙突過,有時因為捻軍調頭遠遁而未奏效。”
沈括作品
原文
濠州定遠縣1一弓手,善2用矛,遠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擊刺,常蔑視官軍,唯與此弓手3不相下4,曰:“見必與之決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5,適值6偷在市飲酒,勢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觀者如堵牆。久之,各未能進。弓手者忽謂7偷曰:“尉8至矣,我與汝皆健者,汝敢與我尉馬前決生死乎?”偷曰:“喏9。”弓手應聲刺之,一舉而斃10,蓋乘其隙也。
又有人曾遇強寇斗,矛刃方接11,寇先含水滿口,忽噀12其面,其人愕然,刃已揕[zhèn]胸。後有一壯士,復與寇遇,已先知噀水之事,寇復用之。水才出口,矛已洞13頸。蓋已陳芻[chú]狗14,其機已泄,恃勝失備,反受其害。(選自《夢溪筆談》)
原文注釋
- 濠州定遠縣:地名,今屬安徽。
- 善:擅長。
- 弓手:又稱弓兵,宋代地方治安軍之一。
- 不相下:你不服我,我不服你。
- 村步:村埠頭。步,通“埠”,碼頭。
- 值:恰逢,正趕上。揕[zhèn]:用刀劍等刺。
- 謂:對……說。
- 尉:縣尉,維持本縣治安。
- 諾:表示同意、遵命的應答聲。
- 斃:死。
- 接:接觸。
- 噀[xùn]:含在口中而噴出。
- 洞:貫穿。
- 已陳芻[chú]狗:“結芻為狗,巫祝用之”;“芻狗”,古代祭祀用的以茅草紮成的狗。結草為狗,巫祝祭祀時用,用後即棄之。這裡指“識破機關”,已經過時。
原文譯文
濠州定遠縣有一個弓兵,善於使用長矛,遠近同行都畏服他的技能。有一個小偷也善於擊刺,常常蔑視官軍,惟與這位弓兵技藝不相上下,說:“與弓兵相見一定要進行生死決鬥。”一天,弓兵因公事來到碼頭,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來勢迅猛,不可躲避,就拖矛來斗,圍觀的人很多。許久,兩人都僵持不進。弓兵對小偷說:“縣尉來了。我和你都是好漢,你敢和我在縣尉馬前決一生死嗎?”小偷說:“好。”弓兵話剛落舉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殺,大概是趁其分神不備而勝利。
又有人與小偷爭鬥,雙方兵器相交,小偷先含一口水在嘴裡,忽然噴在對方臉上,愕然之間,刀已穿胸而過。後來一個壯士又遇上這個小偷,已經預先知道他有含水噴人的一招,小偷果然又使出此種伎倆,水才出口,壯士的長矛已經貫頸刺出,立斃小偷。大概他已經識破機關,機謀已泄,依仗詐術失去防備,反受其害。
作品賞析
所謂“盜亦有道”,上文中有兩個恰恰是“強盜無道”,或因傻楞喪命,或仗藝欺人反失其命,皆是“下三爛”之類,小聰明之流。又名《權智》《弓手與小偷》
寓意:事情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中,如果總是沿襲老一套,那么肯定會反受其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