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大學的神仙眷侶--蔣禮鴻與盛靜霞

之江大學的神仙眷侶--蔣禮鴻與盛靜霞

《之江大學的神仙眷侶--蔣禮鴻與盛靜霞》是2012年杭州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宋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之江大學的神仙眷侶--蔣禮鴻與盛靜霞
  •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 頁數:325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宋濤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58649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蔣先生與盛先生同在杭州大學中文系執教三十餘年,傳道授業,誨人不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兩位先生堪稱傳統學人的典型代表。一位才子,一位才女,在抗戰的風雲中相識相愛,在五十年的風雨中相愛相守,直至雙雙謝世,還相約將遺體捐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這樣的境界是何等令人嚮往、令人尊敬,這樣的人生也應讓更多的人知曉並從中得到啟迪。鑒於此,杭州市政協文史委以第一手資料,精心編輯出版了《之江大學的神仙眷侶--蔣禮鴻與盛靜霞》這本反映蔣、盛兩位先生精神生活的書。
蔣先生、盛先生不但是志同道合、著作宏富的學者,而且是一對情深意篤、相濡以沫的“神仙眷侶”。早年盛先生在選擇自己的終身伴侶時,嚮往趙明誠、李清照夫婦“歸來堂”的情意綿綿,認為得一“文章知己”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在尋尋覓覓中,最終與蔣先生結為終身伴侶。 蔣先生與盛先生同在杭州大學中文系執教三十餘年,傳道授業,誨人不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兩位先生堪稱傳統學人的典型代表。一位才子,一位才女,在抗戰的風雲中相識相愛,在五十年的風雨中相愛相守,直至雙雙謝世,還相約將遺體捐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這樣的境界是何等令人嚮往、令人尊敬,這樣的人生也應讓更多的人知曉並從中得到啟迪。鑒於此,杭州市政協文史委以第一手資料,精心編輯出版了《之江大學的神仙眷侶--蔣禮鴻與盛靜霞》這本反映蔣、盛兩位先生精神生活的書。相信《之江大學的神仙眷侶--蔣禮鴻與盛靜霞》的出版面世,對於在當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肯定大有裨益。

圖書目錄

序言
生平傳略
自傳
粉蝶飛迷千里路,落花飄下一聲鐘——盛靜霞的詩意人生
神仙眷侶
含淚寫金婚
回憶點滴
憶雲續錄
無盡緬懷
情悲意深悼先生——蔣禮鴻先生追思會舉行
十二年風雨憶父親
絲路花雨
最後的奉獻
鄭樓雨露 永銘心腑——記早年與雲從師的一段從游
鞠躬盡瘁 死而不已——紀念國學大師蔣禮鴻兄
行為世法 經為人師——悼念蔣禮鴻先生
病中師生情
永遠值得珍惜的精神遺產——悼念蔣禮鴻教授
百年幾見月當頭
學術評介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評介
貴在有所發明——蔣禮鴻先生的精品意識
沉潛書卷 不騖聲華——記蔣禮鴻教授
舊作呈現
關於《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讀書隅見
談談我的讀書體會和治學途徑
中央大學師生軼事瑣記
一個荒誕而又真實的故事
夢斷衡陽
讀杜甫《秋興》八首札記三則
詩詞流芳
《懷任齋詩詞·頻伽室語業合集》選錄
《頻伽室語業》——抗戰組詩賞析
筆墨怡情
從書札談到蔣先生的書法藝術
蔣禮鴻先生遺墨書法篆刻藝術初探
附:蔣禮鴻、盛靜霞書法作品及信札
附:友人信札

