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黃村(湖南吉首市矮寨鎮下轄行政村)

中黃村(湖南吉首市矮寨鎮下轄行政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黃村,原名“重午”苗寨,意味著吉祥美麗的地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下轄行政村,地處吉首市、花垣縣、保靖縣兩縣一市交界地帶,中國傳統村落,村域面積1.15平方千米。

中黃,苗語意為河的中心、大度大氣、吉祥之意。中黃村坐落在海拔800 多米的馬頸山、馬糧山和觀音山環抱的峽谷之中,發源於保靖縣呂洞山區的洽比河繞寨而過,自然景觀獨特,奇山異水,民俗風情濃郁,苗族古建築群完好無損,是湘西苗族村寨的縮影。中黃村流傳著“湘西苗族鼓舞”和“苗族四月八”兩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景點有鄉公所、保寨樓、水車等。

2012年12月17日,中黃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黃村
  • 村落屬性:行政村
  • 所屬政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
  • 村域面積:1.15平方千米
  • 形成年代:清代
  • 主要產業:茶、桃、織布
  • 保護級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 批准單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 批准時間:2012年12月17日
  • 主要景點:鄉公所、保寨樓、水車等
  • 原名:重午
村落歷史,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村落特色,選址理念,空間布局,建築特色,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歷史文化,傳統民俗,文物古蹟,非遺項目,地方方言,物產美食,榮譽稱號,旅遊信息,交通,導覽,

村落歷史

中黃村最初始建於清朝。
清乾隆末年,中黃村已發展成“五嶺七寨八百戶”的楊氏大山寨,從而又有“中阿嶺”地名之稱。
清乾嘉年間,苗民起義失敗後,苗寨被焚毀,大部分舉家背井離鄉,留下來的倖存者在廢墟上依山伴水恢復重建,繼續守望著這塊“風水寶地”,繁衍生息。
民國年間,成立了中窩鄉,管轄德夯、矮寨、坪郎、莊家和平年。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並鄉後改為中黃鄉(乾城縣中黃鄉第二區第九村)。
1952年,隸屬上遊人民公社管轄。
1956年,撤上游改為矮寨人民公社即為重午大隊。
1978年,撤社設鄉後改為重午村。
2005年,由原重午、補沙兩村合併為中黃村。
中黃村中黃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中黃村地處吉首市、花垣縣、保靖縣兩縣一市交界地帶,距吉首市中心15千米,地理座標約為東徑109°38′06.4″—109°38′11.6″、北緯28°20′52.0″—28°20′56.8″,村域面積1.15平方千米。
中黃村

地形地貌

中黃村位於中國東部新華夏季系構造第三個一極隆起的西南段,西部為武陵山二級隆起帶的南段,東南部為沅麻盆地,二級沉降帶的西緣,主要構造呈北向東-東北向展布,由一系列的褶皺和斷裂組成。主要山脈與構造線一致,主脈多與構造線垂直斜交。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東西兩側群山環繞,大小山脈縱橫交錯,地勢起伏較大。

氣候

中黃村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

水文

峒河支流洽比河由北向南流經中黃村,由於地處降水充沛的山區,水量豐富,水質屬中性淡水,含沙量較少。

土壤植被

中黃村內地質土壤主要以紅壤、黃壤為主,土層深厚,結構疏鬆,保水保肥性好,有機質含量較高,是各種植物生長的天然基地,村東西兩側群山環繞,山上植被豐富。

村落特色

選址理念

在村落形成前,中黃村只是一個山谷,一條溪流穿谷而過。因牛喜歡在這裡睡覺,於是就有人遷徙而來,刀耕火種,安居樂業,逐漸形成村落。
中黃村中黃村
中黃村重午古苗寨依山而建,選址處於馬頸山、馬糧山與觀音山的狹長地帶,有恰比河從村前流過,河流兩岸峽谷。重午古苗寨建築順山勢依次而造,酷似椅子,有“椅子福地”之稱。
中黃村重午古苗寨的選址,顯示了多種因素複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但在定居之初,自然環境作為主導影響因素,使得重午古苗寨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自覺保持著整體形態的穩定狀態。

空間布局

中黃村重午古苗寨是苗族傳統村落空間歷史遺存的縮影,凝聚了苗族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全寨目前現存苗族古建築民居57棟,約200間,13000平方米,有保寨樓、垛口、槍眼、燎望台,院坪村巷均用青石板鋪就,戶戶相連,巷巷相通。因為古建築依山而建,中黃村曾有“五嶺七寨八百家,三個岩門打不開”之說。

