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氏顆粒(Dane particle)引起人類急、慢性肝炎的DNA病毒,簡稱HBV。毒直徑40納米,呈球形,外有包膜,中心為直徑27納米的二十面體核心,內含病毒DNA多聚酶和環形雙鏈DNA,分子量1.6×106,約有3200個鹼基對。
基本介紹
- 別稱:丹氏顆粒
- 英文名稱:Dane particle
- 英文別名:HBV
簡介,詳細信息,傳播途徑,
簡介
丹氏顆粒(Dane particle)引起人類急、慢性肝炎的DNA病毒,簡稱HBV。
詳細信息
病毒直徑40納米,呈球形,外有包膜,中心為直徑27納米的二十面體核心,內含病毒DNA多聚酶和環形雙鏈DNA,分子量1.6×106,約有3200個鹼基對。已發現3種抗原:①表面抗原(HBsAg),構成病毒表層包膜的蛋白組分,除存在於病毒粒表面外,在病人及慢性抗原攜帶者血清中形成20納米直徑的球形和管形顆粒。這些顆粒是未裝配的病毒蛋白,本身無感染性,但常與病毒同時存在。表面抗原的化學本質是脂蛋白,用去污劑裂解後可得 8個多肽,其中分子量 2.2×104和 2.8×104者為特異性表面抗原,約占總蛋白量的55%。表面抗原的對應抗體為表面抗體(anti-HBs),有中和病毒的能力,多在病後3~6個月出現,是產生免疫力的指標。表面抗原有adr、adw、ayw、ayr4個基本亞型,分布有地域性。中國大部屬ad區,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為ay,不同亞型間有免疫交叉保護;②核心抗原(HBcAg),為核蛋白,在肝細胞核內合成,是構成病毒粒核心的蛋白組分,血中無游離者存在氯化銫中浮力密度1.34,分子量 1.9×104。相對應的抗體為核心抗體,於感染的早期產生,可持續多年,是曾感染B型肝炎病毒或感染仍未消除的可靠血清學指標。③E抗原(HBeAg),存在於核心的內部,為酸可溶性蛋白,分子量1.7×104。E抗原的存在表示感染處於活動期,對應抗體為e抗體(Anti-HBe),出現較早,是感染好轉的指標。
傳播途徑
人和動物主要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受感染,肝臟是病毒繁殖的靶器官,病人和抗原攜帶者是主要傳染源;可感染黑猩猩,尚未在離體細胞上培養成功。本病毒對物理、化學因子的抵抗力很強,一般消毒劑效力不大,60℃10小時不能完全滅活,但煮沸1分鐘可以滅活。用慢性抗原攜帶者的血清,提純滅活製備的表面抗原疫苗,可預防本病。 動物中類似B型肝炎的病毒 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現土撥鼠、地松鼠、家鴨有各自的類似B型肝炎的病毒,但與人的肝炎無關。曾有人建議將B型肝炎和類似的病列入一個新科——肝炎DNA病毒科,此科成員均具有環形DNA基因組,在肝細胞內複製。
非甲、非B肝炎病毒 通過病原診斷排除了甲、B型肝炎、EB病毒和巨細胞病毒肝炎後的另一類肝炎病毒。其形態還不肯定。用含有病毒的血液可以實驗性感染人和黑猩猩,並可傳代。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與B型肝炎相似,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人群中存在“健康”抗原攜帶者,其血液可引起輸血後肝炎。非甲、非B肝炎病毒可能不止一個血清型。此外,在印度等地還發現了另一個類型的非甲、非B肝炎,其流行特徵更象A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