後記

蔣禮鴻先生遺墨書法篆刻藝術初探
宋一洲
一、蔣禮鴻先生的生平與學術
蔣禮鴻先生(1916—1995),字雲從,室名懷任室、雙瓶室。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敦煌學家,浙江嘉興人。早年由嘉興秀州中學保送之江文理學院(後改為之江大學)國文系,受業於鐘泰、夏承燾、徐昂諸先生,深得治學三昧。沉潛文史,兼長詩詞,尤精於文字訓詁與古書校釋。解放後一直在杭州大學中文系任教,1978年超升(由講師直接晉升)為教授,1986年評為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分會顧問,浙江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後任名譽會長),《漢語大詞典》副主編,《辭海》編委兼語詞分冊主編。
蔣禮鴻先生精通訓詁、音韻、目錄、校勘,其俗語詞研究馳名中外,生平著述大致可以分為幾類:訓詁類有《敦煌變文詞義通釋》《義府續貂》《類篇考索》等;古書校釋類有《商君書錐指》《校勘略說》《誤校七例》等;辭書編纂類有《辭書三議》《論辭書的書證及體現辭彙源流的問題》等。此外還有《古漢語通論》(與任銘善合著)、《目錄學與工具書》兩種教材行世。
在長期的治學生涯中,蔣禮鴻先生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思想和鮮明的學術風格。他秉承乾嘉學派謹嚴、踏實的學風,言必有據,無徵不信,博雅精要。平生篤於深求,恥於浮誇,以求學術完美之境。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淡泊名利,篤於情義,畢生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以發展學術與獎掖後學為己任,他的高尚品格與精湛學術至今仍為學界敬仰與傳誦。
二、蔣禮鴻先生遺墨及其特點
蔣禮鴻先生仙逝距今已十六年,主要留存下來的墨筆書法作品大約不到三十件,毛筆書稿作品大約二十餘冊(件),絕大多數為鋼筆和原子筆書寫的手稿原件,現存無慮數千頁。現在這些遺墨大多保存在先生哲嗣蔣遂府上。
先生遺存下來的書法碑帖主要有十餘種,從這些字帖出版的年代來看,不少是民國早期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碑帖。其中有民國四年商務印書館版《趙文敏書急就篇一冊》、民國十一年上海有正書局版的《宋拓索靖月儀帖》、民國二十年三月神州國光社版《漢熹平石經》、北京富晉書社版《影印定武蘭亭趙臨十三跋》(內有任銘善先生兩處鑑定手記並有印蛻)、民國二十五年中華書局版《舊拓唐歐陽率更令正草九歌千文》、文物出版社1965年4月版《北宋蘇軾答謝民師論文帖》(封面有王煥鑣先生贈送題記)、1964年朵雲軒版《虞世南中楷字帖》、1973年8月上海書畫社版《大楷選字本字帖(二)選自趙孟頻“膽巴碑”》、1973年9月上海書畫社版《唐人摹蘭亭序墨跡三種》、1975年12月版《王羲之傳本墨跡選》《唐拓十七帖》等。
作為書法作品的墨筆作品,大多是蔣禮鴻先生白書自作詩詞作品、題贈作品和題寫書名等。這些書法大多是先生閒暇時的一些遣興之作和應酬之作,但也頗可反映先生的性情和書法修養,是得以管窺他書法藝術的主要墨筆材料。還有少量傳世的書法手札,頗可一窺其書法功底和個性特色,也是他書法藝術的重要體現。不少早年毛筆書寫的書稿抄本,則充分體現出他的治學態度和書法與文字功夫,是研究他在書法學習和研究方面的重要材料。
作為三十年前蔣禮鴻先生的學生,筆者有幸拜觀了這批先生流傳下來的珍貴遺墨。受蔣遂仁兄的委託,筆者對先生的遺墨書跡進行了梳理、分析和初步的研究。
三、蔣禮鴻先生遺墨的書法篆刻藝術初探
從目前可以見到極為有限的一些墨筆書法作品來看,絕大部分是行書作品,部分是章草意味較濃的作品,小篆作品僅見一件。形式最多的是條屏,其次是橫批和斗方,還有一些題名與題簽。作為手稿或手札一類的毛筆書法,大多是精湛的小楷,少量是行草,其中有的蠅頭小楷直徑在二毫米範圍內,令人有觀止之嘆。
