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絲菌屬

丹毒絲菌屬

丹毒絲菌屬拉丁學名(Erysipelothrix Rosenbach,1909) 直到微彎的細桿菌。(Erysipelothrix)分類位置未定的1屬無莢膜、無芽孢、無鞭毛的革蘭氏染色陽性桿菌。細菌界、厚壁菌門、柔膜菌綱、枝原體目、丹毒絲菌科中的一屬細菌。生活在人、哺乳動物、鳥類和魚體上的寄生物,也可在動物糞便、屠宰場流出物等處發現。細胞彎桿狀、兩端鈍圓,或呈絲狀(長約60 μm)。桿狀細胞者會形成光滑、透明的S型菌落,而絲狀細胞則會形成粗糙、不透明的R型菌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毒絲菌屬
  • 外文名:Erysipelothrix Rosenbach
  • 定義:直到微彎的細桿菌
  • 形態:無莢膜、無芽孢、無鞭毛
  • 屬性:革蘭氏染色陽性桿菌
  • 科屬:柔膜菌綱、枝原體目、丹毒絲菌科
簡介,生物習性,培養,

簡介

細菌界、厚壁菌門、柔膜菌綱、枝原體目、丹毒絲菌科中的一屬細菌。生活在人、哺乳動物、鳥類和魚體上的寄生物,也可在動物糞便、屠宰場流出物等處發現。細胞彎桿狀、兩端鈍圓,或呈絲狀(長約60 μm)。桿狀細胞者會形成光滑、透明的S型菌落,而絲狀細胞則會形成粗糙、不透明的R型菌落。S型菌落祖易轉變成R型菌落。本屬菌種是G+、無芽孢、不運動和微好氧(兼性好氧或厭氧)菌。生長溫度為15~42℃,最適為37℃。吲哚陰性,過氧化氫酶陰性,脲酶陰性,vp陰性,MR陰性,H2S陽性,不水解七葉苷。S型在明膠穿刺培養物中可產生一試管刷狀生長狀態,明膠只發生輕微液化或不液化。G+ C mol%值為38~40。已知種有2個(2000年)。模式種為豬紅斑丹毒絲菌,其部分菌株有致病性,可引起類丹毒、關節炎和豬丹毒等。抗鹽醃、酸漬、煙燻和低濃度酚等處理在乾燥狀態下,如在魚乾、肉干或土壤中可存活數年之久。

生物習性

0.2~0.4μm× 0.8~2.5μm。有形成長絲的傾向,常有60μm以上的長絲,革蘭氏陽性。不運動。不生孢,無莢膜。不抗酸。化能異養菌。兼性厭氧。接觸酶陰性。最適生長溫度30~37℃ 。發酵作用弱,從葡萄糖和少數其他碳水化合物產酸不產氣。廣泛分布於自然界,通常寄生於哺乳動物、鳥類和魚;有的菌對哺乳動物和鳥類致病。
模式種:豬紅斑丹毒絲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培養

豬丹毒絲菌 菌體大小(0.2~0.4)×(0.5~2.5)微米,形直或微彎,小桿狀。在感染動物組織或血液塗片中,常為單個,成對或叢狀排列;從慢性病灶如心瓣膜疣狀物中分離的則多呈短鏈或長絲狀。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差,加入少量血液或血清,或在肉肝胃酶消化培養基中生長良好。適溫33~35℃,最適pH為7.6~7.8。在含有血清的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形成光滑(S)、中間(I)與粗糙(R)3個型,S型毒力最強,其次是I1型; R型最弱。糖發酵能力較弱,不分解尿素,不產生吲哚,產生硫化氫,強毒菌株的明膠穿刺呈典型試管刷狀,平板上菌落灰白如雲霧狀,弱毒菌株的明膠穿刺無試管刷狀,平板上菌落呈分枝狀結構。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38~40%。有22個血清型。從病豬分離出的以S、I兩型較多。對鹽醃、火薰、乾燥、腐敗和日光等環境影響的抵抗力較強。對一般消毒藥品的耐受性不高。青黴素對本菌有高度抑制作用,其次為四環素和呋喃妥因。斷奶仔豬接種滅活氫氧化鋁吸附菌苗或減毒活菌苗,免疫效果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