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果藤(學名:Sinofranchetia chinensis (Franch. ) Hemsl.)是木通科串果藤屬植物,落葉木質藤本,全株無毛。幼枝被白粉;冬芽大,有覆瓦狀排列的鱗片數至多枚。葉具羽狀3小葉,通常密集與花序同自芽鱗片中抽出。總狀花序長而纖細,下垂,長15-30厘米,基部為芽鱗片所包托。成熟心皮漿果狀,橢圓形,淡紫藍色,長約2厘米,直徑1.5厘米,種子多數,卵圓形,壓扁,長4-6毫米,種皮灰黑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於中國甘肅、陝西南部,四川、湖北、湖南西部、雲南東北部、江西、廣東北部。生於海拔900-2450米的山溝密林、林緣或灌叢中。
果肉多汁可食,種子含澱粉可釀酒。它是古老殘遺植物類群之一,對於研究植物區系的演變和木通科植物的系統演化有定的科學價值。亦可用作垂直綠化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落葉木質藤本,全株無毛。幼枝被白粉;冬芽大,有覆瓦狀排列的鱗片數至多枚。葉具羽狀3小葉,通常密集與花序同自芽鱗片中抽出;葉柄長10-20厘米;托葉小,早落;小葉紙質,頂生小葉菱狀倒卵形,長9-15厘米,寬7-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側生小葉較小,基部略偏斜,上面暗綠色,下面蒼白灰綠色;側脈每邊6-7條;小葉柄頂生的長1-3厘米,側生的極短。
總狀花序長而纖細,下垂,長15-30厘米,基部為芽鱗片所包托;花稍密集著生於花序總軸上;花梗長2-3毫米。雄花:萼片6,綠白色,有紫色條紋,倒卵形,長約2毫米;蜜腺狀花瓣6,肉質,近倒心形,長不及1毫米;雄蕊6,花絲肉質,離生,花葯略短於花絲,藥隔不突出;退化心皮小。雌花:萼片與雄花的相似,長約2.5毫米;花瓣很小;退化雄蕊與雄蕊形狀相似但較小;心皮3,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比花瓣長,長1.5-2毫米,無花柱,柱頭不明顯,胚珠多數,2列。成熟心皮漿果狀,橢圓形,淡紫藍色,長約2厘米,直徑1.5厘米,種子多數,卵圓形,壓扁,長4-6毫米,種皮灰黑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900-2450米的山溝密林、林緣或灌叢中。喜纏繞於高大喬木樹上。串果藤生長於陰涼避風,濕潤的山谷或溪溝雜木林中,怕乾早和土壤瘠薄的環境。喜冷涼濕潤氣候及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耐萌力稍強,在密林下仍能生長繁茂。常與馬氏槭、青榨槭、穗子榆 、千金榆等喬木混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甘肅、陝西南部,四川(城口、南江、萬源、巫山、巫溪、平武、青川、康定、天全、寶興、石棉、九龍、越西、布拖、金陽、峨眉等)、湖北、湖南西部、雲南東北部(鎮雄、大關、鹽津、永善)、江西、廣東北部和河南(伏牛山區的西峽縣黃石庵、內鄉縣寶天墁、魯山縣石人山、南召喬端、嵩縣龍池墁、欒川老君山)等地。
主要價值
研究:串果藤為中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稀有種。 它是古老殘遺植物類群之一,對於研究植物區系的演變和木通科植物的系統演化有定的科學價值。
經濟及觀賞:果實含糖量6%左右, 果肉白色,可食用。種子含澱粉10-15%,可釀酒。亦可用作垂直綠化植物。
保護級別
串果藤列為中國河南省內保護植物。在河南只零星分布於深出狹谷中, 天然更新苗極少。林地生境破壞後,串果藤隨之漸趨絕滅,已成為瀕危種類。在保護區內定點保護,進一步研究其繁殖、生物學特性,促進其天然繁殖更新。進行採種育菌試驗和營造人工試驗杯,既擴大其種群分布數量,又可收取果實進行加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