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木俊

丸木俊

丸木俊,日本一位為著歌頌和平而奮鬥終身的油畫家,在迎來新世紀初升的第一道曙光之後,於1月13日溘然長逝,只留下她與其先逝的夫君丸木位里攜手創作的數幅宏偉畫作靜藏於日本松山市的美術館中,令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嗟嘆不已。 1912年出生於北海道的丸木俊(原名赤松俊子)從小志於繪畫,20歲畢業於女子美術專門學校,1941年,她與摯愛的同行丸木位里結婚,同年加入美術文化協會。她沒有想到,從此自己的一生與丈夫會如此同心協力投身於後來的艱巨事業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丸木俊
  • 國籍:日本
  • 出生日期:1912年
  • 職業油畫家
簡介,《幽靈》問世,《南京大屠殺圖》,畫作特點,警示作用,

簡介

丸木位里(1901—1995)是廣島人,其母后來也是日本畫壇一位有奇才的畫家。1922年他便師事日本畫家田中賴璋,並以“池”在日本畫界嶄露頭角。作為主張將保守的日本畫前衛化的青年畫家,他先後參加了好幾個美術社團,但隨著戰爭的風暴席捲全國,藝術家的一種神聖使命感,使他很快從混亂中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反戰立場,同時也發現,只有自己的愛人才是終可以信賴和並肩作戰的同志。
此時,廣島和長崎的核子彈慘案爆發,故鄉的土地和人民在蘑菇雲中化為灰燼。丸木位里的母親那時也在廣島。在深刻的悲憤下,夫婦倆迅速奔赴廢墟中的廣島,從事各種救援活動。核子彈帶給無辜日本人民的無盡苦難和悲慘,他們深深地體味到了;戰爭的恐怖和罪惡,由此成為他們藝術創作的核心主題。在屍橫遍野的廣島的荒原上,夫婦倆的心中誕生了日後的系列巨作《核子彈爆炸圖》。

《幽靈》問世

1950年,這一費盡他們畢生心血的作品的第一部《幽靈》問世,在國內外巡迴展出。面對畫中的景象,全世界震驚了。歐洲、美國都看到了45年的那一舉給日本人民所帶來的悲慘和苦難的深重。全世界有良知的人都無法逃避地在畫前開始深刻反省。在漫長的硝煙和創痛之後,日本人,全世界的人都因這血淚之作而痛定思痛。夫婦倆的一番努力贏來了最崇高的敬意———1952年,丸木俊獲國際和平文化獎。
然而,這一事業才剛剛起步。馬不停蹄的畫家又繼續埋頭苦幹,先後完成《火》《水》《虹》《少年少女》《原子野》《救出》《燒津》《署名》《母子》《燈籠流》《美兵俘虜之死》《烏鴉》《長崎》共15部描繪核子彈爆炸慘狀的浩瀚長卷。一轉眼30年已經過去,夫妻倆為此獻出了全部青春。
仿佛噩夢般的二戰已經在日益繁忙、追星逐月的戰後日本和世界漸漸被淡漠,遺忘,人們在痛苦之後,10年,20年,30年,歷史歸於沉寂,心靈也有所麻木。但是,和平並沒有因為這種暫時的無事而真
正顯現出它應有的光輝。在侵略中受害的亞洲人民不可能在這無事的年代一笑泯恩仇,因為這苦難太深,太重。正義,良知,公正,以及摻雜其中的疑慮,憤怒的譴責,都使畫家夫婦難以平靜。日本對於戰爭所負的責任究竟是什麼?他們不願再曖昧下去,雖然,這看上去似乎比當初對核子彈的控訴更為艱難……

《南京大屠殺圖》

1975年,丸木俊夫婦的另一驚人之作出品,這就是《南京大屠殺圖》。在日本國內,對於南京大屠殺,對於日軍侵華以及在整個東南亞的戰爭暴行,歷年來的爭論已經風雲重重,有良心的人如東史郎等作出了懺悔(1987年在京都公布其戰時日記),另一面則是時起時伏的右翼分子的瘋狂叫囂和矢口否認,這些,與中國、朝鮮等各國人民的抗議和聲討一齊迴響在周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二人執著於一念,那就是為了和平,反對戰爭,拒絕一切有昧良心的事。藝術,在普救人類的危機感中得到再次升華,他們毫無畏懼地完成了這又一匠心之作。對中國人民所受到的日軍暴行和作出的犧牲,他們以沉默的畫面來表達出了不平靜的心聲。在日本,《南京大屠殺圖》所受到的阻力,可以想見。而該畫在中國展出後,受到了廣泛歡迎,中國人民終於看見,同樣深受苦難的日本人民同樣是那么痛恨戰爭、熱愛和平,1995年,他們又獲得了朝日新聞社的朝日獎。

畫作特點

在他們的畫作中,沒有口號式的宣揚,也沒有過多的誇飾,有的只是真實的描繪,對氣氛,環境,心情的入骨刻畫。仿佛如泣如訴,無論色調還是構圖都令人若身臨其境,而又似乎超越於訴說之上,貫穿著沉重的沉默和深思。猶如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僅僅以有限的筆觸表達出無限的慘象,丸木俊也融她多年來在油畫方面的素養,結合丈夫在日本畫上的才華,嘔心瀝血,儘可能的對要揭示的場景進行高屋建瓴的把握。這些,造就了他們的作品具有恢弘的氣勢,以一個纖弱的日本女流能夠如此,令人佩服。

警示作用

正如東史郎日記風波所給予我們的警示,人類的良知、正義與堅持反動歷史觀的邪惡勢力之間是一場持久的較量。而對和平的追求正因此成為善良的人們生生世世的理想。丸木俊和丸木位里這一對藝術家夫婦付于丹青的,也正是這一理想的呼聲。今天,在他們先後逝去的21世紀,在哀悼和追思之後,他們的氣魄又該給我們什麼新的勇氣和啟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