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島四面環海,是一個凸島,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3′、北緯36°37′。西與萊陽市、南與即墨市隔海相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麻姑島村
- 面積:0.7平方公里
- 人口:1017人
- 耕地:57公頃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傳說麻姑雲遊,曾來此打坐,故命名麻姑島。清康熙元年(1662年),另一說為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李姓來此定居。島上建有三個村,統稱為麻姑島。本村因位於島的中部,遂命村名為中島。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等。海水養殖產品主要有蟲益蟶、蛤、對蝦、海參、鮑魚、牡蠣等。 2002年,全村338戶,1017人,均為李姓,全屬漢族。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5年,本村成立國小,學生70人。1956年,成立中島完小,學生200人。1976年,建成聯辦中學,有教職員工15人,學生300餘人。1978年,聯中改為三年制後,本村投資20萬元,建新校舍30間,有教職工20人,學生400餘人。隨著集體經濟壯大,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提高了教育質量。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30人。 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村民越來越重視科技,經常聘請專家講課,或外出參觀學習。到2002年,村民獲得農技師職稱者2人,會計師職稱者5人,30人獲得技術員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7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是3個月糧,9個月的糠菜。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40公斤,全村總收入28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2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40輛,機車有300輛,電話300部,彩電360台,電冰櫃400台,洗衣機30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內街道凸凹不平,破爛不堪,家家戶戶住的是小草房,人均居住不足5平方米。1984年,村統一規劃了街道,硬化房區街道500平方米。2000年,村內又整修南北街道3條,東西街道2條,硬化房區街道2000平方米。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0年,成立了村合作醫療站,村民用藥報銷50%,對本村的老人、重病人上門送藥。1976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也逐步提高。1980年,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2年,投資10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同年,修建揚水站及自來水塔,村民吃上自來水。1986年,對全村的困難戶進行生活補助。1990年,辦起了幼稚園,兒童免費入園,小學生免交學費。從1988年開始,對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每人獎勵200-300元。1990年以來,村民參加養老保險,入保人數達60%以上。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4月,本村成立第一個黨小組,由李振升、李振彬、李德雲3人組成。同年成立了黨支部,李振升任黨支部書記,李振彬、李德雲任委員。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5個漁業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抗日、反奸、反特鬥爭。 1944年秋天,黨支部帶領全村黨員民眾兩次截獲日軍由金口運往青島的糧食15萬公斤。1948年,組織了南下支前隊,李京才任隊長,李德金、李宗順、李振志、李雲福、李振才、李雲龍、李振吉為成員,參加了解放上海、溫州等戰役。 1949年,全村有8名黨員。2002年,全村有黨員43名。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李振升、李振功、李雲香、李宗洲、李振波、李雲考、李宗德、李雲澤、李宗治、李宗波。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為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青年、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李京才、李京宏、李京臣、李雲秀、李振功、李宗德、李宗祥、李長安。1999年5月,李宗祥當選為首屆直選村委主任。2002年8月,李長安當選為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