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障村

中障村位於即墨市東郊,泰山二路從村中通過,南接文化路,北向藍鰲路,東與一級公路連線,西臨泰山一路,南臨墨水河畔,北臨藍鰲路與鶴山路接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障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即墨市經濟開發區
  • 面積:93.16公頃
  • 人口數量:1951
村莊由來,政區人口,經濟發展,社會福利,地圖信息,

村莊由來

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明朝萬曆年間,周、藍兩姓人家早已在此定居建村。周、藍官員退職後,其眷屬都居住在城裡,城外為保障區域,故以大障村命名。繼之,王、李、劉、張、姜等先後搬入居住。
解放前中障村、西障村是一個村,村名為大障村。1953年1月,為了便於村政領導,劃分為兩個行政村為中障村、西障村。

政區人口

1985年以前隸屬城關鎮,1986-1988年隸屬即墨鎮,1999-2000年隸屬潮海街道辦事處,2001年至今隸屬即墨經濟開發區。全村土地總面積為93.16公頃,均為工業、商業和居民用地(其中工業用地37公頃,林業用地3.75公頃,商業用地23公頃,居民用地23公頃,道路占地6.41公頃)。境內交通便利,東靠留村集貿市場,南靠該村第二工業園區,西靠東關批發市場,北靠經濟開發區貿易中心。村域路面硬化,空地綠化,氣候清晰,風景宜人,是務工經商的黃金地段。
2003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590戶,總人口1951人,現有周、藍、王、李、姜、張、孫、盧、劉、費、趙、於、韓、解、江、欒、黃、尤、楊、管、程、焦、國、魯、胡、萬等26個姓氏,均為漢族。

