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愛沙尼亞戰爭,愛沙尼亞反對丹麥統治的戰爭。
基本介紹
- 名稱:丹麥愛沙尼亞戰爭
- 參戰方:愛沙尼亞、丹麥
丹麥愛沙尼亞戰爭,愛沙尼亞反對丹麥統治的戰爭。
丹麥愛沙尼亞戰爭,愛沙尼亞反對丹麥統治的戰爭。因為宗教問題,立沃尼亞(包括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一部分)地區陷於分裂。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早就積極參加使波羅的海東部地區基督教化的十字軍活動。1219年,得到立沃尼亞基督教的寶...
丹麥-愛沙尼亞戰爭,丹麥國王對愛沙尼亞發動的一場宗教戰爭。利沃尼亞(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部分地區)南部地區在基督教化過程中由於宗教信仰不同而出現分裂。在利沃尼亞佩劍騎士團和里加主教支持下,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1170~1241)組織十字軍遠征受俄羅斯東正教影響的愛沙尼亞。1219年,丹麥大軍渡過波羅的海直指雷瓦爾即塔林。由於...
愛沙尼亞暴動,亦稱“聖喬治日暴動”。愛沙尼亞農民反抗外來貴族壓迫的武裝鬥爭。1219~1227年,丹麥一愛沙尼亞戰爭後,占領大片愛沙尼亞土地的丹麥和德意志貴族壓迫愛沙尼亞農民,不斷發生農民反貴族暴力事件。1343年4月23日,即聖喬治日,愛沙尼亞的哈廖瑪縣爆發了大規模農民暴動,並擴大到包括烏瑟爾島在內的周圍地區。暴動者...
愛沙尼亞起義 愛沙尼亞起義,丹麥所屬的波羅的海沿之愛沙尼亞人,不堪丹麥的民族和階級壓迫。1343年,爆發大規模起義。愛沙尼亞人對丹麥堅持長達2年的戰鬥,漸漸無力支持而遭失敗。1346年,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以1.9萬馬克銀價,將此地賣給條頓騎士團。
利沃尼亞戰爭(Livonian War),是由於俄國沙皇伊凡四世(伊凡雷帝)為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和波羅的海東岸土地而與利沃尼亞騎士團、波蘭、立陶宛(1569年合併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和瑞典、丹麥-挪威聯合王國進行的戰爭。持續時間從1558年開始,至1583年以俄國的最終失敗告終。事件背景 立窩尼亞(今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大部地區)...
丹麥國旗被稱為“丹麥人的力量”。傳說 根據丹麥的史詩記載,這面旗幟並不是由人設計,而是從天而降的。在1219年丹麥與愛沙尼亞的戰爭中,處於劣勢的丹麥軍隊看見這面旗幟從天神的指縫中飄揚而下,一個丹麥士兵將其高高舉起,丹麥軍隊便反敗為勝。從此這面旗幟就成為丹麥民族的象徵。今天丹麥每年的6月15日都還要...
丹麥與愛沙尼亞的戰爭中,處於劣勢的丹麥軍隊看見這面旗幟從上帝的指縫中飄揚而下,國王瓦爾德瑪二世將其高高舉起,丹麥軍隊便反敗為勝。從此這面旗幟就成為丹麥民族的象徵,丹麥國旗被稱為“丹麥人的力量”。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慶祝盛典。基本介紹 每年的6月15日是丹麥的國旗日。意義與影響 丹麥國旗是現今各國國旗之...
13世紀中葉到16世紀中葉,愛沙尼亞被德意志十字軍征服,成為立窩尼亞的一部分。16世紀末,愛沙尼亞的領土被瑞典、丹麥和波蘭瓜分。17世紀中葉,瑞典占領了整個愛沙尼亞。1700—1721年間,彼得大帝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與瑞典進行了長期的“北方戰爭”,最後打敗瑞典,迫使瑞典簽訂《尼什塔特和約》,割占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民族(愛沙尼亞人)形成於12世紀—13世紀,自13世紀初開始,愛沙尼亞先後被丹麥、條頓騎士團、卡爾馬聯盟、瑞典、波蘭立陶宛聯邦等國家或政治勢力來回征服統治,領土亦被各個勢力所瓜分,愛沙尼亞所使用的旗幟亦隨著統治者的變換而進行相應變動。1700年—1721年,俄羅斯帝國為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同瑞典帝國爆發了“大...
