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興縣

丹興縣轄境甚廣,東至充縣(今湖南桑植縣)、遷陵(今湖南保靖縣),東北達沙渠(今湖北恩施市),南抵沅陵(今湖南沅陵縣),西南連牂牁(今貴州遵義一帶),西接涪陵(今彭水自治縣),西北臨平都(今豐都縣)、臨江(今忠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興縣
  • 外文名:無
  • 東至:充縣
  • 西接:涪陵(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改巴東屬國為涪陵屬國,丹興縣隸之,蜀漢延熙十三年(250年)改涪陵屬國為涪陵郡,領漢葭、涪陵、漢平、丹興、漢復5縣,郡治漢葭(彭水縣內)。
西晉(265年~317年)仍置涪陵郡,領涪陵縣、漢葭縣、丹興縣、漢平縣、萬寧縣(貴州省思南縣以北一帶)

歷史沿革

東漢建安六年(201),益州牧劉漳接受涪陵縣令謝本建議,析涪陵縣置涪陵永寧、丹興、漢葭四縣。丹興縣治設於今聯合鎮(古稱楠木坪)。 歸巴東屬國校尉管轄。
三國蜀漢屬涪陵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丹興廢,其地入涪陵、漢夏二縣。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少數民族首領田思鶴"以地內附",歸順中原王朝,因而在彭水置奉州(建德三年改名黔州)。
隋開皇五年(585)置石城縣,兼置庸州,治所均設今縣壩鄉縣壩村。
大業三年(607)廢庸州,石城縣隸屬巴東郡
唐武德元年(618)石城縣改屬黔州,其縣治移無慈城,即今縣壩老鷹關。貞觀四年(630)遷今聯合鎮。天寶元年(742)改名黔江,屬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國時期,黔江屬前後蜀國的黔州。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玉珍據川,稱夏帝10年,黔江縣為其屬地。
明洪武五年(1372)省黔江入彭水縣。
洪武十四年,復置黔江縣,
清初,黔江縣屬重慶府。雍正四年(1726),改黔江縣為黔江萬。十二年(1734),彭水縣升為黔彭直隸萬。黔江縣為萬治。
十三年(1735)酉陽土司"改土歸流"後,置酉陽直隸州,廢黔彭直隸萬,復置黔江縣,屬酉陽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黔江直屬省。
24年(1935)川政統一後,黔江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即酉陽專區
抗日戰爭中武漢失守後,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部份機關遷駐黔江正陽鄉大路坪。1
946年,川黔湘鄂邊區綏清公署(轄五十六軍)設於黔江縣城,以控制恩施、酉陽、銅仁、永順、涪陵、芷江等6個專區及其縣份。
1949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黔江,11月25日,成立黔江縣人民政府,隸屬川東行政專區。
1950年1月23日,置酉陽專區,領酉陽、秀山、黔 江3縣。
1952年9月,酉陽專區併入涪陵專區,黔江隨之屬涪陵專區。
1983年11月,撤銷黔江縣,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1988年5月18日,從原涪陵地區10縣中,將酉秀黔彭石五個自治縣劃出單設成立四川省黔江地區,黔江土家苗族自治縣為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
1997年納入重慶直轄市管理,同年3月17日,撤銷"原四川省黔江地區",成立"重慶市黔江開發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重慶市黔江開發區、黔江土家苗族自治縣,設立"重慶市黔江區",隸屬重慶直轄市管理,也是重慶市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