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故城

丹陽故城

丹陽故城,即楚國始都丹陽都城所在地古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現淅川境內丹江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丹陽故城
  • 地理位置:河南省淅川縣
  • 著名景點:丹江口水庫、屈原崗、屈原廟
  • 相關人物:熊繹、屈原、范蠡
  • 歷史地位:楚王熊繹封地 楚始都
丹陽故城,位於河南省淅川縣丹淅流域。三千年前,這裡是丹淅交匯之處,是繁華的水運港口,是青銅神獸的故鄉,是繁榮的楚國古都——丹陽。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完工,丹江隨著丹江口水庫也逐漸為世人所知。然而在歷史上,丹江還有著世人所不知的輝煌:它塑造了一個輝煌的城市—丹陽,而這座城市成就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南方第一強國—楚國。
《山海經》中有一條河叫“丹水”,它在“南山”地區似乎無處不在:它出於丹穴之山,又出於竹山、南山、上山、蟲尾山,其間跨度千里;它物產豐富:預兆盛世的鳳凰飛於河上,神奇的人魚在水中遊蕩,五色的農作物“丹木”兩岸豐收,各種玉石鋪滿了河床。而最為神奇的是,這條《山海經》中的丹水不是傳說,它就是今天的丹江。
丹江,古稱丹水,幹流多源,主要發源於陝西鳳凰山南麓,西出秦嶺,流經陝西省丹鳳縣河南淅川縣,在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漢江,全長約378公里,丹江流域的鄖縣綠松石和南陽獨山玉馳名天下,流域所屬的江漢平原是中國重要糧倉,看來一向玄虛的《山海經》對丹江的描寫卻近乎寫實。其實,丹江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第一個印記時間可能比《山海經》更早:《尚書·逸篇》有記載曰:“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為諸侯,故號曰丹朱”。丹淵就是今日丹江流域的淅川地區。據傳說,這個不肖的丹朱來到丹淵地區後表現極好,他帶領當地部落治理水患以致勞累而死,為淅川進入中原文明體系奠定了基礎。
丹淅美景丹淅美景
楚人定都
丹朱的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300年左右。約1100年之後的殷商中晚期時,丹江迎來了一批新的移民—位於關中地區的祝融部落,他們因合作夥伴鬼方部落的西遷,難以繼續獨立對抗商朝,祝融族的新首領季連遂率領族人進行戰略轉移。祝融部落原定居在楚丘,人稱楚人。據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宏偉教授考證:楚丘在關中丹江源頭區域—鳳凰山山麓,楚人從這裡出發,帶著先楚文化和鳳凰崇拜,沿著丹江順流而下,最後定居在丹江下游的淅川地區。
季連選擇淅川地區作為立身之地,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這裡曾是丹朱的封地,有一定的文明基礎,且在丹淅一帶早有祝融後裔活動,楚人來投,含有認族和互相依託的意思;其二,這裡是丹江與淅水交匯之地,由丹江與淅水沖刷而成的淅川、板橋川、順陽川等三川平原土地肥沃,適於耕種。三是丹江、淅水兩條黃金水路。若形勢一旦有變,楚人可沿丹江,繼續逃亡。丹淅之地最終成為族人的最後一站,這片沃土讓楚人得到休養生息,成功實現了命運的逆轉。
淅川出土楚國神獸淅川出土楚國神獸