建築特色

中黃村建築多為懸山頂穿斗抬梁式結構,青瓦屋面,翹腳飛揚,其木雕石刻,柱礎、窗花、彩繪等體現了苗族工匠豐富的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中黃村中黃村

經濟社會

人口

據2020年7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中黃村以苗族為主,有戶籍人口307人,常住人口307人。

經濟

中黃村以茶、桃、織布等產業為主,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經濟作物為茶葉和桃樹。其中,水稻種植619畝,年產約5萬斤,玉米種植面積約497畝,年產約2萬斤。
據2020年7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中黃村村集體年收入4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200元。

主要景點

名稱簡介圖片
鄉公所
民國時期中黃村設鄉,修建有一座鄉公所,為封火牆合子院,保存完好。鄉公所有兩層、兩進,現代外觀裡面是傳統的木樓,設計美觀,後面有一座木屋相連,兩屋之間還有一個不大的庭院。該建築融合了中西建築元素,顯得十分獨特。
鄉公所
保寨樓
中黃村有一座標誌性建築,也是村中最高的建築—瞭望塔,也就是保寨樓。保寨樓全部是木質穿斗結構,保存完好,一共有四層。地下有青灰色鼓石奠基,上面 有黑灰磚瓦蓋頂,每層都鑲嵌有古雅的花窗,多次多彩的木窗花格和裝飾圖案,精雕細鏤。 這座樓也被叫做繡花樓,傳在舊社會地主老財請上一批批苗族姑娘在此樓挑花刺繡,為此稱叫著繡花樓。
保寨樓
造紙坊
中黃村重午古苗寨處於古時候的官道旁,商貿發達。村口建有一座水碾,水碾用以造紙之用。因官道改道,村寨由此沒落,商貿漸漸消失,造紙坊漸漸退出歷史舞台,後人為了懷古,特修復了這一景觀,供有人觀賞。
造紙坊
水車
在中黃村前,恰比河河岸,一排傳統水車悠悠轉動中,是中黃村村民取恰比河水灌溉河岸稻田的方式。
水車

歷史文化

傳統民俗

  • 特色文化
巫儺絕技、五穀豐登。中黃村重午古苗寨苗族同胞浸潤傳統文化所得,自編自演了極具民族風情和生活氣息的《農家樂》《田裡罩魚》《打戽桶》《巫儺絕技》《五穀豐登》等節目,立意奇特,形式新穎,多次在湘鄂黔渝四省市邊區民族民間藝術大賽上獲獎,引發著人們對於一個古老民族的悠遠遐思。其中,巫儺文化常見的有噴火、上刀山、下火海等;五穀豐登是苗族遠古時候狩獵場景的表演再現,全程用鼓點掌控節奏,富有音樂性和觀賞性。
巫儺絕技巫儺絕技
  • 婚喪嫁娶
“趕邊邊場”是湘西苗家青年男女求愛的一種方式。“趕邊邊場”是在一個極具特色的日子,如趕場或節日,也是苗家特定的採購生活用品的日子,這天一定可以看到身穿盛裝的苗家少女、小伙,而且也是苗家男女青年互相相看的好日子。小伙子只要看上心上人,就可以拉一下他的衣袖,或在行走路途假裝無意地輕輕地撞她一下,即行試探活動,這就是走婚的習俗或故曰趕“邊邊場”。
中黃村中黃村
通常在湘西州古丈縣、吉首市、龍山、鳳凰等縣常見。苗族青年婚前戀愛比較自由,青年們趕場、聚會,往往是男的兩三個一夥,女的五六個一群,或坐在樹蔭下,或坐在草坪中,有說有笑。散場回家的路上則挑中意的對象,以歌表情,以歌結友,謂之“邊邊場”,整個過程充滿浪漫情調,充滿詩情畫意。
  • 祭祀崇禮
中黃村保留著原始的苗族祭祀活動,主要儀式有“還儺願”等。在湘西苗族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祭祀活動應算還儺願,敬奉儺神。祈求儺神顯聖送子送財,保佑一家平安,家發人興。幾乎每家每戶都做過。所謂“還儺願”,就是向儺公儺母許心愿,舉行祭奠儀式,唱儺願戲。而儺神的迎來,必須請巴代舉行“還儺願”儀式。每年秋收之後,村村寨寨總要舉行幾次,少則一兩場,從未間斷過。還儺願,苗語謂之“沖奴”。人們凡遇家人不安、五穀不豐、六畜不旺、財運不佳、口角紛爭,經法師卜知後,就要殺豬宰羊舉行這種酬儺祭典,所祭祀的是為人類繁衍的是始祖儺公儺母,還儺願短則一日長則三日。其內容有消災願、求子願、太平願、求福願等。但我們見得最多的還是消災願和求福願。操辦還儺願的法師,苗語稱之為“巴代”,其人在村里極有威望,是苗族地區通古博今的人物。