作為一代著名學者,蔣禮鴻先生有眾多不朽著作嘉惠學林自不待言。從他目前的遺墨來看,絕大多數也是以清俊小楷書寫的著作手稿。如蔣禮鴻手抄鐘泰先生的《校定管子侈靡篇》書稿、手抄盧允武《語助》書稿、《一萼紅詞》手抄稿等,皆端正雋永的小楷書寫完成,觀之可令人玩索良久,嘆為觀止。而手抄盧允武《語助》書稿則可斷定出自王羲之《小楷黃庭經》。《校定管子侈靡篇》書稿則呈現出一種明顯的章草筆意,應是蔣先生臨習《趙文敏書急就篇》之後書法發生變化以後的作品。此正所謂文字結構在學問家早已爛熟於胸,出手即成其形,無有些微的猶疑和生澀,故能精彩紛呈,字字珠玉。
另外,還有一件沒有署名的文稿《世足止變說》,就是以其秀穎的墨筆小楷書就的。這件小楷的結體和用筆幾乎與歐陽詢的《舊拓唐歐陽率更令正草九歌千文》如出一轍,可以斷定蔣禮鴻先生青年時代必定於此帖下過很大工夫。這些書法作品是先生中青年時期的墨跡典型。
而從書體來分析,他的楷書作品並不多。目前能看到的僅有晚年的《海納百川》屏條和《題名》籤條等。這幾件書法可以看出是其晚年大約70歲以後書寫的,行筆老辣中帶樸拙,結體和用筆均見唐初歐陽詢的瘦硬骨骼和清俊筆力。
自作詩《湖上》四尺對開斗方行草可謂是先生現存的一件書法精品。此詩收入《懷任齋詩詞》,全文如右:“秋風嫋嫋起微瀾,湖上荷花靜欲仙。俗客暫來疑有約,冷吟初就倩誰聯。浣娃白浸波中足,飛鷺輕拖柳外天。我自臨淵無所羨,不看桂餌下淪漣。”這件作品整體行氣寬舒,行筆流暢,字型緊結,是先生晚年具有自己風格特點的代表f生書法作品。這裡可以看出先生對歷代碑帖的研究心得和自我性情的表達,也可以看出其出入晉唐宋元各家、融冶一爐後獨特風貌。這件作品具有鮮明的文人書法的書卷氣息,也有內斂、冷逸的個性色彩,從結體到筆法可以看出明顯的章草筆意特點,與蔣先生的尚簡求精的人格特徵頗為契合。
另一件條幅《柳絮池塘淡淡風》則與這件作品一樣,也是這一時期的典型行草書精品。這件作品似乎更加符合蔣先生做學問“要言不繁”的特點,直書一句,布局上居然沒有絲毫的單調和平乏,落個窮款與之呼應,更見其飄逸和孤傲!也是蔣先生某種人格的體現。
小篆屏條莊子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目前先生留傳下來的唯一一件篆書作品。題款“鎪青囑書漆園語”,表明是為夫人所書,應該是為某種事情有所思悟而為。這張作品全用中鋒藏鋒筆法書就,結體也是標準小篆的結構,惟章法比較自然,對稱中不呆板,端正處見空疏,落款也恰到好處,可見先生於章法也是熟稔於胸。這件作品也頗似黃賓虹先生的篆書,古拙里見天趣,婀娜中含剛健。
先生中年後因兒子蔣遂喜愛篆刻,也曾悉心指點,從文字學到篆書,從反手書寫篆字上石到親自奏刀,也留下了幾方印章。目前先生留下的常用印部分是自己篆刻的,也有幾方名號印和室名印為畏友任銘善(心叔)先生篆刻的,另有幾方是委託西泠印社刻的(均無邊款)。
其中一方“懷任齋”白文室名印是先生手書上石、蔣遂奏刀完成的父子合作之作。此印分朱布白亭勻,筆畫方圓相濟,頗有秦圓漢方融為一體的感覺。另一方朱文閒章“敝帚”則頗有戰國銅印的風格特點,字法亦有金文簡練質樸的意味,布局上也體現出簡拙特點,而且金石味很足,刀法多變而老辣,可謂先生篆刻代表作品。另外還有“雲從暮景” “飛鴻” “鴻”等朱文印,也多體現出形簡意繁的文人藝術特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書法篆刻對於蔣禮鴻先生來說可謂是“餘事”,甚至大多是不經意之作。很多時候是師友唱和以及較親近的學生所索而揮毫,大多又是隨書隨贈,先生自己家裡幾乎沒有幾件作品留存下來。因此,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先生作品十分有限,所作的分析和研究也就只能局限在已知的作品範圍內。由於筆者的學養不足,遠不能對先生的藝術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錯誤在所難免,這裡拋磚引玉,希望學者方家不吝賜教!
2011年10月

