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薩梯寺遺址

丹薩梯寺位於桑日縣江鄉日崗村北的一個山腰上。1159年(藏曆第三繞迥土虎年)。丹薩梯寺由藏傳佛教噶舉派傳承中的達布噶舉創始人念麥·達布拉吉的著名弟子帕木竹巴·多吉傑布修建,堪稱噶舉派寺院之最。丹薩梯寺建築群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布局合理,雄偉壯觀。自西向東建築群分別由帕木竹巴修行洞、佛塔、僧舍、經堂、大殿及神殿等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丹薩梯寺遺址
  • 地理位置:桑日縣江鄉日崗村
  • 修建人:帕木竹巴·多吉傑布
  • 堪稱:噶舉派寺院之最
修行洞,大殿與經堂,神殿,京俄大師寢宮,地圖信息,

修行洞

修行洞深2米、寬3米。1159年,帕木竹巴·多吉傑布來到此地,在洞前修一所茅棚,並取名丹薩梯。後來有人在洞前修建一座經堂,並對山洞稍加鑿刻,這裡就成了該地的朝聖點之一。原在洞內主供帕木竹巴·多吉傑布的銅像。山洞東面是丹薩梯寺的八棱多門方形佛塔果芒曲丹。再向東是大片僧舍建築。洞裡供放著帕竹本身具有加持刀的塑像及手杖,有足跡的右旋海螺;止貢噶舉派敬獻的曼陀羅,各種經書和常用法器;還有帕竹噶舉派的大施主郎氏家族敬獻的珍珠點綴的黃銅帽等。

大殿與經堂

僧舍東面是丹薩梯寺主體建築,即大殿與經堂。大殿面積約1570平方米,共36柱,牆厚1.2米,為方石所砌。殿堂在西牆南端開有一個小門。丹薩梯寺大殿建立在山的峭壁之下,這一峭壁在經過建築者的加工之後,距離經堂外牆只有3—5米,形成大殿轉經甬道。高聳的殿牆和陡峭的山壁使這個人工與自然結合的甬道顯得神秘、莊嚴。大殿的東、南、北三面有10根柱子,大殿的四壁繪滿了精湛的壁畫,壁畫內容豐富多彩,有些壁畫的落款是漢文。積藏有豐富的經書,經書架與建築的牆壁等高,架上藏經之多。藏經方式和後藏薩迦寺相同。大殿藏經的部分又名藏經殿,藏經殿的10根木柱上書寫有京俄大師的柱銘。

神殿

大殿西面是神殿,面積約300平方米,大殿和神殿之間是佛塔。大殿南面是靈塔殿,塔殿牆厚0.6米,高1.2米,內供兩座靈塔,遠遠高出殿牆。塔殿前是一條長長的石階。大殿再向南約20米處是經堂,經堂坐北朝南,面積約300平方米,牆厚1.1米。經堂建有門廊,門廊左面是上樓梯子,經堂北面和東面有一個寬1米、高1.2米的佛龕,經堂向南是一條通往僧舍的石階。在大殿和經堂之間是一個寬約20米,長60米的平台,是丹薩梯寺的辯經場。在經堂西南角有一座三套間的神殿,其中後面一套高出前面兩套的地面1.6米,是一座佛殿。寺院的最南端是一個建在小山頭上的望樓,望樓前是小庭院。望樓地處寺院前端,可以起到觀察哨或烽火台的作用,望樓形如碉堡,站在其上前可以望見雅魯藏布江及兩岸,後可以望見丹薩梯寺全寺風貌。

京俄大師寢宮

大殿頂層是京俄大師的寢宮,為漢式塔形結構。大殿內主供帕木竹巴、能言吉薩瑪、舍利質二尊崗青等黃銅鍍金像。佛殿內供奉有頭蓋寶傘的紅帽系堅俄那仁的塑像,用花崗石雕刻的那若巴(噶舉派的二祖師)的骨飾等。另外在大殿的佛龕上還有黃銅鍍金的京俄大師的靈塔、百餘座銀制多門吉祥塔、帕木竹巴的吉祥發光塔以及該教派的傳承活佛像和其他各種寺寶、佛像。在法器中有嶺·格薩爾王的銅盔、弓、刀和具有加持力的護法神刀等。

地圖信息

地址: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桑日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