文物古蹟

中黃村苗寨古建築群是苗族傳統村落空間歷史遺存的縮影,2011年被湖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保存較完好的一個古建築群,共有六棟房屋相連,主要包括中黃鄉公所、楊氏書院、繡花樓等建築,縱向總長超過50米,房屋大部分為懸山頂穿斗式結構。

非遺項目

湘西苗族鼓舞:中國苗族地區最獨特的舞蹈藝術,流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吉首市和鳳凰、瀘溪、保靖、花垣、古丈等縣。據歷史文獻記載該舞源於漢代以前,產生在苗族祭祀活動中。鼓舞是湘西苗族運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以鼓樂指揮生產勞動,以鼓樂傳播民族文化,以鼓樂娛樂身心,它把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種類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特色鮮明。隨著時代的變遷,苗族鼓舞已成為苗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藝術形式。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湘西苗族鼓舞湘西苗族鼓舞
苗族四月八:為了苗族古代的英雄亞努,每逢陰曆四月初八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銀飾,穿戴新衣,從山頂、山腰、平壩向四月八節日活動場地聚集,這一天要舉行儺戲、上刀梯、下火海、獅子舞、打花鼓、賽歌、吹嗩吶等優秀的民族民間文藝表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紀念活動又增加了經貿洽談、藝術文化研討、旅遊觀光等新內容,苗族傳統節日四月八已成為了苗族人民展現民族文化,加強民族團結,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發展,建設精神文明的綜合性盛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者、遊客和商人。2011年年5月23日,湖南省吉首市申報的“苗族四月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方方言

中黃村是一個典型的純苗族聚居地,常用苗語作為方言。苗語一般認為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也有學者對苗瑤語的語系歸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苗語分三大方言:東部(湘西)、中部(黔東)、西部(川黔滇),各方言又分一些次方言,其中渝黔滇方言分為8個次方言,各個方言及次方言內部還有土語之分。各方言及次方言之間差異較大,基本上不能用各自的苗語通話。據專家考證,苗語各方言的共源詞達60%以上。

物產美食

酸魚酸魚
酸魚:苗家人特別喜愛吃酸食。這種酸食是傳統習慣的形成,相傳是由於他們世居深山峻岭之中、山高路遙、交通不便,很不容易吃上魚肉類和蔬菜、也缺鹽。所以,苗族為適應日常生活上的需要,便家家戶戶都設定酸壇,製作酸魚、酸肉、酸菜及其他相通食物。苗家製作酸魚多用鯉魚,鯉魚大多放養於稻田。待到秋收季節、魚稻雙收。收穫的魚,除少數鮮食外,大部分都用來做成酸魚,經久吃用。
水蜈蚣:又名水夾子,是龍虱的幼蟲,是一種水生昆蟲。每到夏天,中黃村的大人小孩都會到河裡抓水蜈蚣。然後用油炸,加辣椒,就可以吃了。

榮譽稱號

2012年12月17日,中黃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旅遊信息

交通

中黃村無固定班車,可以在吉首市城區租車或者搭乘村民出行乘坐的麵包車前往,自駕可在吉首城區209國道往矮寨鎮方向行駛,在西城口獅子庵路口右轉進入鄉道,15千米即到中黃村重午古苗寨。

導覽

中黃村重午古苗寨村內道路全由青石板鋪就,相互連通,寨內交通良好,供步行,不能駕車。村寨依山而建,分別有上中下三條入寨路口,彼此相同,無論從哪一條路走都可以串通。村寨的主要游賞點有河水跳岩、水車、造紙坊、古橋、民國鄉公所、保寨樓、清代民居、古道以及成片的桃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