序言

上世紀80年代初,我曾就學於杭州大學中文系。當時,蔣禮鴻先生已被國務院批准為暫緩退休的教授,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終身教授,主要是帶研究生;盛靜霞先生因身體原因已退休。我雖然沒能親聆兩位先生的教誨,但先生的修養、學識、人格一直令我非常敬仰。特別是蔣先生《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等著作,是授課老師推薦的語言文字學必讀的教科書。雖然由於學淺才疏,難得其中精義,卻為我的專業學習指引了方向,終生受益。最近,市政協文史委擬編輯出版《之江大學的神仙眷侶——蔣禮鴻與盛靜霞》一書,囑予為序,榮幸之餘,又感惶恐。翻看這本文集,開篇就是生平傳略,文章不長,卻概括了蔣先生、盛先生所經歷的詩意人生和學術追求,讀後更加令人敬仰。
蔣先生早年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曾任教於之江大學、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前中央大學、杭州大學。精於語言文字學、敦煌學、辭書學,治學嚴謹,成就斐然。早年他所撰寫的《商君書錐指》獲得民國政府教育部“著作發明及美術品”三等獎。《商君書錐指》直到現在還被中華書局選人《諸子集成》一版再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本著作的學術水平。晚年代表作《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獲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吳玉章獎一等獎。《通釋》代表了敦煌語言文字研究的一個高峰,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關注。日本學者稱之為“研究中國戲曲小說之津梁”,美國學者譽為“步人敦煌寶庫的必讀之書”。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蔣先生自1959年出版《通釋》後,一直不斷對它進行修訂,前後總計五次。在晚年,雖年事已高,痼疾纏身,仍手不釋卷,夜以繼日地伏案筆耕,為振興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像紅燭般燃儘自己的生命。
盛先生畢業於前中央大學,曾任教於白沙女子中學、前中央大學、之江大學、杭州大學,是為一代“南雍才女”。有前中央大學著名教授汪旭初評論說:“中央大學出了兩個女才子,前有沈祖蕖,後有盛靜霞。”盛先生的詩詞不但寫得清新婉約,而且多關注時事,在抗戰期間所寫四十首《抗戰組詩》氣勢磅礴,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誓死救國的必勝信念。她與夏承燾先生合著的《唐宋詞選》2012年又有再版,仍然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蔣先生、盛先生不但是志同道合、著作宏富的學者,而且是一對情深意篤、相濡以沫的“神仙眷侶”。早年盛先生在選擇自己的終身伴侶時,嚮往趙明誠、李清照夫婦“歸來堂”的情意綿綿,認為得一“文章知己”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在尋尋覓覓中,最終與蔣先生結為終身伴侶。
蔣先生與盛先生同在杭州大學中文系執教三十餘年,傳道授業,誨人不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兩位先生堪稱傳統學人的典型代表。一位才子,一位才女,在抗戰的風雲中相識相愛,在五十年的風雨中相愛相守,直至雙雙謝世,還相約將遺體捐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這樣的境界是何等令人嚮往、令人尊敬,這樣的人生也應讓更多的人知曉並從中得到啟迪。鑒於此,杭州市政協文史委以第一手資料,精心編輯出版了這本反映蔣、盛兩位先生精神生活的書。相信此書的出版面世,對於在當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肯定大有裨益。
是為序。
杭州市政協主席 葉明
2012年9月於杭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