經濟發展

1949年,農業經濟總收為5萬元。1958年為10萬元。1973年為18萬元。1987年為28.5萬元,2001年達到15715萬元,人均收入為5495元,利稅1135萬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1386萬元。2003年達到21821萬元,人均收入為6486元,利稅1329萬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2600萬元。
1949年該村有耕地700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薯類等。糧食畝產100公斤,農業收入3萬元。畜牧飼養業收入2萬元。1951年實行了土地改革,全村耕地增加到900畝。1954年成立了互助組。1955年辦起了2個初級社,參加農戶有62戶。1956年以中障、西障、車家溝、關東(含哨莊)村成立了農業先鋒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農先一社),共15個生產隊,合作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糧食畝產增加到200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可耕地調整為1000畝。1970—1975年,王仁茂、劉宗英兩任黨支部書記,與村民同甘共苦,艱苦創業,到1981全村已有機井16眼,其中,1970-1975年打機井1眼,直徑8米,蓄水量30立方,直徑3米機井8眼,共蓄水量60立方。1976—1981年打機井直徑60米1眼,蓄水量20立方,直徑3米機井6眼,共蓄水量50立方,灌溉渠道2條,水渠道長度4500米,有效灌溉農田面積700畝,農業機械總動力260馬力,其中,上海50拖拉機3台,20拖拉機2台,柴油機1台,汽油機1台,水泵、潛水泵6台,電機20台。糧食畝產400公斤,比建國初期增長3倍。農業收入為13萬元。集體固定資產從1956年的6萬元,增加到28萬元。
1982年開始,由於該村地處城區,先後被國家徵用土地200畝,商業占地345畝,工業占地355畝,村民建房占地345畝,交通占地96.15畝,林業占地56.25畝,隨著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第一產業萎縮,到2000年已沒有農業用地,農民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
1966年建起了第一個集體企業——城關工具二廠,全廠職工20餘人,年產值8萬元。1976年產值達到20萬元,利稅達到6萬元,到1998年改制個人承包,企業名稱為“即墨市錦程鑄造廠”。1985年,投資20萬元,建起了私營企業“即墨市棉紡廠”,於1994年,又投資40萬元,建起了酒糟廠、酒廠,又投資100萬元建起了鞋廠,經濟效益迅速提高,到199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375萬元,上繳村集體收入38萬元。酒廠1998年停產,同年引進了青島柏岩蠟業有限公司。棉紡廠遷往南關村,2000年進行房地產開發。
改革開放後,全村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1998年,引進外資企業敘弘化工廠,內資企業澳福針織服裝有限公司,1999年引進房地產開發商,投資1000萬元在藍鰲路路南,開發6層商品樓房,占地5畝,建築面積15800平方米,又在藍鰲路路北,合資建起了農貿市場1處,投資100萬元在村東建立起第一個工業園,在城東三路路東占地300畝,建立起第二個工業園,全村共有私營企業151個,職工552人,產值15208萬元,利稅656萬元,上繳集體利潤100萬元。2002年投資400萬元買斷佳麗毛巾廠,又在三環路以東、文化路以南配套建設中障工業園,共建設標準廠房22000平方米,年底已完成5000平方米。
1962年生產隊陸續辦起了磨坊、豆腐坊,其中障村“豆腐”歷史悠久,遠近馳名,持續至今,已有四代人承傳。究其奧秘在於以墨水河河水為主,使用傳統工藝手法,製作的豆腐鮮嫩可口,清香味美,特別是豆腐皮,更是上等佳肴,因此贏得消費者的讚譽,除暢銷本市外,還暢銷青島。“障村豆腐”一時火爆島城,大有供不應求之勢,博得島城市民的好評。1970年後發展了油坊、編織業(草提籃加工)、運輸業、代銷店、飲食服務業。1992年開始,由於各類市場在此興建,第三產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00餘人,充分利用靠近各類市場的優勢,實施以商興村的策略。村民先後辦起了煤炭業、鋼材業、小賣部、服裝業、飯店、小百貨、運輸業等100多項產業,每戶年收入均在2萬元以上。商業已成為全村的一個重要的經濟成長點。
社會事業 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村民科技文化落後,絕大部分適齡兒童不能入學,青壯年文盲占青壯年人數的70%。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隨著經濟的發展,辦學條件逐步改善,先後成立了夜校、掃盲班、適齡兒童都能入學,村民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到1982年基本掃除了文盲。1973年,村投資2萬元建起了中障村國小,共有教室12間,可容納學生70人,1993年又投資12萬元,占地2畝,擴建教室24間,可容納學生200人,實施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告別了土台子、黑屋子的歷史。
1949年前,村民過著貧困的日子,更談不上文化生活,解放後,隨著形勢的發展,村民的需要,先後投資10萬元組織了京劇、柳腔、舞龍等多種娛樂節目。1952年村辦京劇團榮獲即墨縣第六區“演出一等獎”,併到青島及鄰村巡迴演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受到了民眾的好評。1998年建起了老年人活動室一處,以供老年人娛樂活動,每逢老人節,還舉行麻將、象棋比賽。村辦幼稚園一處,可容納幼兒30人,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和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100%,到2001年全村歷年來共升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88人,村辦企業的技術管理人員中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16人,初級專業技術職稱的18人。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7人。1998—2001年,連續被即墨市、潮海街道辦事處、經濟開發區評為文體工作先進村莊。
1951年下半年起,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關懷下,開始免費為村民預防接種各種疫苗,有效地控制了傳染病的流行。1962年,村投資2000元,成立了第一個“626”醫療室,由藍孝雲任赤腳醫生,從此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大大提高了村民就醫條件。到2002年全村共有診所2處,醫務人員4名,還方便了遠近鄰村村民的就醫條件。藍孝雲曾榮獲山東省衛生廳工醫士證書。
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人均占有糧食100公斤,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年人均收入不足40元。建國後,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大力發展生產,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到1956年全村人均口糧180公斤,1978年人均口糧220公斤,人均收入18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人均收入6486元,戶均存款800餘元。
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住房條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村民住房多為土牆草屋結構,人均住房面積10平方米。2002年村民住房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全村村民住進了高層樓40戶,201戶住進了二層獨院樓房,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
2002年全村擁有機動車輛62輛,彩電480台,洗衣機258台,冰櫃300台,空調38台,轎車35輛,機車150輛,腳踏車308輛,電話503部,電動車23輛。
1949年村內街道不整,沒有合理的規劃。1986年投資5萬元建成東西大街硬化路面一條,共3150平方米。同年又投資10萬元建成村委辦公室一處,建築面積220平方米。隨著經濟的增強,先後投資16萬元,建成進村路一條,硬化胡同路面6條,面積達3475平方米,全村初步實現了路面硬化。為加快城市建設的步伐,1995年在藍鰲路南側,規劃出土地5畝,建成六層樓房一處,共48戶,供村民居住。為滿足不同層次村民住房需要,於1997年占地20畝,為村民建立二層獨院樓房80戶,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於1998年為村民建立二層獨院樓房121處,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1998年投資100萬元在村東建立第一個工業園區,占地15畝,廠房8處,建築面積2587平方米。1999年投資500萬元建成墨水河畔兩側河堤全長2353米(包括綠化兩岸),2000年投資200萬元建成村辦公大樓,建築面積1402平方米。同年又投資80萬元鋪設城東三路兩側路面及綠化,為創造良好招商環境,在城東三路占地300畝,投資26萬元,鋪設自來水管道2500米作為招商引資第二個工業園區,此地塊2001年12月底被開發區徵用。2002年在文化路東側建立工業園,投資200萬元。同年投資100萬元,新二層樓區路面硬化,兩側綠化栽植,舊村大街路面硬化,污水管道鋪設,自來水管道安裝,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

社會福利

從1950年—2002年由村出資補助烈屬2戶、榮譽軍人1戶、復員退伍軍人39戶、老幹部11名、老黨員7名、五保戶5戶、困難戶6戶、工傷人員4人、現役軍人7戶,總額30餘萬元。從1995-2002年為60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補貼生活費30元,總額40萬元,1992—2002年村集體出資為村民交納“三提五統”費100萬元。由於村第一產業連年萎縮,村每年按期向村民供應麵粉、大米,總額76萬元,2000年籌資建立經濟開發區中學,村出資227428元。1998—2002年連續五年被即墨經濟開發區工委、管委評為“尊師重教先進村莊”。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潮海街道中障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