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麥629

中麥629

中麥629,原代號“CA0629”,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30095為母本、中優9701為父本,通過選育而成的強筋高產小麥品種。

中麥629株高73厘米左右,抗倒伏性較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紅粒,子粒硬質。中抗小麥條鏽病、中感小麥白粉病、中抗小麥葉鏽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麥629
  • 審定編號:津審麥2012001
  • 作物名稱:小麥
  • 申請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 育種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 品種來源:30095(母本)、中優9701(父本)
選育過程,親本來源,選育經過,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播種技術,冬前管理,春季管理,適時收穫,

選育過程

親本來源

中麥629的母本30095和父本中優9701均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品質育種課題組培育的品系。30095(組合是74長1/德國8661)具有矮稈抗倒、抗病、多穗、落黃好等優點,但成熟晚;中優9701具有優質強筋、多穗、早熟等優點,但抗倒伏性較差、早衰嚴重,且高感白粉病。根據育種目標和雙親優、缺點配置了該組合,採用改良系譜法經6年精心選育而成,中麥629兼具了雙親優點,具有高產、優質、抗倒伏、抗病等特點。

選育經過

2000年配置單交組合30095/中優9701,同年秋播F1代,組合號CD2075。2001年種植F2代,共中選30個單株。2002年種植F3代30個株行,第13個株行(系譜號為CD2075-0-13)表現突出,穗多,植株較矮,抗倒伏能力強,豐產性好,中選10個單株。2003年種植F4代,該株系中的第3個株行(系譜號為CD2075-0-13-3)中選,共選5個單株。2004年種植F5代,其中第5個株行(系譜號為CD2075-0-13-3-5B)表現矮稈、穗多,成熟較早,落黃好,中選10株。2005年種植F6代,其中第6個株行(系譜號為CD2075-0-13-3-5B-6)表現矮稈,抗倒伏,穗多,整齊,中早熟,落黃好,按株行混合收穫,2006年升入產量鑑定試驗,被定名為CA0629。2013年4月通過天津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津審麥2012001。品種權保護申請號20110734.6。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中麥629屬冬性,幼苗半匍匐,分櫱力強,成穗率較高,穗層整齊。株高73厘米左右,抗倒伏性較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紅粒,子粒硬質,商品性好。
  • 抗性鑑定: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鑑定,中抗小麥條鏽病、中感小麥白粉病和高感小麥葉鏽病;2012年天津市植物保護研究所人工接種抗病鑑定,中抗小麥條鏽病、中感小麥白粉病、中抗小麥葉鏽病
  • 品質分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穀物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籽粒容重839克/升,蛋白質含量(乾基)15.31%,濕麵筋含量32.0%,麵團穩定時間16.3分鐘,粗蛋白15.8%,沉降值45.2毫升,濕麵筋34.3%,粉質圖吸水率58.9%,穩定時間10.6分鐘;拉伸面積95平方厘米,延伸性182毫米,最大拉伸阻力387EU,為優質強筋小麥。

產量表現

2006~2007年參加課題組產量鑑定試驗,平均產量6706.6千克/公頃,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2.3%。2007~2008年參加北京昌平、河北遵化、徐水、山西孝義多點品比試驗,平均產量7762.5千克/公頃,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2.5%。2008~2009年繼續多點品比試驗,平均產量6460.5千克/公頃,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7.2%。2009~2010年參加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聯合品比多點試驗,平均產量6405.0千克/公頃,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9.4%,6點全部增產,推薦參加國家區試。
2010~2012兩年度國家北部冬麥區水地組區試,平均產量6954.0千克/公頃,比對照中麥175減產0.4%;2010 ~2011年平均產量6618.0千克/公頃,比對照中麥175減產6.1%,減產不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的第9位;2011~2012年區試平均產量7290.0千克/公頃,比對照中麥175增產5.4%,增產不顯著,居11個參試品種的第3位,增產點率73%。2012~2013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5799.0千克/公頃,比對照中麥175增產3.7%,位居第3,增產點率85.7%。2011年增產點率(58.3%)未達到60%以上,因此未通過國家審定。
2009~2010年參加天津市預備試驗,平均產量7506.0千克/公頃,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7.8%,居29個參試品種的第4位;2010~2011年升人正式區域試驗,平均產量7747.5千克/公頃,比第一對照中麥175減產1.3%,比第二對照京冬8號增產8.8%,居15個參試品種的第3位;2011~2012年繼續區域試驗,同時參加生產試驗,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811.5千克/公頃,比對照輪選987減產3.6%,減產不顯著,居14個參試品種第3位;生產試驗平均產量7689.0千克/公頃,比對照輪選987減產2.4%,減產不顯著,居4個參試品種第1位。