1016年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攻占英格蘭全境,並建立了版圖包括挪威、英格蘭、蘇格蘭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國”。這個帝國在1042年瓦解。卡爾馬聯盟及對外戰爭 12世紀中期以後,瓦爾德馬一世(1157~1182在位)開創了強盛的君主專制封建王朝,通過侵略戰爭占有愛沙尼亞、易北河以北地區和果特蘭島。1397年在丹麥女王瑪格麗特(...
愛沙尼亞戰爭博物館又被稱為拉伊多內將軍博物館(General Laidoner Museum),位於愛沙尼亞哈留縣,最初在約翰·拉伊多內(Johan Laidoner)的命令下建立於1919年1月19日。約翰·拉伊多內將軍為愛沙尼亞的獨立作出了傑出貢獻,他曾經是愛沙尼亞世界大戰歷史上的開創性人物,他的最高職位是1918-1920年、1924-1925年、1934...
蘇聯解體時作為加盟共和國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以及立陶宛恢復獨立。發展 利沃尼亞的本地居民主要有屬於烏拉爾語系芬-烏戈爾語族的愛沙尼亞人,印歐語系波羅的語族的拉脫維亞人、立陶宛人和普魯士人,日耳曼語族的德意志人等。此外,丹麥人、波蘭人、瑞典人和芬蘭人的移民也曾居住於西北沿海。1721年北方戰爭結束後,利沃尼亞成為...
《最後的維京人》是傑斯珀·W·尼爾森執導的電影。劇情簡介 嚴重主北部地區Grimpir的,趨向于海的統治,決定抓住下他的所有首領的船舶。驅逐到奴隸勞動頑抗,燃燒自己的家園,他走了,他的目標。但是,有一個領導決定去反對邪惡的意志。他偷了他的船和所有身體健全的男人遠離其原生海岸,以準備起義和推翻Grimpira。未...
這些戰爭中的一部分在中世紀時就被稱為十字軍戰役,但是其他部分,包括大部分的瑞典的部分,到19世紀才第一次被浪漫民族主義歷史學者稱為十字軍戰役。波羅的海東部因為軍事征服而改變:首先是利沃尼亞人、拉特加利亞人和愛沙尼亞人,然後是瑟米利亞人、庫爾蘭人、普魯士人和芬蘭人,都被丹麥人、德意志人和瑞典人合夥...
雷維爾之戰,斯堪的納維亞戰爭期間的一次戰鬥。雷維爾之戰,①斯堪的納維亞戰爭期間的一次戰鬥。1219年瓦爾德馬二世率領丹麥軍隊遠征波羅的海沿岸的日耳曼領地,但在雷維爾(今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同日耳曼軍隊交戰時失利。瓦爾德馬隨即打出一種紅白相間的旗幟,帶領丹麥軍隊發起猛攻,一舉擊敗日耳曼軍隊,並乘勝橫掃愛沙尼亞地區...
瓦爾德馬二世又稱瓦爾德馬勝利王,全稱瓦爾德瑪·維克托里斯,1170年出生於丹麥。國旗產生 克努特大帝去世後,強大的“丹麥帝國”也隨即告終。在挪威馬格努斯國王和丹麥哈德克努特國王正在醞釀戰爭時,英格蘭人選出了英格蘭出身的國王,從而擺脫了丹麥的控制。 瓦爾德馬勝利王成為丹麥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國王,並不是因為他有兩...
