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尼爾·馬德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1962年
- 職業:房利美營運長
簡介,相關信息,
簡介
馬德在華盛頓長大。他身高1.9米,喜愛競爭,愛好運動,參加過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划艇項目決賽。他的父親羅傑?馬德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播音員。他曾就讀於華盛頓著名的希德威爾友誼學校,隨後在維吉尼亞大學學習美國歷史,獲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他以海軍陸戰隊排長身份參與美軍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軍事行動。退役後,他就讀哈佛大學約翰?甘迺迪政治學院,獲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加入房利美之前,馬德作為通用電氣公司官員,先後在美洲、亞洲等地參與領導通用的金融服務業務。
相關信息
“房利美”(Fannie Mae)總裁兼執行長丹尼爾·馬德欲2008年7月15日出現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有線電視台(CNBC)訪談節目中,談及新一輪金融動盪和政府應對舉措,發出感慨:“我覺得,我們現在開始看到一線光明。”
馬德感慨之際,是美國政府財政部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針對“房利美”及其同行業姐妹機構“房地美”出台特殊扶持措施兩天之後,這兩家分處美國第一大和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地位的上市企業股票價格暴跌一個星期之後。
次日以及後續兩天,房利美股票的價格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逐步回升。7月中旬最後一個交易日,即18日,房利美股價單日回升22.6%,收於每股13.40美元。
“多變市場”和“動盪市場”
在馬德看來,與房利美相關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既是一個“多變市場”,也是一個“動盪市場”。
這一輪美國金融市場動盪,以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7日一份報告為發端,直指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經營前景。
依照雷曼兄弟公司分析師布魯斯·哈廷的判斷,房利美將陷入資金短缺的境地,需要融資460億美元,或許可以避免破產。
這一判斷預示房利美處境危險。而且,它即使能夠繼續融資,或許也意味著股本增加,利潤“攤薄”,對投資者而言吸引力大不如以前。
從7日開始,房利美股價大跌。那個星期最後一個交易日,即11日,股價在股市開盤幾分鐘內暴跌45%,收盤時跌幅接近30%,與去年8月相比跌去近九成。
房利美創建於1938年,全稱為“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是美國已故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新政”創舉之一,用意是向住房抵押貸款市場注入流動性,讓更多民眾能夠擁有住房。
那時,房利美是政府機構,總部設在首都華盛頓市中心。
1968年,正值越南戰爭,前總統林登·詹森當政,為減輕政府財政預算負擔而決定讓房利美股票上市,由政府機構轉型為私人投資者控股、同時受政府資助的特殊非銀行金融機構。
房利美不直接向購房者放貸,而向商業銀行收購住房抵押貸款,部分留存於自己的投資組合內,其餘“打包”成債券,向投資者發售。銀行獲得現金,可用於發放新貸款。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導,房利美成立之初負債150億美元,如今已經增加至8000億美元。
馬德所言“多變”,除了市場,或許也適用於房利美自身地位和狀況。
近期市場顯現“下行趨勢”
馬德現年49歲,2000年加入房利美,出任營運長;2004年底接手總裁和執行長職位。
他出任執行長的契機,是前任富蘭克林·雷恩斯因會計醜聞而辭職。
馬德當時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應付由前任108億美元會計醜聞曝光引起的財務調查,規範財務報表體系,抵禦外界為縮小房利美經營規模的施壓以及向投資者推廣風險較高、收益較大的項目。
房利美是美國現階段僅有5家“政府資助機構”(GSE)之一,且以雇員5400人、運營收入2007年為448億美元在5家機構中規模最大,日常享有商業銀行或其他房貸機構無可企及的“特權”。
儘管美國法律明文規定房利美發行的債券不由政府擔保,但它所處地位促使投資者深信,政府不會讓房利美破產。因此,它一方面可以在向銀行收購抵押貸款項目時收取擔保佣金,另一方面可以在發行債券時規定較低利率。
收購貸款時所獲收入超出發行債券支出,相當於“利差”,構成房利美和房地美收益模式的核心。
而且,以自身特殊地位,房利美和房地美可以以較少的資本儲備為“槓桿”,發行較多的債券。據美國監管機構統計,截至2007年底,房利美和房地美擁有的“核心資本”合計832億美元,所承擔或擔保的債務為5.3萬億美元,大致相當於每1美元資本承擔或擔保65美元。
另外,兩家的收益還可以部分免除稅收。
美聯儲在2005年一份研究報告中認定,房利美和房地美所獲各種“特權”如果換算成美元價值,在1220億美元和1820億美元之間。
然而,即便所承受的壓力小於商業銀行和其他房貸機構,所接受的監管少於競爭對手,房利美依然無法承受美國經濟低迷、住房市場不景氣以及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影響。
按照馬德的說法,自次貸危機去年夏季爆發以來,過去將近一年間,市場一直顯現“下行趨勢”。
工作就是“戴上頭盔”戰鬥
馬德把新一輪金融動盪歸咎於市場走勢之際,房利美股價跌至每股7美元。
全國廣播公司有線電視台主持人史蒂夫·萊斯曼發問:為什麼這個時候需要由政府出面幫助支撐房利美的股價?