適種區域

中麥629適宜於北部冬麥區的北京、天津、河北保定以北、山西晉中、晉中南等中等以上肥力水澆地種植。

栽培技術

播種技術

  1. 足墒播種,實現一播全苗。播種時,澆足底墒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5%~80%,水分不足時要及時澆水造墒,保證足墒播種。
  2. 科學配方施肥。播前畝施底氮肥(N)6~7千克(秸稈還田地塊7~8千克)、磷肥(P2O5)8~9千克、鉀肥(K2O)5千克左右。
  3. 精細整地。適耕期內耕翻土壤,將前茬玉米塊秸稈粉碎2~3遍,耕(旋)深15厘米以上,耕後耙透擦平,做到上虛下實,無明暗坷垃和作物根茬、雜草等。
  4. 種子處理。播種前進行種子精選、包衣,或用殺蟲劑+殺菌劑拌種,防治地下害蟲,杜絕缺苗斷壟,實現苗全、齊、壯。
  5. 播期播量。京津冀地區適宜播期為9月25日~10月5日,適宜密度為畝基本苗20萬,嚴格控制播種量。精播勻播,播深適宜,達到苗齊苗壯。
  6. 播種形式。行距15~18厘米,等行距種植;播深3~5厘米,落籽均勻,播後及時鎮壓,彌實地表裂縫,防止寒風叟根保墒防凍,對於秸稈還田地塊特別重要。

冬前管理

在出苗後要及時查苗補苗,疏苗移栽、消滅缺苗斷壟和疙瘩苗。出齊苗後每畝用巨星1克,對水25千克噴霧防治灰飛虱等病害蟲。適時澆好越冬水,澆水後如果地表有裂縫,應及時鬆土壓麥,彌合裂縫,保墒防凍。

春季管理

  1. 及時鋤劃。在2月底3月初,及時進行鋤劃,以增溫保墒,防治凍害。
  2. 肥水管理。在澆好越冬水的基礎上,春季灌水以2~3次為宜,分別在拔節期、孕穗期和開花灌漿期灌溉。多年試驗表明,灌水次數對小麥經濟產量有利,特別是拔節水和灌漿水更加重要。小麥生育後期增加灌溉可提高千粒重,尤其澆灌漿水對增加千粒重有利。一般壯苗田春季第一水灌水時間在拔節後期,隨水畝追氮肥(純N)6~7千克。第二水灌水時間在揚花期~灌漿初期。可隨灌水畝追施尿素3千克左右,這對於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改善品質有很好的作用。根據氣候條件、土壤墒情和苗情科學確定澆水的時間和次數。
  3. 化學除草。拔節前及時噴施苯磺隆、麥草蓋等鋤草劑。
  4. 綜合防治病蟲害。小麥揚花後選用殺蟲劑+殺菌劑及時防治蚜蟲和小麥病害。畝用40%氧化樂果乳油50~75毫升,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75克對水50千克均勻噴霧,防治小麥蚜蟲及白粉病、鏽病和葉枯病。
  5. 預防乾熱風。在小麥生長後期,用0.2%的磷酸二氫鉀和1%~2%尿素進行噴霧,防止乾熱風和延緩葉片衰老,提高光合能力,增加粒重。

適時收穫

在小麥蠟熟末期及時收穫,籽粒千粒重最高,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也最優,用聯合收割機收穫應在蠟熟末期和完熟期時進行。收貨後要單收單打,避免人為混雜,降低品質,要及時晾曬,單獨貯藏防止霉變。避開雨季,防止穗發芽,確保豐產豐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