1219年,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占領列維爾(今塔林),在此設堡並設主教。後在今愛沙尼亞北部建立愛沙尼亞公國。1346年,丹麥國王將這一公國賣給條頓騎士團,次年後者又將其轉給立窩尼亞騎士團。1561年立窩尼亞騎士團解散後,這一地區被瑞典占領。北方戰爭中,1710年俄軍占領愛斯特蘭和列維爾,根據1721年《尼斯塔得和約》...
舉例而言,愛沙尼亞的丹麥人拒絕下馬作戰,雖然騎兵並不適合在沼澤地作戰。戰役打響時,當地的庫洛尼亞人拒絕與騎士團合作,因為騎士團拒絕從薩摩吉希亞營中解放任何被俘的庫洛尼亞人。彼得·馮·杜斯伯格甚至稱,庫洛尼亞人甚至從後部攻擊騎士團。愛沙尼亞人和其他原住民隨後也都和庫洛尼亞人一樣,拒絕同騎士團合作。遭...
戰爭一開始,紅軍就把愛沙尼亞白軍打到了塔林城外,愛沙尼亞布爾什維克在10月末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1月29日宣布建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被稱為“愛沙尼亞勞動公社”。然而,愛沙尼亞白軍在總司令約翰·拉伊多內(Johan Laidoner)的領導下很快就組織了反擊,並得到了一支英國小型艦隊的支持。芬蘭、瑞典和丹麥...
戰爭起因 1240—1242年,德意志十字軍騎士及丹麥和瑞典的封建主乘羅斯抗擊蒙古拔都汗軍隊而遭到削弱之機,加緊侵略羅斯西北部的領土。1240年,瑞典軍隊企圖奪取涅瓦河口,但被羅斯軍隊擊敗(參見涅瓦河戰役)。與此同時,立窩尼亞騎士團十字軍騎士侵入普斯科夫公國,奪取了伊茲博爾斯克,並圍攻普斯科夫。因貴族和特韋爾季拉·...
然而,愛沙尼亞白軍在總司令約翰·拉伊多內(Johan Laidoner)的領導下很快就組織了反擊,並得到了一支英國小型艦隊的支持。芬蘭、瑞典和丹麥的資產階級甚至派遣了志願軍協助愛沙尼亞白軍。到1919年2月,紅軍被迫完全撤離愛沙尼亞。1919年初夏,在德國正規軍“鐵師”的幫助下,以拉脫維亞為基地的波羅的海日耳曼人軍事組織“...
1240年,騎士團又夥同丹麥、瑞典封建主入侵俄羅斯,占領普斯科夫城,並繼續東進,進逼諾夫哥羅德城。1242年4月5日,在冰封的楚德湖上爆發了著名的"冰上交戰",結果諾夫哥羅德軍隊獲勝,騎士團被逐出俄羅斯,此後再不敢向東擴張 1346年,騎士團從丹麥國王瓦爾德瑪四世買下愛沙尼亞公國。在騎士團領地內的生活在巴爾薩澤...
一個反坦克連,武裝親衛隊第24裝甲擲彈團(武裝親衛隊丹麥團)在下一個夜晚回到該山丘。7月27日,蘇聯紅軍嘗試攻占山丘,於隔天被武裝親衛隊第3裝甲軍擊敗。黨衛軍第11偵查營及I營,第47武裝擲彈團(武裝親衛隊愛沙尼亞第3團)在7月28日前的夜晚發動猛烈的反擊,當愛沙尼亞營被殲滅後,反擊便為蘇聯紅軍坦克...
“伏特加革命”是2007年一場伏爾加命名權的爭奪戰。位於“伏特加生產帶”的波蘭、芬蘭、瑞典、丹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國家與英國、法國、荷蘭、奧地利等國就伏特加的命名問題展開爭議。簡介 英國等國家希望給予伏特加一個相對寬泛的定義,即可以使用葡萄、甜菜、柑類水果等原料進行釀製伏特加。背景介紹 在中歐和東歐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