美國財政部13日宣布,擬提高房利美和房地美可動用的信用額度,必要時由財政部購入這兩家房貸機構的股票。同一天,美聯儲宣布,必要時向房利美和房地美開放“貼現”視窗,提供優惠利率貸款。
馬德對節目主持人提問作出回應,堅稱房利美經營狀況的“基本面”沒有太大變動,他本人並沒有要求政府方面施以救助。
接受訪談的前一天,他發表聲明,感謝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和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之餘,敦促美國國會儘早批准相關法案,同時卻聲稱房利美所持資本儲備“超出必需”,依然有能力藉助於資本市場為自己融資。
馬德在聲明中暗示,財政部和美聯儲主動施救,並非房利美所需,而是住房抵押貸款借貸人和住房市場所需。
他辯解說,金融動盪不可以歸咎為“單個原因”。言下之意,新一輪動盪至少不可以簡單歸咎於房利美之類的房貸機構。他說,房利美“是一家可靠的機構”。
而美國政府聯邦住宅建造商監督局發布的財務數據顯示,房利美的核心業務稅前收入截至2007年底虧損48億美元。總體而言,房利美去年虧損20.5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虧損22億美元。
作為一名退役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馬德常把工作比作戰鬥:“戴上頭盔,出發。我們能向人們證明,我們的業績以正常商業標準衡量當屬優秀。”
“丹(尼爾·馬德)不是那種無所事事、自己舔舐傷口的人,”現任通用電氣公司大中華區總裁羅邦民(馬克·諾爾博姆)曾經如此評價馬德,“他會……尋找時機(反擊)。”
“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
馬德在華盛頓長大。他身高1.9米,喜愛競爭,愛好運動,參加過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划艇項目決賽。
他的父親羅傑·馬德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播音員。
他曾就讀於華盛頓著名的希德威爾友誼學校,隨後在維吉尼亞大學學習美國歷史,獲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他以海軍陸戰隊排長身份參與美軍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軍事行動。退役後,他就讀哈佛大學約翰·甘迺迪政治學院,獲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
加入房利美之前,馬德作為通用電氣公司官員,先後在美洲、亞洲等地參與領導通用的金融服務業務。他還曾就職於管理諮詢和金融服務行業,向客戶提供涉及經營策略和企業併購的諮詢服務。
任職通用電氣公司期間,馬德先後經歷墨西哥貨幣比索貶值、亞洲金融危機和日本經濟蕭條等重大國際經濟事件,積累了處理這類危機的經驗。這些經驗為他接手房利美做好準備,也促使他在危機面前保持信心。
1997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波及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韓國等國。泰國貨幣泰銖7月2日一天內貶值18%,致使通用電氣資本公司損失20億美元。
馬德時任通用電氣資本公司亞太地區總裁。他不急於變賣財產或採取其他防守姿態,而著眼於尋找划算的投資項目。
1998年6月,泰國經濟尚未擺脫混亂,馬德以11億美元競拍下泰國政府一個涉及28萬輛汽車的貸款項目。他讓通用電氣付出的代價,相當於每1美元票面價值僅耗費45美分,最終讓企業所獲收益得以翻番。
羅邦民時任通用電氣資本泰國分公司總裁,他稱這是彰顯馬德勇氣的“突破”之舉。
馬德2006年告訴《國際先驅論壇報》記者,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只局限於現有模式而不著力於未來經營發展,反而會起反效果。”
“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馬德在房利美總部辦公室內除了擺放妻子和4個孩子以及其他親友的照片,還有一張已故前英國首相尼維爾·張伯倫的黑白照片。他的解釋是,這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綏靖政策”推行者的照片會提醒他“軟弱的後果”。
據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報導,房利美和房地美之類“政府資助機構”編織了一張關係網,不害怕得罪立法和監管機構。2004年某一天,美國國會一個委員會舉行聽證會,討論對房利美的監管事宜。聽證會舉行前一天,房利美藉助電視台發布一則廣告,對委員會發起攻擊。
馬德出任房利美執行長後,不僅反對縮小房利美經營規模的提議,還提出增加資本以開展更多高風險貸款項目。他甚至打算把房利美的業務擴展到次級住房抵押貸款領域。
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埃米爾·W·亨利說:“基本事實是,我們的金融市場沒有必要暴露於這種風險之下。”
房利美股票持有者、德雷曼價值管理公司的戴維·德雷曼說,馬德讓房利美轉向更高風險貸款項目往好處說,是“不成熟”之舉。
面對各種批評,馬德始終堅持在海軍陸戰隊和通用電氣養成的辦事風格,即明確目標,執行命令,優先完成手頭任務。他相信,只要作出正確決策,就不必在意外界議論。
“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他說,但“如果你從正確決策出發,已經深思熟慮並且依據正確原因做出正確決定,你就能給所有人一個交待”。
馬德喜愛閱讀,尤其是人物傳記。今年5月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採訪時,他正閱讀銀行家J·P·摩根的一部傳記。J·P·摩根二十世紀挽救美國經濟於金融危機之中。馬德說,美國經濟如今面臨的問題使閱讀這部傳記顯得正是時候。
“1897年和1907年出現的多次危機屬於信心危機,人們認為美國沒有足夠黃金儲備,無法維持美元匯率穩定,”他說,“現在發生的事與那時相同,即流動性喪失。J·P·摩根當時介入後,不僅藉助於資金,更以個人態度,為市場重新注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