不過,讓楚人逆轉的那個人並不是季連,而是殷商晚期的另外一個荊楚部落首領羋鬻(音:米育)熊羋鬻熊以“羋”為姓,以“熊”為氏,自稱“熊方國”。所謂方國,是經過商王朝冊封的、低於王國而高於部落的、高度自治的政治實體,諸多方國連在一起,就構成了強大的殷商王朝。但是,荊楚並沒有得到殷商王朝的冊封,再加之季連部落只是原來楚丘陸終(楚人先祖,曾於鬼方聯姻)部落的八大分支中的一支,所以,在商王朝的眼裡,當時的楚人只不過是一支弱小的部落而已,但羋鬻熊堅持自己群體足夠強大成為方國且不需商朝冊封,故自稱為“熊方國”。
殷商時期,各國諸侯為了表明自己對商王朝的忠心,都會親自或者派自己的長子到殷都做官,其實質是做人質。羋鬻熊與商紂王處於同一個時期。為了能夠緩和與商朝的關係,羋鬻熊也曾到殷都做了商紂王的臣子。但羋鬻熊認為紂王不賢殷商將傾,於是,他偷偷地逃出殷都,回到熊方國,開始率領族人大規模的修建城池,開拓疆土。
羋鬻熊最終決定在丹陽之地建城。水北為陽,丹陽顧名思義,就是丹水之北。據史學家白壽彝考證,“(丹陽)位於今陝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處。丹水與淅水合流,進入漢江上游,與荊山山脈連成一片”,這個丹淅交匯的地方現在隸屬淅川縣老城鎮楊山村,已經在1971年修建丹江口水庫時淹沒。
淅川出土楚子庚墓中的雲紋銅禁淅川出土楚子庚墓中的雲紋銅禁
羋鬻熊將都城選在這裡,主要有三個“水”因。一是軍事防禦。丹陽城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可謂是易守難攻,且一旦難守可順丹江下漢江,向南有廣闊的戰略空間。二是交通便利。熊方國四周有諸多方國,各方國可以通過丹江和淅水水路到丹陽貿易。三是利於農業發展,商周時期農業嚴重依賴河流。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中國通史》第二卷記載,淅川下王崗遺址中,發現直徑4.36米的圓形吊樓式糧倉。下王崗遺址形成於銅石並用時代,早於或相當於羋鬻熊時期,且距離丹陽遺址直線距離不到5公里。可見,當時的丹淅農業已經比較發達,甚至有餘糧可存。
憑藉丹淅的地理優勢,建城後的楚族迅速強大了起來。此時商周大戰爆發,楚人面臨一次站隊的選擇。選商楚人可能獲得夢寐以求的正式冊封,擺脫“山寨”方國的地位;而選周則可能會面臨無數戰爭,且必然打斷族群的發展。當然如果周取得勝利,則可獲得更多的利益。兩難之下,羋鬻熊隻身朝見周文王,成為“文王師”,但楚人遠離商周大戰,軍事保持中立。這個決策為熊方國贏得了一個和平發展的機會。
淅川出土楚子庚的王子午鼎淅川出土楚子庚的王子午鼎
周王滅商後,周成王封羋鬻熊重孫熊繹為子爵,自此,熊方國更名為楚國,並且正式在周王朝中有了諸侯國的地位。公元前1042年,楚人以丹陽為都,以熊為氏,奉顓頊帝高陽氏為先祖,祝融為遠祖,羋鬻熊為始祖,輝煌的楚文化從丹淅之地流淌開來。
丹陽地處關中、中原與荊楚的交界,由陸路可北上中原,沿水陸可直扼秦之咽喉,順流直下,則可直破郢都。於秦而言,有了丹陽,就有了丹江水道,咽喉方可舒緩;對楚而論,無丹陽則門戶無存。
《史記·韓世家》載:“韓宣惠王二十一年,秦、楚大戰於丹淅之匯,敗楚將屈丐,斬首八萬于丹陽”。丹江和淅水成了血河,丹陽落於秦手,戰爭的鼓聲成了丹陽輓歌的開始,丹陽處於丹淅拉鋸戰的核心,反覆為兩國所爭奪,丹陽百姓朝秦暮楚無寧日。丹陽大戰後不久,楚國又收復丹陽,後楚為報丹陽之仇,兵克武關,直奔鹹陽,藍田之戰爆發,楚國獨戰六國,楚軍先退,秦得漢中,丹陽暴露於前線;公元前299年,秦昭王發兵出武關,沿丹江而下,再與楚軍大戰於丹淅之地,大敗楚軍,斬首五萬,丹淅之地盡歸於秦。最終是秦國站穩了丹陽,鼓聲遠去,輓歌落幕,那些從傳說時代興起的城池、宗廟、村落也化成了灰燼。
丹陽,這座承載著楚國文明的古都,由水而興,因水而衰。“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戰國末年,當楚國詩人屈原登岵山、以《國殤》憑弔丹陽之戰死難的楚國將士時,丹陽城剩下的只有殘垣廢墟,輝煌的楚都從此漸漸沉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